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問法如何激勵學生

  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傳播資訊的主要工具,它通過文字***書面語言***或聲音***口頭語言***為媒介來表達。對於“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而言,口頭語言顯得尤為重要。口頭語言的好壞代表著口才水平的高低。教育學表明:當一個教師的知識和智力水平達到教學所需求的程度,口才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今天小編為你整理教師激勵學生思考的五個問法,希望能幫到你。

  一、激趣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枯燥乏味的抽象內容,可通過設問,創設一種生動有趣的對話情境,激發學生熱情,自覺參與問題的解決。如講“一元一次方程”,老師問:大家想做猜數遊戲嗎?學生答:想做。老師說:那好,請你心裡想一個數,把它除以2再減去3,把得數告訴我,我就能猜出你所想的那個數。這樣,很快就出現了對話的熱烈場面:

  生甲:得數是5; 師:你想的數是16。

  生乙:得數是0; 師:你想的數是6。

  生丙:得數是-3?5; 師:你想的數是-1。

  學生感到神奇,老師說:大家一定想知道我是怎樣猜出來的,當你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後就能明白其中的奧祕。……如此設問,把抽象內容形象化,教得輕鬆,學得愉快。

  二、指路法

  《學記》載:“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對於較複雜問題,可按思路將問題分解成若干子問題,它猶如路標,為學生指點迷津,產生柳暗花明情境。如解應用題“一種小麥磨成麵粉後,重量要減少15%,為了得到4250公斤麵粉,需要多少公斤小麥?”為列方程,可作如下一些啟發性的曲問:

  1.解應用題先要弄清已知什麼和要求什麼,這題的已知條件是什麼?***1小麥磨成麵粉重量減少15%;2得麵粉重量是4250公斤***這題要求的是什麼?***需要小麥多少公斤***

  2.列方程需設未知數。這題設什麼為未知數?***一般把“多少”改為X,設需X公斤小麥***

  3.明確已知和未知後,關鍵是找出等量關係。這裡的等量關係是什麼?***由常識可知:小麥重量-麵粉重量=失去的重量***

  4.這三個重量中,小麥重X公斤,麵粉重4250公斤,失去的重量是多少公斤?***失去15%X公斤***至此便由方程X-4250=15%X解得X= 5000公斤。可見,已知和未知間的“思路”,七拐八彎,好比“曲徑通幽處”,而若干“曲問”,恰似一塊塊鋪路石,讓學生拾級而行,順利前進。

  三、促辯法

  針對一些難理解的內容,可設計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促使學生爭議,各抒己見,讓真理愈辯愈明。如函式概念是個難點,不妨用X表示自變數,Y表示因變數,C表示常數進行激問:既然Y=C是函式,於是X=C也是函式。這話對不?為什麼?

  一石激起千重浪,霎時間眾說紛紜。主要有兩種意見:甲方認為X=C是平行於Y軸且距離為|C|的一條直線,而圖象是函式的一種表示法,故它是函式;乙方認為X=C中不存在Y,即沒有因變數,所以它不是函式。雙方結論對立,肯定有錯。進一步辯論發現,兩種說法都有問題。乙方的新論點是,能畫出圖象的解析式並非都是函式,反例是X2+Y2=1就不是函式,老師表示贊同並補充說:“畫不出圖象的函式也的確存在,如迪裡赫勒函式

  D***X***={1,X是有理數,

  0,X是無理數,就是一例。甲方的新論點是,在X=C中Y不是不存在,而是隱含著,從圖象上看,該直線上的每一點都有對應的Y值,因此對於函式定義中 “設在某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數X,Y”這一條是滿足的。老師總結說:X=C不是函式的真正理由是“有一個X值是C卻有無數個Y值與之對應,從而不滿足單值函式定義”。至此,學生都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四、盤詰法

  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加之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就像幼兒園的小朋友聽說“這個長鬍須的老頭還是那個人的兒子”感到奇怪一樣,搞不清概念的本質與非本質屬性。對這類概念,要始終瞄準其本質屬性,從正與反、常與變、特殊與一般等方面,多角度設計問題,反覆認識,展現滴水穿石情境。特別是反詰,有時更具說服力。如講“相似形”,有人總愛畫兩個對應邊平行的三角形來說明相似,這無意中給學生形成一種印象:兩個圖形對應邊平行就相似,不平行就不相似。長此以往,“似”將不似,“不似”也似。對此,可設計如下的反問:

  1.寬度相等的黑板邊框,其內外邊緣的兩個矩形相似嗎?為什麼?

  2.邊長不等的兩個正方形,對應邊不平行時就不相似嗎?為什麼?

  3.放大鏡能把一個角放大嗎?為什麼?

  上述問題,只要用相似形的兩條本質屬性“對應邊成比例,對應角相等”便不難判定。要是丟掉“對應邊成比例”這一條,就會縮小概念內涵***即擴大外延***,便會把題中本來不相似的兩個矩形當作相似;要是附加“對應邊平行”這個非本質屬性,就會擴大概念內涵***即縮小外延***,而把題中原本相似的兩個正方形也認為不相似了。對第3問,只需從正面說明:原圖形與放大圖形是相似的,而相似形對應角相等,故放大鏡不能把角放大。如此變著法兒地多次討論,便能撥亂反正,澄清糊塗觀念。

  五、設懸法

  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學中設計一些懸念式問題,可創石破天驚情境。懸念一經點化,學生無比驚奇,從而激起亢進,強化學習動機。如引入“對數概念”時,可先設問:設想用厚度為0.1毫米的紙,第一次摞2張,第二次摞成4張,第三次摞成8張,如此繼續摞到第三十次,這紙堆有多高?

  有的說兩米,有的說四米,最大膽的說:“最多有四層樓高。”可誰也說不準這230張紙摞起來到底高到什麼程度以及怎樣計算。這時老師先用210≈103粗略算一下堆高約為 108毫米,但這一億毫米高度,學生仍感抽象。老師又通過單位換算並比擬說:這高度比11個珠穆朗瑪峰摞起來還要高哩!學生不禁“哇”地發出一片驚訝聲!老師鄭重地說:估計是不可靠的,要靠數學計算,而對數就是數學計算的科學工具啊!學生頓時進入不可名狀的奇境,而被數學的魅力所吸引,迫切想要知道什麼是 “對數”和怎樣運算的,也增強了運用數學的眼光和頭腦去看世界、想問題的數學意識。

  教師教育的口才要求

  有的放矢,動人心絃。要教育人,就要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個性,採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手段。這就決定了教育口才,不可能是千篇一律,而必須有特定的物件、特定的方法、特定的個性、特定的內容,並且產生使學生動心動情的特有效果,從而激發或改變學生的某種行為。

  有理有據,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這是教育學生明辨是非、曲直、美醜、善惡的最有效的途徑。做學生的思想工作,規範學生的行為,不能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是教育學生的一種方法,也是教育口才的一個特徵。教育口才,不管講何種情況,講何種內容總需要教育者飽含熱情。常言說,感人心者,莫先於情。以情動情,以情感人。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手段。

  靈活機動,亦莊亦諧。教育口才可以像做報告或發表演說那樣,從長篇大論中表現出來,也可以像一句提醒或兩句暗示那樣,從三言兩語中自然流露;可以是從學科知識中生髮開來,也可以從與學生的各種型別的交談中集中反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