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想象力的十大準則

  想象力恐怕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天賦.其他動物缺乏想象力,所以不會有創造.在人類一切創造性活動中,尤其是科學,藝術和哲學創作,想象力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因為所謂人類的創造並不是別的,而是想象力產生出來的最美妙的作品。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關於想象力的十大準則,希望大家喜歡!

  

  豐富的想象力對孩子的成長和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美國優秀教師、美國教育新聞網專欄作家艾倫漢斯克維茲認為,培養想象力應遵循十大準則。

  第一準則:不只有美術和音樂才能開發想象力。艾倫認為,啟發和引導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積極主動地思考像誰發明了錢包和為什麼發明車輪等實際問題,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觀察力。當然,最好是給孩子一個明確可以解決的問題,慢慢加以啟發和鼓勵。

  第二準則:改變固有思路。想象力最大的敵人是接受現實,一成不變。為開導學生,美國教師採用了幾種非常簡單訓練方法,幫助學生動腦筋。比如,啟發學生尋找去某個商店的新路線,用雙手寫字等。這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迫使學生開動思維。

  第三準則:從小事入手,腳踏實地。艾倫認為,學生不應為重新設計一種新餐刀而大傷腦筋,也不要為重新發明輪子而想入非非。要點點滴滴滴從小事入手,腳踏實地。引導他們從木製刀具想到雙面刀具的轉變,然後聯想到為增加多用性而大膽創新。

  第四準則:多接觸新事物。注意觀察是開發智力和想象力的最佳途徑。一個沒有接觸到新鮮事物的人免不了因循守舊,缺乏獨特的思維和見解。讓想象力在幼小的心田裡馳騁,必須有廣博的知識作基礎;積累的經驗越多,解決問題的思路就越廣。

  第五準則:別對孩子最初的想象力品頭論足。動不動就告訴孩子什麼是好主意什麼是壞主意,不是一種積極培養他們獨立思維的好方式。青少年的好主意並不能僅以常人眼光來看待,家長要懂得好事多磨的道理,給孩子們時間,他們的想象有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不然有傷他們的自尊。

  第六準則:對孩子的作品多提問題。我們經常看到家裡的牆上貼滿了孩子們的作品。但除了誇獎外,很少有人對這些作品提出疑問,但提問可以激發想象力,給他們的想象發出必要的挑戰。比如,問孩子為什麼要那樣畫樹,也許就會暴露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觀察過樹。他們以後就會畫出有細小枝條的樹。

  第七準則:玩新玩具不如創造新玩法。創造新事物固然重要,但有時創造一些已存在的東西,也可以刺激他們的想象力。很多時候,孩子玩玩具盒比玩玩具更起勁。他們在玩盒子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如果大人用新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結果就是孩子接連不斷地要新玩具,而不是創造新的玩法。

  第八準則:不要吹捧孩子的進步。避免對孩子的想象誇大其詞,把小小的改進說成天才的變革。在鼓勵青少年時,最重要的是鼓勵他們的進步,而不是對他們吹捧。如果在課堂上老師過於誇獎某一個學生的進取,滿足一兩個學生的虛榮心,一定會不自然地傷害其他學生的自尊,無助於孩子們之間的合作。

  第九準則:始終保持開放的思想。要經常積極主動地尋找鼓勵更多更有價值創造的途徑。在一個靠固定答案獲取高分的時代,保持思想的開放性是異常困難的。知識是你已經知道的東西,而想象力使得知識不斷增長。

  第十準則: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鼓勵孩子們對創造過程的理解,不片面強調最後作品的重要性。一個成熟的作品,只是學生們某一次的探索。在沾沾自喜之時,要考慮能否每次都如意。

  如何挖掘自己的想象力

  1981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羅傑?斯佩裡教授諾貝爾醫學生物學獎,以表彰他對大腦電波的研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斯佩裡教授通過對志願者長期的實驗和觀察,發現了一個在當時頗為轟動的現象:大腦的活動非常清晰而平均地劃分為左右腦;左腦側重於處理抽象的邏輯、文字、數字等;右腦側重於想象力、整體意識和感知節奏、色彩等。由於現代社會中的大多數人經常日復一日地泡在文字或數字之間,而相對少地使用自己的右腦,所以大腦分割槽的發現為人們帶來了開發右腦、進一步挖掘大腦智慧潛力的呼喚。

