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養生滋陰補腎的方法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補腎護精是養生重點。那麼立冬補腎的方法有哪些呢?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立冬補腎的方法

  1、減鹹增苦

  立冬後,可有意識地多吃一些補腎的食品,如山藥、黑木耳、栗子、枸杞、黑芝麻、核桃仁等,同時配以甘潤生津的果蔬,如梨、冬棗、柑橘等。

  在飲食養生方面,要謹記“減鹹增苦”的原則。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從醫學五行理論來說,鹹勝苦,腎水克心火。若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適合選擇的食物包括芹菜、萵筍、生菜、橘子等。

  2、灸助冬日

  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於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

  在這裡,“灸”就是平時我們說的艾灸。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溼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這說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優於針法的。

  3、衣著合適

  冬季養生要避寒就溫,要早睡晚起。注意衣著合適,太厚太薄都不好,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洩,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

  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立冬過後,天氣逐漸轉冷,很多人也習慣懶在家中,不願意到戶外運動。事實上,這樣對健康有害無利,在立冬時節堅持體育鍛煉,不僅能使人的大腦保持興奮狀態,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體溫調節功能,還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

  4、多晒太陽

  從平時來說,最好操作的補腎方法,便是多晒太陽。多晒太陽可以使體內的膽固醇轉化成維生素D,進而促進鈣質的吸收,這對老年人骨質疏鬆、周身疼痛都是有好處的;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人體表皮毛細血管的擴張,起到防治感冒、調理臟腑氣血、驅除脾胃寒氣、補陽氣的作用。

  冬季養生要注重於“藏”,就是在精神上儘量保持平靜、安靜。專家建議,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要學會調控不良情緒,對於抑鬱心中的不良情緒,可通過適當方式發洩出來,以保持心態平和。

  5、泡腳活絡

  足部保暖是養腎的一種重要方法。這是因為腎經起於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氣的侵襲。因此,養腎要先護腳,足部要特別注意保暖,睡覺時不要將雙腳正對空調或電扇;不要赤腳在潮溼的地方長期行走。

  經常泡腳就可刺激腳部的太沖、隱白、太溪、湧泉以及踝關節以下各穴位,從而起到滋補元氣、壯腰強筋、調理臟腑、疏通經絡,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延緩衰老的功效,可以防治各臟腑功能紊亂、消化不良、便祕、脫髮落髮、耳鳴耳聾、頭昏眼花、牙齒鬆動、失眠、關節麻木等症。因此民間有“睡前一盆湯,賽過人蔘湯”的說法。

  6、按摩養腎

  按摩是冬季養腎簡單易行的良方,一是兩手搓熱後緊按腰部,用力搓擦腰眼30次。二是兩手搓熱,在丹田按摩30-50次。常用這兩種方法,可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起到強腎的作用。

  對於保養腎臟,還有一個既有效又簡便的方法——揉按“太溪穴”。揉按“太溪穴”的最佳時間是在每晚9時,一次按30下。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一定要有痠痛的感覺,每天堅持按“太溪穴”,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症。

  女人滋陰補腎的食物

  1、當歸:

  用於血虛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腹痛。當歸對子宮的作用取決於子宮的機能狀態而呈雙向調節作用。還用於慢性腎功能衰竭所致的腎性貧血。

  當歸益母草蛋:當歸30克,益母草50克,煮沸後加入雞蛋再煮1小時。

  2、阿膠:

  用於血虛經少,衝任不固的崩漏及妊娠下血。含多種氨基酸,治療貧血優於鐵劑,改善體內鈣平衡,可用於尿毒症腎性貧血。

  阿膠燉紅棗:紅棗30枚煮熟,加入阿膠10克煬化。

  3、龍眼乾:

  用於肝腎虧虛所致的血虛失眠,心慌等更年期症狀。

  龍眼杞蛋:龍眼肉30克,枸杞20克,煮沸後,加入剝皮的熟蛋,再煮半小時。

  4、黑豆:

  用於腎虧月經稀少,慢性腎病蛋白尿。

  黑豆核桃燉豬腰:黑豆50克,核桃仁30克,豬腎1個,共燉2小時,低鹽調味。

  5、黑芝麻:

  補肝腎,益精血,用於精虧血少的月經病及男科病。

  黑芝麻燉雞:黑芝麻50克,塞入雞膛中,加水燉2小時。

  6、何首烏:

  補肝腎,益精血,用於更年期陰虧火旺,頭暈眼花,虛煩失眠,性情急躁。還可用於慢性腎功能衰竭。

  首烏肝片:何首烏50克,濃煎取汁,豬肝100克,切片炒熟,加入首烏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