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下冊桂林山水說課稿

  《桂林山水》是四年級語文下冊第2課,課文描繪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風光,讚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小編在此整理了四年級語文下冊《桂林山水》說課稿,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四年級語文下冊《桂林山水》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說教材內容

  《桂林山水》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寫景佳作。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使學生通過閱讀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二是通過品味詞句,反覆誦讀積累語言,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說學情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課程目標與內容,四年級的學生已初步養成獨立識字的能力,閱讀能力也在不斷提高,能初步養成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的習慣。在本次的教學中,將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則在重點處引導、難點處點撥。

  ▲說教學目標及依據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瀾”、“瑕”、“翡”、“巒”等8個生字,會寫“瀾”、“瑕”、“攀”、“巒”等11個生字。正確讀寫“玩賞、無瑕、擴散”等詞語。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

  2.能力目標: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和課文的語言美。瞭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3.情感目標: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說重點、難點及理由

  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我把“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和課文的語言美”定為本課的重點。把“瞭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在結合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上:

  直觀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入境動情。

  舉一反三法:課文第2、3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學要求相同,可運用舉一反三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朗讀體會法:通過指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讚美之情,同時培養學生的語感。

  學法上:

  “讀、找、品、誦”法: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自主探究法: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說教學程式設計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流程分為四個板塊:

  ***一***創設情境,整體感知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三***咬文嚼字,邊讀邊悟

  ***四***多種形式,歌頌祖國

  第一板塊:創設情境,整體感知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形象思維佔優勢,教師更應該注重創設情境。因此我將運用直觀教學法,通過播放桂林山水的視訊創設情境,整體感知山水的特點。這個視訊還伴隨課文聲情並茂的朗讀,學生可邊聽邊思考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第二板塊: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四年級的學生已初步養成獨立識字的能力,我將通過檢測瞭解學生字詞的預習情況,對易錯的生字,我將自制漢字動畫指導寫字。學生可質疑問難。這一步將達到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玩賞”等詞語。

  第三板塊:咬文嚼字,邊讀邊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其中對語言的感悟就是語感。語感,是要在咬文嚼字中對語言進行深度挖掘,產生自己的發現和收穫。據此,我將在這一板塊中,分兩步走,和學生一起咬文嚼字,邊讀邊悟。

  u 第一步:初讀課文,瞭解內容。要求分小組討論,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描寫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描寫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讚美桂林的山水美。

  【整體感知課文,誘發對山、水的固有體驗,產生審美情感。】

  u 第二步:進行分段學習。

  品讀第一段:

  ***1***在讀完第一段後,我將提問:“課文第一段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麼?”

  ***學生可能不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麼意思,我將在此時進行點撥,從”甲乙丙丁”中”甲”字排第一,來引導學生明白“甲”是第一的意思,那麼學生馬上就能明白這句話是說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在思考作者這一評價的目的時,學生基本上可以答出 “交待作者盪舟灕江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嚮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但“起到了統領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這一答案我將引導學生結合下文來補充。***

  【目的:體會作者是如何謀篇佈局的】

  ***2***講解“觀賞”與“欣賞”的異同。***我們常說 “欣賞音樂”這說明“欣賞”可以是看,也可以是“聽”。而“觀賞”單指看。***

  【正確理解詞語,積累語言】

  ***3***我將進行範讀,引導學生體會出讚美的感情和迫切的語氣。

  【初步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和課文的語言美】

  精讀第二段:

  ***1***輕聲讀第二段,劃出描寫灕江水的詞句,說說灕江水有什麼特點?***灕江的特點學生通過關鍵詞很快就能找出***

  【培養邊讀邊劃的良好習慣】

  ***2***學生小組討論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描寫灕江水的特點?***作者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排比的手法學生可以通過排比句領會,比喻的手法也是顯而易見的,而“對比”的手法學生不一定能找出,此時我將暗示學生,同學們,作者為什麼在這段開頭寫大海和西湖呢?學生就會從下文“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明白這是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灕江水的獨特美。***

  【初步達到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這一能力目標】

  ***3***接下來我還運用朗讀體會法指導朗讀,具體表現如下

  ①“真靜啊”一句,輕輕地拉長聲音,給人以靜的感覺。

  ②“真清啊”一句,讀輕聲,但比上次的聲音稍高些,略帶驚奇之感,好像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綠啊”一句,聲音響亮些,飽滿些,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覺。

  【深入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和課文的語言美,沉醉其中】

  ***4***引導學生小結學法。同學們,剛才我們是通過什麼方法學習的第二自然段的?

  討論後板書:讀——找——品——誦

  【學生自悟學法,使學法得到真正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自學第三段:

  總結完學法後,我將運用舉一反三的教法和自主探究的學法,學生小組合作,用讀——找——品——誦的方法自學第三自然段,解決以下問題:

