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學音樂課

  傳統的音樂課教學以唱歌為主,學生則經常圍繞著教師的指揮棒轉,教學缺乏靈活性,學生較為被動。因此,顯得枯燥、乏味,沒有符合音樂課“寓教於樂”的特點。那麼,怎樣才能使一堂音樂課真正具有活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因此,就應該營造一種民主、和諧、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氛圍,讓學生變觀眾為演員,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掌握並提高音樂審美能力。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上好小學音樂課的方法:增強與學生的互動性,調整教學方式

  音樂課本身就是要做到“寓教於樂”。如果只是提提問題,唱唱歌,那麼課堂氣氛就顯得單調、枯燥,這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和興趣,發揮積極主動性更是難上加難了。相反,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心情舒暢,思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敢想、敢說、敢問,敢於大膽創新,樂於發表意見。在教學中適當加入了遊戲、歌表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有益於學生淋漓盡致地發揮其主動性。

  例如:在歌曲《春來了》的教學中,由於單調的歌譜教學激不起學生的興趣,我就設計了“找朋友”這一遊戲,讓同學們充當“鳥”的角色,老師彈旋律,請“小鳥”來找到這條旋律作為自己的朋友來唱一唱,同學們全神貫注地投入了學習,並且每個人都能踴躍發言,手都舉的高高的,氣氛活躍極了,歌譜也很快就掌握了。

  另外,用器樂來充實課堂內容也能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氣氛。如:在《春天在哪裡》的教學中,先請同學們互相討論春天到底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和美妙的聲音呢?請同學自願上臺隨意拿取能表達春天美妙聲音的打擊樂器給歌曲伴奏,在坐的每個學生都很積極地思考,很投入地伴奏,有的用沙球表現雨聲,有的用三角鐵表現雷聲等。熱鬧極了。不僅每個學生都動了起來,都參與了活動,也培養了學生的節奏感。

  再者,注重個性發展,鼓勵音樂創造。沒有創造就沒有發現與突破,沒有創造就沒有進步和發展。音樂實踐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具有創造性的特徵,為鼓勵音樂創造這一理念的貫徹提供了可能性。小組合作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學習協作的教學方式。他不僅能改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的效率,而且能培養同學之間的合作與創造精神。如,在《小雨沙沙》的節奏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幾個人在一起自由練習出示在黑板上的難點節奏。開始時,同學們有的打正確,有的打錯。但經過幾分鐘的討論、各抒己見,組內的同學就會相互糾正並練習,達到正確的打法。等到老師提問個別學生時,一般都能準確的打出節奏。有的學生可能存在著一些小的節奏錯誤,但加上老師示範點撥,然後再次分組練習,第二次學生反饋給老師的節奏都是正確的了。它比起先教師教後學生學的教學方法來更顯得靈活、集中學生注意力,學生主體貫穿於節奏教學之中,有利於個性充分發展,學生也從中思維得到了一定的訓練。

  音樂有內容,但沒有固定的內容。因此,音樂實踐過程上的每一個環節,都不可避免地帶有實踐者的個性特徵。如欣賞《動物狂歡節》中的表現大象的這段音樂時,教師提出了這樣的一個教學問題:“同學們,這段音樂描寫的是什麼動物呢?”學生聽後,有的認為是獅子,有的認為是野豬,有的認為是大熊貓,有的認為是狗熊。初聽,學生的這種感覺都是正確的,如果教師非得說只有大象才是對的那是不科學的。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現個人的情智。因此,對於某一音樂作品如何理解,對一首歌曲如何表現,都應鼓勵學生有不同的感受結果,有更多的表現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通過音樂教育使學生的個性能到張揚和發展,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形成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上好小學音樂課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