  作為一名現代人,你是否曾感覺到自己越來越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請試著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那時的自己是不是經常飛翔於想象的空間?而慢慢長大的我們,也在沉重的學習、工作以及生活壓力下,變得越來越現實、沉穩、按部就班乃至喪失想象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對於我們的重要,決不僅僅侷限於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或事業,而是牽涉到個人內心、生活、身心健康等諸多方面。我們常說,人類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類總是在創造性地改變自己的生活,一百年前的人們和現在的人們在生活方面的變化天翻地覆,但一萬年前的猴子和現在的猴子相比,除了極少數被人類請進了動物園以外,它們的生活方式沒有多大的變化。

  再舉一個例子:一個乏味的丈夫,他每年情人節都會送妻子一束紅玫瑰,妻子不用看都猜得出丈夫的禮物,雖然她很高興丈夫有這樣持之以恆的心意,但卻缺少了當初戀愛時那種驚喜的感覺。倘若這個丈夫稍微發揮一下自己的想象力,為妻子設計一個獨特的情人節,必將為灰暗的感情生活增加一些色彩。對於步入中年的婚姻來說,多一些想象力和創造力,會對提高感情生活的質量有所幫助。

  那麼,如何開發右腦,挖掘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呢?來自英國的東尼?博贊先生有他的一系列獨到見解,他創造了思維導圖的概念,倡導想象力和發散思維,用圖解的形式來完成邏輯思考,有效地彌補了人類線形思維的缺陷。他提出的許多有關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問題很值得我們玩味,比如:你在兒童時代是否經常問各種各樣的為什麼,現在又是怎樣?音樂、表演、繪畫等藝術的完美表演是否讓你心潮彭湃?你經常為家人設計菜譜並親自下廚嗎?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其實正是體現生活態度、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

  博贊先生在英國號稱大腦導師,他的《思維導圖叢書》提供了挖掘人類智慧潛力的各種途徑。此前思維導圖的理論在國外已經引起了轟動,國內許多心理學專家也早已介入這方面的研究。如今,這套叢書的中譯本正式登陸中國,必將飛入尋常百姓家,改善普通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培養想象力的六個原則,歡迎大家參考和學習。

  培養想象力的六個原則

  個人想象力豐富,應該說是生活環境的影響和個人意識培養的結果。有人抱怨自己天生就不是有豐富想象力的人,其實每一個天生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但要使之豐富,就需隨時注意培養。在培養想象力的過程中,應遵循這樣六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要學會摹仿

  想象力的培養,摹仿往往是第一步。正如我們先一筆一劃地臨摹一本鋼筆字貼,天長日久就可以寫出同樣漂亮的鋼筆字來。其實,摹仿本身就是一種再造想象,你摹仿得越像,越說明你的再造想象能力強。摹仿的過程就是你抓住事物之間的外部和內部特點的聯絡的過程。通過這種聯絡,你就能逐漸認識事物之間的某些必然的聯絡特徵。掌握了這種方法,你就會自學地把一種事物和與之有聯絡特徵的另一種事物加以對比,這就是你在想象了。

  所以,摹仿決不同於抄襲,而是把過去經歷的東西通過自己的頭腦再現出來,這種再現過程就是想象。古今中外,許多有成就的人物在開始時都是從摹仿而得到收益的,然後再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走出自己的路來。這就是從摹仿到創新的想象力發展的結果。

  第二個原則:儘可能地博覽群書

  縱觀科學發展史,任何一位科學家的成就,都與他們勤奮學習,從而積累下豐富的知識有關。馬克思為寫《資本論》,花了40年的時間閱讀了大衛?李嘉圖、亞當?斯密等幾乎所有古典經濟家的著作,並作用於還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從小勤奮好學,11歲時就閱讀了科學百科全書,以後又大量閱讀了牛頓、法拉第等人的許多著作,積累了豐富的科學知識,為以後的科學發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有助於他的想象力的展開。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社會各部門的分工越來越細緻,社會各知識領域廣泛緊密的聯絡和交流,為人類的想象力打開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例如現代經濟學家丁柏根,正是將高深的數學和物理學同經濟學加以聯絡,才創立了計量經濟學這門邊緣學科。

  第三個原則: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學藝術修養

  詩人和畫家常被認為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不錯,正是他們通過豐富的想象力,才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生活場景。所以向文學藝術學習想象力是非常有益的。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都強調文學藝術修養對培養提高想象力的重要價值。蘇聯心理學家捷普洛夫說:閱讀文藝作品----這是想象的最好學校,這是培養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我們知道,文學藝術是人類社會實際生活的最形象生動的再現,它大量使用的形象思維,比起抽象的邏輯公式,顯得更生動、更具體。

