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已蓬勃開展,成為當前素質教育的熱點。因此,全面瞭解初中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及成因,積極探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是當前學校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摘 要】本文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並結合已有研究,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進行了梳理,並結合相應的教育原則,據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關鍵詞】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將在滿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時,開始關注個人心理健康問題。對於學生家長來說,特別是初中生家長,他們在關注自身的同時,也在關注自己孩子身上的變化。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變化沒有做好準備,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怎麼越來越不聽父母的話了,諸如此類的困惑,教育界正在進行思考。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漸被大家關注。

  一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結合我國初中教育的特點,且根據已有研究得出,我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鄉差異

  現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參差不齊。在部分有條件的學校,有經過專業培訓過的專職心理老師,通過他們開設心理健康課這樣的方式來實現的這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對於大部分學校,特別是二級城市以下的眾多學校來說,具有兼職心理健康老師的學校可謂是鳳毛麟角,特別是農村初中,絕大多數學校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課程。

  2.心理健康教育課安排較隨意且內容不繫統

  在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級中學中,利用班會課或德育課時間進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並無固定的心理健康課時間。關於初中生的適應問題、性教育、學習方法、自我接納、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課程內容涉及得較少。而初中階段,學生由於學習內容、生理心理髮育、學習生活環境等因素髮生較大的變化,會出現或多或少的不適,需及時進行指導和疏通。而現有課程安排並未過多考慮到此因素。

  3.家庭因素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對於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學校而外,家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學生除了學校而外另一個長時間生活、學習的場所,因此,家庭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更多家長因為工作、自身等諸多主客觀原因,對於學生教育的關心更多體現在對學習成績的關注。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關注度遠不及對學習成績的關注,由於初中學生處於青春期,而與此同時父母步入中年期,這個時期的成人要面對來自事業、生理、心理的特殊時期,因此極易產生衝突。而這個時期的衝突的處理又將影響親子關係的發展,進而影響到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等方面。

  二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和發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初中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期促進其全面發展。簡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促進初中生髮展為最終目的。根據對已有研究的分析,我們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則。

  1.普及性原則

  現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於種種限制,普及性不強。而初中生在成長過程中由於身心發展以及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更多心理上的關懷。我們對於問題學生需要重點關注,但與此同時不能忽視對其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患於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為學校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證。

  2.發展性原則

  由於初中生所處於的成長階段,對於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採取發展的眼光。初中時期是學生成長迅速的階段,這種成長不僅限於身體上的成長,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長。因此,對待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叛逆等行為不能簡單地以好與壞來定性,以免對學生造成傷害。

  3.包容性原則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其健康成長。對於有問題行為的學生,如行為退縮、學習障礙等,要多一份耐心。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理解與包容,會促進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有助於學生敞開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潤物細無聲”。

  4.活動性原則

  根據初中生的特點,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增加活動課程內容。活動的設計需要緊扣主題,趣味性強且具有思考性,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領悟成長。與此同時,活動需要遵循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期得到較充分的發展。

  5.指導性原則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出現成長的煩惱較為集中的時期,他們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導性建議。此外,初中階段也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塑造的重要時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帶有一定的指導性。

  三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據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教育方式可以以課程、專題講座、個體輔導、團體輔導、科普手冊等形式進行。

  1.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

  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專門老師進行教授,結合生理衛生知識講授情緒情感、學習策略、人際關係、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內容。以便學生深入地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況,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中所出現的各種心理困擾。由於課程的開設,可以使絕大部分學生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專題講座

  學校應定期舉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講座的內容主要涉及情緒、學習、人際、性心理等。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餘地,讓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講座。讓學生在較強動機的驅使下,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開展個體心理諮詢

  學校需要開設專門的心理諮詢室,讓出現心理困擾的學生能在學校裡找到一個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決相應的問題。個體心理諮詢需要有專門老師負責,該老師需具備一定的心理諮詢經驗,對於普通的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別能力。此外,建立相應的心理檔案也是非常必要的。

  4.開展團體心理輔導

  團體輔導工作是當今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個重點,對於集中解決部分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有時間、受眾、效果等方面的優勢。同時,團輔中的各種活動可以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自我探索與思考中來,達到積極參與成長的目的。團體輔導工作可以是專題團體輔導,也可以是團體諮詢,同時在學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團體輔導的理念。

  5.科普手冊的編制

  學校可以編制一些心理健康手冊發放給學生,內容應包括情緒調節、人際交往、學習方法等方面,便於學生及時自我調節,也是心理問題預防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