  1.作者用了什麼方法寫桂林的山的什麼特點?***此時學生如果很快回答出作者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把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生動形象,則說明已經達到學會找出文章的關鍵詞句,瞭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這一能力目標。若不能回答出則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

  【用“讀、找、品、誦”的方法自學第三段。我將把重點放在理解詞語的意思上】

  a***“奇”。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峰羅列、形態萬千”。 “形態萬千”是指各有各的樣子。

  b***“秀”。 “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十分明麗。

  c***“險”。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 “危峰兀立”,即高峰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2.提問應如何朗讀第三自然段?若學生回答要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和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則說明學生已經達到能夠自主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和課文的語言美,獲得獨特感受這一目標了。

  3.仿寫第三自然段。

  【達到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這一能力目標,攻破本課的難點】

  學習第四段

  讀第四段,我將和學生一起探討:

  1.桂林的山和水有什麼樣聯絡?

  ***水的周圍是山,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水因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學生將整體體會桂林山水的美】

  2如何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教師再次創設情境。提問:作者寫這句話的目的是什麼?***若學生通過思考答出“總結全文,照應開頭”則說明他們應經透徹了文章的結構,如果不能答出,我將結合上下文引導學生***

  3.引導全班有感情朗讀並背誦全文,讀出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感情。在朗讀中結束全篇課文。

  【既完成了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和課文的語言美這一重點,又培養了語感】

  4.四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初步養成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的習慣,可以小組交流讀完全文自己的發現和收穫,充分享受桂林山水和文章語言的美。

  第四板塊:多種形式,歌頌祖國

  桂林山水只是祖國大好河山的一部分,在學習完全文後我將開展主題活動,用多種形式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和興趣。這些主題活動包括以下內容:

  智力題搶答。

  做小導遊介紹祖國。

  動手畫一畫祖國。

  喜歡書法的同學書寫“熱愛祖國”作為活動的主題。

  以熱愛祖國為主題唱歌跳舞。

  收集祖國其他的河山的圖片。

  開展熱愛祖國朗誦活動。

  寫讚美祖國的文章。

  【充分完成情感目標: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四、說板書設計

  這個板書生動形象地總結了文章的主要內容,表現了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和文章的語言美 。

  四年級語文下冊《桂林山水》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寫景佳作。文章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遊覽勝地,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此句為全文的總領。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對灕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兩個方面作了具體描繪。文章最後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1、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組訓練的重點,我設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美的情感。***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按提綱背誦課文。***3***學會” 瀾、暇”等8個生字;理解“波瀾壯闊、無暇”等18個詞語的意思。***4***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

  2、教學重點、難點:學習課文2、3自然段,列提綱背誦是教學的重點。學習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寫一處景物,是教學的難點。

  3.課時安排:2課時

  4.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桂林山水》

  二、說教法:1.直觀教學法、2.朗讀體會法、3.舉一反三法。

  三、說學法: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課文。

  四、說教學過程: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我緊扣“課標要求”,針對教材內容,採用講讀法、討論法、多讀多想、從扶到放等方法,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程式:

  ***1***板題示標:“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要求我們語文課上匯入語要簡潔,最好能開門見山的引出新課,可以不再複習提問,不再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不再解題,這一切都交給學生在自學中去完成。但也可以有一兩句富有激情的語言。因此,我將這一課的匯入語設計為:同學們,喜歡旅遊嗎?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桂林,去欣賞一下桂林的山水。***板書課題***課題的板書也很重要,一定要認真對待,不但要把字型寫工整,筆畫筆順也要正確,板書的地點還要醒目。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我們在板書時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板書結束還要讓大家讀一讀。接著是出示學習目標***六字教學法:讀、思、議、展、講、練。對學習目標也提出了要求:首先,要具有可測量性,不能是模糊不清,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容易測量,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則不易測量,所以,我們只要求教師每堂課必須出示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而不必出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其次,教學目標要實事求是,如果不實事求是,要求理解的,卻設定為掌握、運用,要求熟讀的,卻設定為“背誦”,學生當堂達不到,那麼,教學目標就失去了意義。最後,教學目標的表述要簡潔明瞭,便於師生記住。***學習目標的出示可以是口頭表達,也可以是書面表達,但出示的時間不宜太短,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目標出示後,還要有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大家完成學習目標。

  ***2***依據自學指導自學,明確了學習的目標,我接著出示自學提示。過渡語在我們的教學中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本環節的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 怎樣學習才能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呢?我們來看一下自學提示:學生的自學要以教師有效的指導為前提,自學提示是否有效主要體現在五個明確:確自學的時間、內容、學習方法、達到的標準、檢測的方法及要求。自學提示要科學、具體、具有可操作性,這樣才可以節約時間,提高效率,才有可能達到六字教學法的效果---緊張、高效、愉快。根據這一要求我設計了這樣的自學提示;1、默讀課文,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點。2、用橫線畫出描寫灕江水的句子,反覆朗讀,並思考:灕江的水有什麼特點。3、用波浪線畫出描寫桂林山的句子,反覆朗讀,並思考:桂林的山有什麼特點。4、作者在介紹桂林的山、水時運用了哪些表達方法?***5分鐘之後,比誰學得好。***

