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文言文實詞推斷的答題技巧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實詞,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讀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實詞是主要的語言材料,也是我們閱讀時遇到的較大障礙,而學習實詞的難度比起學習虛詞來又小得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希望大家能夠從中有所收穫!
 

  關於實詞的判斷方法:

  1、課文求義法

  利用課內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即遇到某一實詞可以聯想到課內曾經學過的這一實詞的解釋,看用它作為當前句中的解釋是否合適。如下例:

  2003年高考卷文言文閱讀第一題的四個選項:

  A. 諷帝大徵西方奇技。諷:勸告***出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B. 鹹私哂其矯飾焉。哂:譏笑***出自讀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C. 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遇:優待***出自《屈原列傳》出則接遇諸侯,遇,接待。從而推出此項錯誤。***

  D. 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務:致力***出自《過秦論》***

  除B選項是在語文讀本中出現外,另三項皆根據課文。文言文知識考查一直是“題在課外,功在課內”。文言文閱讀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實詞大都在課本中學過,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對課內文言文要充分重視,步步夯實。

  2、成語印證法

  即藉助成語來推斷實詞詞義。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闢的定型片語或短語。成語的含義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為我們推斷實詞詞義提供了方便。如:

  “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聞名遐邇”這個成語大家很熟悉,“邇”對應“遠”。把“近”的意思套進原句去,語意很通順。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邇”也是“近”的意思。這樣的例子很多,如:

  ①設五寸之的,引十步之遠。***有的放矢 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狐假虎威 假:藉助***

  ③其文約,其辭微。***微言大義微:深奧、微妙***

  成語求義可以和成語的運用結合起來,反推也可,互相印證,相互促進,可謂雙贏。


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

  3、結構求義法

  古漢語相對於現代漢語在語言結構上更具對稱美,上下文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依據這一特點,可有效幫助我們理解詞義。如: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亡矢”與“遺鏃”的結構是一樣的,詞的配搭是一致的。“亡”與“遺”相應,“矢”與“鏃”相應。從而知道“亡”、“遺”都是失,就不會把“遺”理解為遺留或饋贈了。同樣,可從“矢”是箭推知“鏃”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與“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與“亡”相應,則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敗北”之義。***

  ③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利用上下文的對稱結構,可據易推難。“擇”易於理解,可推出“簡”也作“選擇或選拔”講。***

  有時藉助整齊的句式,還可以先推斷出一個詞的詞性,進而推斷出這個詞的正確意思。

  ①“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一句中藉助“地”可以推斷“固”應當是名詞,進而解釋為“堅固的地方”。

  ②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藉助“良”可以推斷“勁”應為形容詞,進而解為“硬”、“硬的”、“強有力的”。

  ③變姓名,詭蹤跡。藉助“變”可以推斷“詭”應為動詞,就可以避免將“詭”解為“詭祕”的錯誤,而較為順利地將“詭”解為“隱蔽”。

  4、語法分析法

  根據詞性可以更準確地推出詞義。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可以先確定它在文中做什麼成分,然後確定詞性,進而確定詞義。

  ①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

  ②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

  ③故久立與其客語。

  ④徒立故琅琊王澤為燕王。

  解析:①句中“漁樵”作句子的謂語,而謂語一般由動詞、形容詞充當,故“漁樵”應釋為動詞“捕魚砍柴”。②句中“取樵”為動賓短語,“樵”作“取”的賓語,而賓語多由名詞充當,故“樵”應釋為名詞“柴”,而不能釋為動詞“打柴”。③句中“故”作動詞“立”的狀語,而狀語一般由副詞或形容詞充當,據此可推“故”作副詞“故意”講。④句中“故”作名詞“琅琊王”的定語,而定語相當部分由形容詞充當,因此可釋為“舊有的、原來的”。

  ⑤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伶官傳序》***句中“樑君臣之首”是名詞性短語,作賓語,而“函”帶這個賓語,由此可推知“函”此時應由名詞***“匣子”***活用為動詞,可理解為“用匣子裝”。

  ⑥人皆得以隸使之。***《五人墓碑記》***“使”是動詞,很顯然這個動作是由“人”而不是“隸”發出的。這樣“隸”只能作狀語來修飾“使”,是“像奴隸那樣”的意思。

  5、形訓求義法

  運用形訓,即通過字形結構的剖析釋義。分析字形能說明字的本義,有助於我們瞭解詞的本義,也有利於我們去推斷詞的引申義或其他義項。許慎的《說文解字》主要是憑字形來說明字的本義的。漢字中的形聲字佔百分之八十以上,其義符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

  如:“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一句中“造的意義。“造”的義符為“之”,聯絡下文“袁所寓之法華寺”,不難推測與處所關聯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義“製造”、“成就”顯然與文意不符。

  ①1999年高考題文言文中有一句“啟聽淮北取糴”,句中的“糴”就是一個會意字,聯絡“糶”字,“糶”的意思是賣出糧食,“糴”與“糶”相對,意思是買進糧食。

  ②若少屈,冀得一歸覲。覲,義符為“見”,聯絡下文推斷為“拜見”之義。

  ③ “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饋”的意義可由它的“飠”旁推斷出它是供軍隊吃的東西,即“軍餉”。

  6、音訓求義法

  這種方法就是在本義或引申義解釋不通的情況下,試著找通假關係,從而釋出符合語境的意思。

  語言裡的“詞”是音義結合物,古人在記錄語言裡的某一個“詞”的時候,往往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書寫,有時寫成這個樣子,有時寫成那個樣子。後人便稱之為通假。例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中,寫成“蚤”。“蚤”的本義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寫成“蚤”,只是因為二者聲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義。

  通假字的特點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種情況:

  ①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

  ②聲母相同***雙聲通假***。如“亡”通“無”,“胡”通“何” 。

  ③韻母相同***疊韻通假***。如“信”通“伸”。這一方法可以讓我們在“山重水覆疑無路”的時候,掃除古文閱讀上的障礙。這裡,再略舉幾例說明這種現象。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受”通“授”,義為“給予”。

  ②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孰”通“熟”,義為“仔細”。

  ③***陳涉***趣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對“趣”字按其字面無法解釋,如聯絡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後參照,可推知“趣”通“促”,意為“催促” 。

  以上幾種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應該在擁有紮實的課內知識的基礎上,結合上下語境,綜合考慮,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