  加上它所具有的濃郁的感情色彩,所以更容易被接受,有更強的感染力。但必須注意,那種走馬觀花式的涉錯作品和只追求一個知道或看熱鬧式的閱讀方法,並不能豐富你的想象力。我們提倡積極的想象,要在頭腦裡看見和聽見作品描述的一切,這種身臨其境就是京都的一種再造想象,這是創造想象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

  第四個原則:要勤於觀察、善於觀察

  一個人的觀察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他的想象力。所謂指捕捉事物和現象的屬性和特徵的能力。我們想象某事物時,就是捕捉該事物和頭腦中經歷的事物發生聯絡的外部或內部的屬性和特徵,而觀察是第一步,即首先認識某事物有什麼樣的特徵和屬性,第二步才是想象,即把事物之間的屬性和特徵加以比較和聯絡。

  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就曾在他實驗室的牆壁上題道:觀察,觀察,再觀察。那些偉大的文學家和發明就就是在不懈的觀察中悟出事物的特性和本質聯絡,從而想象出一個又一個藝術形象或科學新知的。巴甫洛夫本人為了研究動物的生理活動,連續30多年進行細緻地觀察,從而提出了條件反射概念和高階神經活動學說,從而榮獲諾貝爾獎金。英國地質學家賴爾,一生都是在仔細地觀察中度過的。他遊歷了幾乎大半個地球,在觀察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終於寫成了《地質原理》等偉大著作。這裡所說的觀察絕不僅僅是觀察本身,在觀察的過程中還要勤于思考,並進行盡

  可能多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觀察,在觀察中求得科學新知,這就是每個科學家走過的路。正如培根所說:我們這些具有人的精神的科學家們應當實驗、實驗、永遠實驗下去。科學家們就是這樣在不斷的觀察探索中造就豐富的科學想象力。為了觀察,他們甚至不惜一切。居里夫人為了觀察鐳,曾不顧放射無素對身體的危害;愛迪生為了實驗幾乎變成殘廢。可見,人類豐富的創造想象是靠不斷的觀察、積累,靠那種對事物執著的探究精神才培養起來的。

  那麼,如何提高觀察能力呢?在觀察中應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方法呢?1為自己提出任務――迅速地看出觀察物件的特性並比較不同方面的聯絡和相互作用;2努力發現觀察物件的最微小的變化;3學會從所感知的事物中區分出最重要的因素;4觀察要有積極性、系統性和計劃性。

  第五個原則:注意培養多方面的愛好

  廣泛的愛好和多方面的興趣可以使人思路開闊,想象也就有了廣闊的天地。世界是複雜多樣且彼此相關的。多方面的愛好,各種知識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啟發,取長補短。我們在生活中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思考一個問題,從一方面百思不得其解,換一個角度,也許馬上會豁然開朗。多方面的愛好對想象力的作用,道理也是一樣的。

  第六個原則:對事業保持飽滿的熱情

  熱情是進行想象活動的直接動力。捷普洛夫說:一個人的想象活動與其情緒生活是緊密地聯絡著的。創造想象的重大創造,永遠產生於豐富的感情之中。在實踐生活中,人們往往在情緒激動時閃爍出智慧的火花。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富於想象力的原因,正是在於青年旺盛的熱情和情緒容易激動的性格。據說,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想象能力只有平常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這時人們主觀上根本就不願去多想。對於這點,文學藝術家們都有切身體會。

  詩人只有在心潮洶湧感情激烈時才最容易馳騁他的想象,寫出感人肺腑的詩篇。作家在總結合作體會時常常說:不是我的作品感動了讀者,而是作品的情景首先感動了我自己。所以豐富的創造想象是和飽滿的情緒分不開的。對於科學家來說,只有首先對他的事業傾注了他全身心的熱愛之情,才有可能驅使他去努力想象他的研究物件。

  一隻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實屬屢見不鮮,人們幾乎可以隨時隨地看見牆上掛著的世界地圖,但是為什麼只有牛頓從掉下的蘋果中想象到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只有魏格納才從牆上的世界地圖想象到世界海陸的最原始分佈?原因就在於牛頓和魏格納這樣的想象家對事業的無限熱情,致使他們的衣食住行都和事業息息相關,才使他們隨時隨地都自覺不自覺地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去描繪理想中的科學藍圖。

  再讓我們看看偉大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吧,正是他對大自然和大自然中的生命體的真摯的感情,才使他堅持不解地去探索自然的奧祕。據說有一次,年輕的達爾文看見一隻受傷的小鳥在痛苦地掙扎,他便從此不決心絕不僅僅為了娛樂而殺害任何生物。對於一個執著追求自然真理的人來說,對自然的愛喚起了他豐富的創造性和想象力,正如一位古代哲學家所說的:善良的心,只不過是生動的想象力的別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