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詩歌鑑賞送別詩

  送別詩是詩歌題材的一種,也是高考古詩賞析考點之一。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一、關於送別詩

  1.風格和抒情方式

  從風格上來看,送別詩分為兩類:傷感型和豪邁型。古人出行原因大體可分為赴考、出使、遷謫***宦遊***、徵戎、鄉旅、歸隱等。由於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後,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或折柳送別,或擺酒餞行,或寫詩相送,其間充滿了殷殷的叮囑和深深的情誼。這類詩大多纏綿悽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王勃的《別薛華》、宋之問的《送別杜審言》、柳宗元的《重別夢得》等。 離別並非全都是傷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別的悲酸之態,意境開闊而音調爽朗;陳子昂的《送魏大從軍》絲毫不落兒女情長、悽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抒發了作者的慷慨壯志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氣逼人,氣壯山河。此外還有高適《別董大》,表現了對朋友美好的祝願;岑參的《送李副使磧西行軍》,充滿豪情壯志,感情慷慨激昂。鑑賞送別詩風格時,做到知人論世,體察詩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樂觀進取的精神,心胸開闊、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羈。因此他的送別詩景象巨集闊、別情深摯豁達開朗,沒有傷感情調,如《送友人》,這是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送別詩主要抒寫離別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接抒情的,如唐詩人高適意境高遠的七絕《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詩的前兩句以粗獷筆調和白描手法,繪出一幅北國寒冬圖:日暮黃昏,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惟見遙空斷雁,寒雲出沒。這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鬱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於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聯絡上下文,可知詩人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悽酸。接著,作者以豪邁的氣勢,開朗的胸襟,敘寫離情,激勵友人,創造了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風格,以它的真誠情誼和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和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

  間接抒情的,又有多種形式。以喻顯情的,如李白景象巨集闊、別情深摯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又包含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遠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李白的嚮往,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借酒抒情的,如王維構思精巧、語言新鮮的七絕《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詩在交待了送別時間、地點和環境氣氛後,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頻舉杯、殷切話別等等一概捨去,只剪取宴會即將結束時對主人的勸酒辭。主客之間惜別之情在這一刻都到了頂點,主人這一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體現。這種安排,很好地寫出了送別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詩人劉長卿虛處藏神、用筆神妙的五絕《送靈澈上人》:“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幅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憑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 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也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表露詩人不遇而閒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了一種閒淡的意境。此詩如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二***

  閱讀下面的宋詩,按照要求,完成賞析***2007年湖南卷***。***5分***

  示長安君***王安石***

  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欲問後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注】長安君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張奎之妻,封長安縣君。此詩為王安石於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遼國前所作。此時他尚未拜相變法。

  詩中表現了“愴情”之感,請就中間兩聯逐聯賞析作者是如何表現這種情感的。

  答: 【解析】首聯寫少年時已傷離別,老來相逢更令人難堪。頷聯寫兄妹相聚談笑的情景。頸聯感嘆長年與親人相阻隔,更為即將遠赴異國與親人相別而傷情。詩人以時空交叉的方法極言兄妹相見之難,分離之苦。尾聯寫到了大雁南飛的秋天,詩人會寄信回來,告知重逢的日期,表達了對重逢的渴望。 【審題】題幹有三個要點:“詩中表現了‘愴情’之感”點明瞭主旨;“就中間兩聯逐聯賞析”是指結合頷聯、頸聯的具體內容分析;“如何表現這種情感的”側重表達技巧的分析,首先要考慮抒情方式,即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往往指寫景、懷古、用典、託物言志等。此題幹要求圍繞主旨結合內容和手法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頷聯:“供笑語”表達了相逢的歡樂,“話平生”則道盡了人生的滄桑:二者相互映襯,更添一層悲涼況味。“草草杯盤”“昏昏燈火”營造了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詩人更容易生髮悲愴之情。“草草”“昏昏”是疊詞妙用。“草草”可見酒菜的簡單,歡聚中有些許不足;“昏昏”則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將別的傷痛。頸聯:“自憐”與“又作”貫通一氣,詩人藉此直抒胸臆,表達了心中的萬端悲慨。“湖海”久隔,“塵沙”遠赴,旦夕間重逢又別,且是出使不無艱險的遼國,時空的拓展將悲意又加深了一層。“三年”言時間之長,“萬里”謂距離之遠,以數字入詩,一縱一橫,使悲情更為濃烈。

  ***三***

  方法點撥

  送別詩運用的方法很多,鑑賞時應主要注意常見方法和技巧。

  1.融情於景:詩人觸而傷懷、藉以言情的客觀物象,不外落日餘暉、流水通波、江風引雨、平沙卷蓬、雲橫秦嶺、路繞蜀山之屬,這些物象一經帶著作者的離情別緒入詩,成為“人化的自然”,便構成一種荒寒而悲涼、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曹》著力描寫渲染煙雨、暮色、重帆、遲鳥、海門、浦樹,交織在一起,形成離別時濃重的陰沉壓抑的氛圍,抒寫惜別哀傷之情。

  2.烘托:不直接寫人的離情心緒,而是通過寫眼中物有傷離之意來烘托,言下有“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這樣寫更能深化主題而富於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通過寫柳條藤蔓、黃鶯的傷離別表現人的情思心緒。杜牧的《贈別二首》***其二***“蠟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那徹夜流溢的燭淚,都在為男女主人公離別而傷心,從側面表現了詩人不忍分離的篤摯感情。

  3.以樂景襯哀情:送別環境千差萬別,有悽風苦雨中的送別,也有良辰美景中的離別。寫悽風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別離之苦,寫良辰美景又何嘗不能反襯離人的懊惱。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和離別的難堪,美好景色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歐陽修的《玉樓春》“洛陽正值芳菲節,穠豔清香相間發。”

  4.想象***虛擬***:送別詩常在作者觸景生情的基礎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別後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這種孤寂環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則展示了自己對朋友的留戀和關切。如王昌齡的《送魏二》“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想象分別後友人月下船泊瀟湘,“愁聽清猿”,甚至在夢裡也因旅夜孤獨而不得安寢的幻想,藉以加倍地表現離別的惆悵和對友人深切的關懷。此外還有王維的《送韋評事》“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今宵誰肯遠相隨,唯有寂寥孤館月。”都運用這種手法。

  5.比喻:用比喻的手法來抒寫心情,是送別詩常見的藝術手段之一,如嚴維的《丹陽送韋參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劉過的《柳梢青•送盧梅坡》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還有李白《送友人》“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維的《送沈子福之江東》“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也運用了比喻。

  我們在鑑賞送別詩時,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識和方法外,還應瞭解作者、作品風格及創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論世,體察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