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知識識記與閱讀方法及朗讀基調的把握和角色體味

  導讀:中考是我們人生重要的方向之一,為了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讓自己不斷成長。下面網的小編給你們帶來了《小說知識識記與閱讀方法及朗讀基調的把握和角色體味》供考生們參考。讓我們一起到學習吧!

  朗讀基調的把握和角色體味

  要朗讀好一篇作品,務必先完成對作品的”基調把握”和”角色體味”。

  1、作品的基調

  就是作品的總的感情色彩和份量。感情色彩和份量,對朗讀、和朗誦的意義以及作用頗重要。這裡所講的基調問題是針對整個作品的感情色彩和份量而言的。

  把握整個作品的基調,要從作品的創作背景、作品的主題上下手。如,高爾基的<海燕>,創作於1901年4月,當時正值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它一誕生就被廣大工人和革命群眾所傳誦,被看作是傳播革命資訊、堅定革命理想的戰歌。作品以象徵的手法,通過革命風暴來臨之前、暴風雨逼近和即將來臨三個畫面的描述,塑造了一隻不怕電閃雷鳴、敢於搏波擊浪、勇於呼喚暴風雨的海燕---這一”勝利的預言家”的形象。這篇文章的主題就是:海燕滿懷激情的呼喚著革命高潮的到來。那麼這篇作品的基調就是海燕對革命高潮的嚮往和企盼。

  2、角色體味

  把握了作品的創作基調後,進而進入作品的”角色體味”。作品的體味過程可以分為”進入角色、進入情境”兩個環節。

  首先要進入角色。以葉挺的<囚歌>為例,”進入角色”就是朗讀時要把自己想象成”我就是葉挺,葉挺在我身上”復活”了。這樣經過體味和揣摩,朗讀時才能夠做到感情真切,抒發自然。

  但是,僅僅是進入角色還不夠,還必須”進入情境”,也就是要進入作者創作時情境。這裡我們還以<囚>歌為例來加以說明。葉挺是在1941年”皖南事變”時被捕的,先後被囚禁在上饒、恩施、桂林、重慶集中營。囚禁中,除了遭受種種酷刑的折磨外,還曾經受到”高官”、”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等頭銜的誘降,葉挺均以拒絕。因此深入體味,我們就不難把握,<囚歌>的主體風格是”內心獨白”式的,抒發的是”自己嚮往自由,但又深知如果自己不投降,就不可能再獲得自由的痛苦情感。其基調應該是”深沉的,鬱悶的,客觀地說還有一種”久居囚禁”的煩燥情緒,然而最終又必須迴歸到信仰的堅定上來。這樣朗讀這篇文章時,我們心中就更加有數。

  把握了上面兩點,我們在反覆試讀時,再進行細部的安排和處理。注意”情感起伏設計”和”褒貶色彩的揣摩。首先選定作品的大高潮的部位,其次是以這個高潮部位為中心,逆向安排漸次升降的小高潮。這樣就能客觀的把握作品,避免出現”抒情過分”和”抒情不足”等情況。

  我們以大高潮定位,逆向安排小高潮,其目的在於通過情感的起伏發展,以及語言色彩的變化、節奏的張弛,使得朗誦更富有語言的魅力,以引導聽眾與朗誦者一起進入作品的情感境界,在處理這些時,仍然要圍繞作品的基調來進行,同時還要考慮朗誦者的朗誦風格、嗓音條件等,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把作品都給安排上同一模式高潮形式。不同作品的情感起伏設計是不同的,同一作品由不同的人來朗誦,其情感起伏設計也應該是有不同的。 褒貶色彩的情感揣摩,主要側重於”度”的把握。其依據則應是處處不離作品的主題和基調。以<海燕>為例,在主題表現上,海燕呼喚的、迎接的都是暴風雨,暴風雨是革命高潮的象徵,朗誦者在朗誦作品中關於暴風雨場面的描寫時,不宜帶有貶義色彩。而”海鷗、海鴨、企鵝”三種海鳥,在作品中是指俄國立憲黨人等,朗誦時情感色彩上應帶有貶義色彩。海燕與暴風雨處在主要位置上,三種海鳥只是塑造海燕的襯托,朗誦時貶義的語言份量不能過重,以使其處於”海燕不屑一顧的地位為宜。

  小說知識識記與閱讀方法

  識記、理解小說常識及方法運用

  1、概念 以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為中心,敘述具體的故事情節為線索,描敘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為依託,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體。

  2、要素 人物、情節、環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過適當的描寫方法、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閱讀技巧。

  情節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內容及理解、分析小說情節的方法、技巧。

  開端 交代背景,鋪墊下文。

  例:《孔乙己》開端部分敘寫咸亨酒店的格局和兩種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邦、長衫主顧***來往的情景,交代了當時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背景,為下文孔乙己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場作了鋪墊。

  發展 刻畫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發展部分敘寫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恥笑的情景,通過刻畫孔乙己的肖像、神態、動作、語言等,揭示其貧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惡勞的思想性格。

  高潮 表現衝突,揭示主題。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敘寫孔乙己最後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恥笑的情景,通過側面反映丁舉人的橫行霸道、心橫手辣和正面描寫孔乙己的身殘氣微,表現其悲慘遭遇,從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結局 深化主題,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結區域性分以“大約”、“確實”這樣一組意味深長的詞句,不僅為孔乙己的悲慘命運增添了悲劇意味,還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思考。

  環境 主要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作用。

  自然環境 描寫自然景觀,渲染氣氛、襯托情感、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推動情節發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過描寫秋天悲涼的景象,渲染了淒涼的氣氛,預示著孔乙己即將死亡的悲慘結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結區域性分通過描寫兩處對比鮮明海上景象,分別襯托出人物歡快和失落、沮喪的心情。

  例3:《故鄉》開頭的景物描寫,寫出了衰敗荒涼的農村景象,襯托了“我”悲涼的心情。

  社會環境 描寫社會狀況,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會本質,鋪墊下文內容。

  例:《孔乙己》開端部分通過描寫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來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當時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為下文孔乙己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場作下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