名著閱讀手抄報資料

  讀書,使我們健康;讀書,使我們美麗;讀書,使我們智慧。讓每一個學生都想讀書、愛讀書、樂讀書、會讀書,豐富他們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活躍他們的思維,陶冶他們的情操,讓他們養成好讀書、勤讀書的好習慣。讓他們在讀書中體驗到快樂,在讀書中增長知識。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關於讀書的手抄報資料和相關內容,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讀《二泉映月》有感一

  每當我聽見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時,從樂曲中透露出的一種悲傷。使我“失明”“失聰”的心情得到放鬆,得到開放‘使自己的心情立即變的豁然開朗,給我指明瞭道路,給我以信心和勇氣。

  原來這首二胡曲《二泉映月》是著名民間音樂家阿柄在兩眼失明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阿柄的真實姓名叫華彥鈞。1894年出生在江蘇無錫,4歲時喪母,自幼住在嬸嬸家,經常受到嬸嬸家人的歧視與侮辱,使他幼小心靈遭受到摧殘。自11歲開始,他就與熱忠於音樂事業的父親學習音樂藝術,學習到紮實的基本功。21歲時患了眼疾,35歲就雙目失明,早期還當過道士,因為與民間藝人切磋藝術和用民間音樂改編道教樂曲,所以被逐出道教,成為淪落街頭乞討的流浪漢,1950年永遠的離開了人世,長眠與地下。

 

 以讀書為主題的手抄報圖片

  雖然他已離我們而去,但他卻還活在我們的心中,他所創作的歌曲也還在音樂藝術上長久不衰,被人們所傳誦。通過我對華彥鈞的認識,我認為他是挫折一生,困難一生,但是他卻不認為這是對他的禍,而是對他的一種福,他把這些困難當成激烈他前進的動力,堅強的與病魔做鬥爭,堅持不懈的創作,創作出了著名的樂曲。我應該虛心學習他這種堅持不懈的與病魔作鬥爭,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這就是一個人,一個英勇的人,讓我們永遠記住他的名字,高喊他的姓名——華彥鈞。

  :讀《二泉映月》有感二

  初賞《二泉映月》時,震撼於那種惆悵與感傷。複雜的情感交錯迷離,可始終以“悲”為首。奏出傷感與憧憬,寫下作者那辛酸的一聲。“以曲代話”,講述了阿炳大起大落的奇幻人生。欣賞之後,心久久無法平靜。閉目凝神,恍惚之間,在無盡黑暗中隱隱約約看見一根線條還在顫動。樂章以盡,心卻無法再靜。這也許就是這曲子的魅力吧。當時,我這樣想著。

 

 以讀書為主題的手抄報圖片

  這次,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再次聆聽。“這曲子第二次聽還會那樣震撼麼?”我疑惑地問自己。話音剛落,曲聲便起。我聚精會神,靜靜地傾聽著。一聲低緩沉重的開頭,使我心頭為之一顫,實在令人心寒。繼續聽著,心中便會莫名而生一種滲透人心的淒涼與悲慘。似乎心隨曲調而變而動。這種“隨之”的感覺又是那麼的微妙。又好似這一樂曲將“二泉映月”這個華美的名字詮釋了。閉上雙眼,全神貫注地聽著。浮現於眼前一片蒼涼的景象。一位雙目失明的中年人,身上掛著各種樂器。月光柔情,傾瀉而下,冷冷的月光在那人的身上更顯顯悽美。他滿面皺痕,飽經風霜的臉上明顯地流露出惆悵。那時徹底的惆悵。那對未來無比嚮往,對美好無限憧憬的雙眸久久凝望著殘月下的那一潭清秀的泉水之上,水面倒映著殘月。冷月、寒水,更激起他內心的自責與愧疚。就這樣,在一條狹窄的小巷間,一個脆弱、無助的身影久久停留在那倒映著殘月泉水旁,許久、許久。

  也許是這曲子的魅力,使心更靜得聽著。合著眼的周圍都黯淡著,光也只是微微的。凝神,用心靈向遠方望去,此起彼伏的一波波線條越來越近了。隨抑揚頓挫的曲聲,而高低起伏地躍動著。下方是一片湖,一圈圈暈隨線條有節奏地擴散開來。線條隨曲調,水暈隨線條。這樣,他們默契地合作,組合著。

  這一切都源於曲聲曲調。這微妙的旋律,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作者的傷悲與愁思。這又是為了襯托出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嚮往。這樂曲更是以無言的話寫下阿炳坎坷的一生,並藉此告誡後人不能重蹈覆轍。

  二泉映月----多麼華美的名字,可誰又知道在這華美的外表內隱含著無比的辛酸與至極的愴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