  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勝、好玩,雖然他們的知識面和聯想力還不夠豐富,但對音樂情緒的直接感受能力並不差,特別是自我表現慾望非常強。當聆聽一段歡樂的音樂時,高年級學生面呈喜悅,低年級學生則手舞足蹈地“動起來”。“動”是低年級學生的突出特點,是他們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在欣賞樂曲時,充分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動靜結合,通過“動”激發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引導他們加深對音樂形象的聯想和對樂曲的理解。隨著一節課地深入展開,思考的問題增多,學生往往會出現思路狹窄,產生思維定勢,這時就要老師適當運用語言點撥,引導學生走出這種思維弊端,使他們走上正確的思維軌道。這樣,學生的主體才能發揮,問題就能得到完美的解決。

  如:在教《我是草原小騎手》時,學生往往只能淺顯地用“高興”、“愉快”等詞概括歌曲的表現情緒,並不能真正地深入體會其內在含義。這時就可以略加語言點撥:“你喜悅時通常會用什麼方式表現出來?”有的學生說:“用舞蹈動作表現;”有的說:“會情不自禁地哼上一曲。”等等。教師再點撥:“那麼,請你用這些屬於自己的方式把內心的喜悅表達出來。”全班學生有的用快樂的歌聲來表現,有的用模仿騎馬、有的模仿射箭等動作來表現,每個學生都盡情地用各種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感受,身臨其境的置人於快樂的場面之中。

  音樂是抽象的,每個人聽同一首作品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教師講述得太多或對意境描繪得太具體,既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思維,又阻礙了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所以老師大可不必多費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間留給學生,讓其發揮主觀積極性和參與教學的主動性,這樣學生才會獲得審美的愉悅體驗。但是老師如果不加引導,一味讓學生體會,學生也很有可能會摸不著頭腦著就需要老師的牽引,使學生聯絡生活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正確領會音樂內容,如在欣賞樂曲《夢幻曲》時,讓學生隨著音樂展開聯想,教師輕聲啟發:“夜,靜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著眼睛,一位美麗的仙女出現在我的面前,她拉著我的手和我一起飛向遙遠的夜空……”同學們在樂曲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個個身臨其境,優美的旋律把孩子們帶到輕柔飄渺的夢境中去了。

  上好小學音樂課的方法: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視野能力

  小學低段音樂教材都為我們提供了培養審美趣味的有利條件。教材中選擇了許多適合於低段兒童的結構短小、旋律動聽、節奏明快、形象鮮明的音樂作品。教師應充分發揮教材優勢,做好這項工作。許多老師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如:創設優美的音樂教學環境;進行樂音化教學活動的訓練;用音像結合的方式進行欣賞教學;用角色化的歌表演與遊戲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用“競賽”評比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教學活動……。

  低年級的學生往往對當代的音樂作品比較熟悉,因而倍感興趣。然而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在人類歷史長河下創作了極為豐富的音樂作品,這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小學音樂教學負有不斷擴大學生音樂審美視野的任務,要讓學生不僅喜歡當代的音樂,對古代、近代、現代的優秀音樂作品也能逐漸欣賞、喜歡。教材中安排的噴吶獨奏曲《百鳥朝風》、管絃樂《春節序曲》片斷、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齊唱《歌唱祖國》等內容正是進行民族音樂教育的極好的材料。除此以外,還可以利用課外音樂教學活動,如學校藝術節中讓有文藝特長的學生演奏民樂,演唱民歌、跳民族舞,有的放矢地介紹民族樂器、樂曲、民歌或歷史上有名的聲樂作品,讓學生更多地瞭解民族音樂,熱愛民族音樂。

  上好小學音樂課的方法:鼓勵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老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如有學生在歌表演或者律動中,動作笨重、呆板,老師要及時制止其他學生的取笑行為,並給予耐心輔導,糾正動作,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還有,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並給予積極的評價,回答得好的學生要用肯定性語言進行評價,使學生感受到被讚譽的喜悅,回答得較差的學生,儘量不用否定性語言加以評價,而是適當降低問題的難度,引導學生正確回答,並進行鼓勵,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熱切的期望,老師少一份居高臨下,學生就多一份自信與熱情。

  總之,通過研究課程內容,準備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培養學生音樂素質,審美情趣為出發點,同時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提高教學質量,最終達到教學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