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食譜素食

  春三月是自然界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季節,歷代醫家在其順應四時自然變化進行調養的理論中,對於春季養生尤為重視,那麼食譜有什麼推薦呢?下面就讓小編告訴你食譜,歡迎參閱

  春季養生素食

  1:冬瓜蜜棗花生湯---補血益氣,增加血小板,改善碰撞後瘀青問題

  材料:冬瓜1斤,蜜棗5個,花生仁3兩,圓肉3錢,大薏仁1兩

  做法:洗淨所有材料,圓肉泡水浸軟,冬瓜不必去皮,切成大快,大薏仁泡水2小時。鍋中注入8分滿水,水開後,放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煮20分鐘,轉至小火煮2個半小時即可

  花生古時候稱作長生果,含有豐富的脂肪質,蛋白質,磷,鈣和鐵,也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b等成分。

  2:黑木耳紅棗湯---補血排毒,治貧血,體虛和白帶

  材料:黑木耳2兩,紅棗30粒,紅糖適量

  做法:洗淨所有材料,紅棗去核。鍋中注入8分滿水,水開後,放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煮20分鐘,轉至小火煮2小時,熄火前加紅糖即可

  菌菇類食材含有非澱粉型的多醣類物質,有不錯的抗腫瘤和增加抵抗力的作用。同時,黑木耳還含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緩和動脈硬化,預防冠狀心血管疾病,還有研究顯示,每100克的黑木耳含鐵質98毫克,比動物性食品含鐵量最高的豬肝高出約5倍,比綠葉蔬菜中含鐵量最高的菠菜更高出30倍。

  這道湯記得要搭配紅糖,才有補血排毒,治貧血,體虛和白帶的效果.

  3:核桃栗子蓮藕湯-----補腎固腎,補血益氣

  材料:核桃2兩,蓮藕1斤,蓮子2兩,栗子8兩,陳皮1片,紅棗10粒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淨蓮藕切成大塊狀,紅棗去核,蓮子去芯在鍋中放入8分滿水,先放入陳皮,待水煮滾後,在加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煮20分鐘,再轉為小火,繼續煮3小時即可

  在中醫說法,核桃可以補腎固腎,補血補氣,常吃核桃不但可開胃,還可以通潤血脈,讓面板細嫩。

  這道湯口味香甜,核桃栗子和蓮子久煮都會糊化,讓整鍋湯更濃稠。要注意,煲湯時的蓮子和紅棗都要去芯去核,因為蓮子中綠色的芯味苦,久煮後整鍋湯都會變苦,而紅棗核比較容易上火,煲湯時也一定要去掉。

  4:淮杞圓肉冬瓜湯-------暖胃,健脾

  材料:淮山2兩,冬瓜1斤,圓肉5錢,馬蹄5個,枸杞8錢,老薑2片

  做法:洗淨所有材料,圓肉泡水浸軟,取一塊老薑,切兩片備用冬瓜切成大塊狀,馬蹄削皮.鍋中注入8分滿水,水開後,放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煮20分鐘,轉至小火煮3小時即可

  淮山就是山藥,營養豐富的山藥,富含澱粉,蛋白質和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好的淮山,色澤白嫩,久煮也不會散掉。

  5:黑白木耳紅棗湯-----預防血管硬化,補血,養心安神

  材料:黑木耳1兩,白木耳1兩,紅棗20粒

  做法:洗淨所有材料,紅棗去核,白木耳泡水浸軟。鍋中注入8分滿水,水開後,放入所有材料,以大火煮20分鐘,轉至小火煮2小時即可

  黑,白木耳都含豐富的膠質,對血管硬化,高血壓特別有療效。而藥食同源的紅棗,能補血,又能養心安神,是湯方中最常用到的藥材。

  春季素食營養原則

  1、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並注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早春時節,氣溫仍較寒冷,人體為了禦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來維持基礎體溫,同時由於寒冷的刺激可使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加速,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而致病。

  2、增甘少酸的原則:春季肝旺之時,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導致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影響人體健康。

  3、宜食抗病抗毒性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維生素:春天,氣溫變化較大,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因此,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

  五色入臟腑 一個不可少

  在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文獻《黃帝內經》中,根據五行學說,在人體則以五臟為中心,五色與五臟相配,即綠、紅、黃、白、黑五種大家熟知的蔬菜顏色,各入不同的臟腑,各有不同的作用。

  紅色主心,所屬蔬菜有紅蘿蔔、西紅柿、紅椒、紅豆等;綠色主肝,所屬蔬菜有椰菜、蘆筍、苦瓜、黃瓜、芥蘭、萵筍、青椒、龍鬚菜、芹菜、荷蘭豆以及其它綠色素菜;黃色主脾,所屬蔬菜有黃豆、玉米、南瓜、黃豆芽、紅薯、南瓜子、腰果以及各種植物種籽等;白色主肺,所屬蔬菜有地瓜、蓮藕、蓮子、白薯、山藥、土豆、白蘿蔔、銀耳等;黑色主腎,所屬蔬菜有紫菜、喬麥、海帶、黑豆、香菇、黑芝麻、黑木耳等。

  五味調和、對應增補

  五色養生素食以低鹽、低糖、低脂肪為準則,堅持新鮮入饌,視覺歡愉兼顧五臟均衡保健,充分體現中國素食哲學之精神內涵。

  另外,酸、苦、甘、辛、鹹等食物五味,與臟腑的關係也十分密切。《黃帝內經》中記載,酸味與肝相應,有增強肝臟的功能;苦味與心相應,可增強心臟功能;甘味與脾相應,可增強脾的功能;辛味與肺相應,可增強肺的功能;鹹味與腎相應,可增強腎的功能。但在選擇食物時,必須五味調和,這樣才有利於健康;若五味過偏,會引起疾病的發生。所以平時要注意各種味道的搭配,做到五味調和、對應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