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泡腳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秋季天氣涼爽,正是泡腳好季節,要注意一些事項,秋季泡腳註意什麼事項?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答案。

  秋季泡腳的注意事項

  1、最佳時長15-20分鐘

  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15-2030分鐘為宜。泡腳時血液會流向下肢,腦部易供血不足。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如果感到胸悶、頭暈,應暫時停止泡腳,休息一下。糖尿病患者末梢感覺能力差,應由家人先試水溫,防止發生燙傷。

  2、最佳水溫在40℃-50℃

  水溫不能太高。許多人覺得只要在自己的承受範圍內,水溫自然是越高越好,其實並不然。泡腳的最佳水溫在50℃以下,要求熱而不燙,感受水溫不要用手去測量,最好就是用腳去感受。假如水溫過高的話,腳上的血管容易過度擴張,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反而容易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對身體不利。

  3、水量不可太少

  泡腳最好用較深、底部面積較大的木質桶或搪瓷盆,能讓雙腳舒服地平放進去,而且最好讓水一直浸泡到小腿。

  4、泡腳時不宜三心兩意

  做泡腳時不要看書、看電視,這樣容易達到“引火歸元”的效果。

  5、泡桶注意衛生清潔

  如泡腳桶不清潔徹底或者桶壁內沒有進行抗菌處理,腳上細菌就容易殘留在桶壁內,造成對腳部的反覆感染,因此選擇好的泡腳桶十分重要。

  6、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

  它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長期下來會使人營養不良。吃完飯後,體內大部分血液流向消化道,如果飯後立即用熱水泡腳,本該流向消化系統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缺乏。因此,最好飯後半小時再泡腳。

  7、泡腳後勿立刻睡覺

  泡腳後不能馬上睡覺。趁著雙腳發熱的時候揉揉腳底,及時穿好襪子保暖,待全身熱度緩緩降低後再入睡效果最好。

  不適合泡腳的人

  1.過飢過餓者:處於飽食,以及飢餓的狀態中,是不宜進行泡腳的,這是由於泡腳時,足部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腸及內臟血液減少,會影響到消化功能。

  2.情緒異樣者:處於大怒、大悲、大喜情緒中的人,不建議泡腳,應等到情緒平穩後再考慮要不要泡,過於疲勞時也是一樣。

  3.經期的女性:女性來例假的時候不建議泡腳,否則會促進血液迴圈,造成經血變多,甚至引起虛脫。

  4.懷孕的女性:處於孕期的媽媽們是不屬於泡腳的,也不可以用熱水泡澡,泡溫泉等,否則會危及胎兒健康。

  5.糖尿病者留意水溫:糖尿病者由於容易併發周圍神經病變,對溫度的敏感度下降,泡腳時容易被燙傷。

  6.老人不要泡太久:老人泡腳時間不能太久,否則會造成出汗、心慌等不適。

  7.心功能不全者: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不宜用太熱的水或長時間泡腳。

  8.足部疾病者:足部有潰瘍、炎症、面板病等患者不宜泡,否則會導致傷口感染。

  9.動靜脈血栓者:動脈炎、靜脈炎以及動靜脈血栓的患者不能泡腳,容易引發危險。

  最佳時間

  “春天泡腳,昇陽固脫;夏天泡腳,暑溼可祛;秋天泡腳,肺潤腸濡;冬天泡腳,丹田溫灼。”可見,一年四季泡腳都是有它各自的好處的。

  泡腳的好處非常多,例如改善睡眠,加快血液迴圈,放鬆身心,緩解頭痛等,其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養肝補腎。辛勞了一天以後身體比較疲憊,而人體的肝和腎尤其需要調養。泡上一盆熱水腳舒服無比。

  而養肝補腎最宜的泡腳時間是晚上9點左右。在這個時間,人體的腎經是最虛弱的時候,水的熱量可以通過促進血液迴圈,滋養腎經。而足部的湧泉穴被熱水刺激後,對腎經尤其有幫助,能消除疲勞,有效地養護肝和腎。

  秋季泡腳最好在晚間9:00~10:00這個時間段泡腳,時間不宜過長***15~20分鐘即可***。體弱及年老者泡腳時間應短些,微微出汗為度,出汗過多易致虛脫。泡腳後,建議不再進行其他活動,隔數分鐘即入睡,補腎效果更佳。

  上班族早上泡腳精力充沛!早上洗腳方法很簡單,水溫控制在40℃左右,以舒適不燙為宜,浸泡5~10分鐘左右。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按摩雙腳湧泉穴各1分鐘左右,再按摩兩腳腳趾間隙半分鐘左右。為保持水溫,可分次加入適量熱水,重複3~5次。

  泡腳的最佳水溫在40至50攝氏度,要求熱而不燙,用腳去感受溫度。假如水溫過高的話,腳上的血管容易過度擴張,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反而容易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對身體不利。糖尿病患者和敏感面板者特別要小心溫度過高的水很容易導致燙傷,甚至引發非常嚴重的後果。

  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泡腳。像熱性體質者,主要表現為易上火、便祕、怕熱、口舌生瘡、小便赤黃等,不適合泡腳,否則會火上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