  ***3***檢查自學效果:六字教學法中提規定自學時間到時,教師一般用“舉手”統計的方法瞭解學情。如果絕大多數學生都已完成自學任務,那就可以轉入下一個環節;如果有半數學生未完成,教師就應適當延長時間。舉手統計之後就是檢測,檢測的方法,文科一般以口頭提問為主,以筆頭練習為輔,重在瞭解、培養學生的理解表達能力。根據我的理解在檢測學生的自學效果,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誰能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而問“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 2、***過渡***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說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那麼哪位同學說說,灕江的水美在哪裡?找出概括灕江水的三個特點的詞。***教師相機板書:靜、清、綠*** 3、品讀作者怎麼寫出灕江水與眾不同的“靜、清、綠”的***指名朗讀描寫灕江水靜、清、綠的句子,注意指導讀好六個“啊”的變調***指導朗讀時先讓學生明確句子的含義,並想一想應該怎樣讀才能表達出句子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後再試著朗讀體會。六字教學法中提到;教師在檢測時,應選擇後進生作為檢測的物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在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在檢查朗讀時,先讓程度不太好的學生讀,讀不好再找其他學生幫忙,如果還讀不好,老師引導,比如,學生在讀灕江的水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找了一個學生站起來讀,第一遍讀得很平淡,只是做到了將句子讀通順,清的程度沒讀出來,接著,我又找了一名程度稍好一點學生來讀,這個學生讀得很有感情,接著又讓第一個同學來讀,這個同學這次讀得也帶上了感情,但我感覺他還能讀得更好,我就出示了一幅山水倒映,水清的能看見江底的沙石的圖片,然後讓這個學生再來讀,這一次他讀得非常有感情。這樣一來後進生的問題解決了,其他學生在聽、糾正的過程中朗讀的效果也不會差到哪裡,同時這位後進生的成功也是後教的成功體現。學生都能有感情的讀好每一個句子,我有安排了齊讀第二段。***過渡語;看著這樣靜清綠的灕江水,怪不得遊客都忘了穿在前進,岸在後移,讓我們也帶著陶醉之情一起讀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4、學生學習了灕江的水後,我又用同樣的方法來檢查學生對第三段的理解***過渡語:灕江的水那麼靜、那麼清、那麼綠,真是太美了,讓我們不由地讚歎: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過你可別只顧著低頭看水,而忘了抬頭看兩岸美不勝收的山呀!***① 誰來讀一讀描寫桂林的山的句子?***注意“啊”的音變***② 指名有感情的朗讀課文。③誰來說說桂林的山有什麼特點? *** 根據學生的回答 相機板書:奇 、秀、險*** 師:同學們,桂林山的一個特點就足以讓我們欣賞,品味,如今,它集這些特點於一體。難怪作者要這樣讚歎它,下面讓我們大家齊讀第三段,再次體會桂林的山的美***師生同讀***④體會山和水相映之美有感情的朗讀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美的畫面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也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情的表達,因此這一環節看視訊談感受。⑤師過渡:我們欣賞了灕江的水,品味了桂林的山,如果把山和水結合起來欣賞又是怎樣的畫面呢?請看大螢幕。請大家帶著各自的感受讀一讀文章的最後一段。並給你的同桌說說作者此時此刻的感受。指名談作者的感受。齊讀最後一段。⑥誰來說一說,作者在介紹桂林的山水時都用了哪些表達方法?***本環節也可安排學生先討論再回答***1、創設意境,匯入新課。出示桂林山水的圖片,讓學生猜:這是哪呢?上課一開始,教師就用各種美麗的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輕輕地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片竹筏帶你漂在這樣清澈的水面上,該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再用充滿激情的導語邀請學生一起遊覽桂林,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五、說課堂練習:根據以上認識,我設計了以下訓練題:1、背誦課文最後一段。2、完成練習題仿寫句子。 例: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公園裡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室裡真靜啊,靜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瀏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到桂林這一帶的山。我看過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電影,聽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曲,卻從沒聽過這樣動人的故事。

  3、讀了本課,你可能被文中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試著吟一首詩或者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______________

  六、說板書設計:板書濃縮了課文內容的精華,我設計的板書文字簡潔,既能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指導背誦,又恰如其分的落實了教學重點,加上直觀新穎的簡筆畫.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桂林山水

  水:靜、清、綠

  山:奇、秀、險

  總之,這節課,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語言文字,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我們又一起走出了語言文字,帶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走向了生活。設計教學時,我努力做到,讓學生課前有所期待,課堂有所滿足,課後有所回味,品味語言文字,品味真摯情感,讓我們的語文課更有語文味兒。

↓下頁更多四年級語文下冊《桂林山水》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