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佈教學反思

  反思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關於初一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佈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降水和降水的分佈》是《天氣與氣候》中的一部分內容。剛開始,我完全按照上節課“氣溫和氣溫的分佈”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進行教學。可是上完兩節後我總覺得這種方法比較傳統,學生的主題發揮的不夠充分,過於注重教師知識的傳授。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後來對教案動了大手術,主要是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經歷作為學習的資源,討論歸納降水與我們的生活、生產的關係,大部分學生很快就能舉例說出來。這樣就為後面的學習掃清障礙。降水的季節變化主要以圖代講,指導學生讀圖,並將此圖投影到大螢幕上,在視角上滿足學生學習的慾望,讓學生的主題性、開放性、實踐性得以體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圖採用FLAS***的形式展示,讓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資訊,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或自認為有價值的問題,我將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展示。但部分學生的問題意識還不夠,發現新問題的能力不強,主動學習的方法不多,所提出的問題比較膚淺,顯示出思維的侷限性。這就是越發顯示課題改革的重要性。地理課程改革給研究性學習實踐的空間,而研究性學習又給學生更多成長空間。本節內容原設計需兩課時,而我則利用多媒體一節課就結束內容。這樣學生就從整體上系統的掌握知識,學習方法等,且並不影響整個學期的教學。只要我們認真選擇課例,早做準備,這樣的學習方式會給學生更多的東西,也會使我們的地理教學更有生命的活力。

  一、教學過程反思:

  剛開始時僅想詳細解釋降水與生活、降水的分佈特徵等,希望通過具體的課例分析,使學生體驗地理思維和地理研究的過程,相信這樣做的效果也會不錯。但隨著對課程標準和對教材的研讀,我感覺到這樣做會削弱學生對地域不同降水也不同等理解。因為,我既不願放棄通過具體的課例使學生對地理思維的認識深入下去的初衷,也不能不解決建立降水的時空特徵與地域聯絡觀念的問題。於是最終教學過程按照改動後的設計進行下去。課堂效果比預期的效果還要好。

  本課程採用的是點到為止,逐漸遞進的思路,先從喚起學生的問題慾望入手,將他們的奇思妙想展示出來,從具體形象的問題,逐漸引向深入***即由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特徵,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討論本地區降水的分佈特徵會對農業生產產生怎樣的影響,在平時的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等,這樣就體現了地理教學的理念: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

  在本節課中,我理解的深入並不是線性的深化和細化,而是使問題逐漸展開,使問題逐漸複雜,使學生關注的視角從整個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擴充套件到某一地,某一區域的降水量的時空分佈以及整個巨集觀的區域,從而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建立了降水與地域聯絡的觀念。

  二、教學後反思:

  本學期一直用這種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但也感到有遺憾,這種點到為止的做法,跳躍性太大,往往學生剛獲得了一個思路,想繼續探究下去,我卻已經轉向另一個問題,從而造成處處是問題,處處想探究,就是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機會去查詢資料。每當這時,我就想,如果給學生一段時間去探究該多好。但目前現實的課時、學生的人數、都不容許我們充分地方施展。但畢竟這些思路,思想已經在學生頭腦中生長,它們就是火種,會隨時燃燒起他們探究的激情,這對我還算是安慰!

  ***二***

  剛開始時僅想詳細解釋降水與生活、降水的分佈特徵,希望通過具體的課例分析,使學生體驗地理思維和地理研究的過程,相信這樣做的效果也會不錯。但隨著對課程標準和對教材的研讀,我感覺到這樣做會削弱學生對地域不同降水也不同等理解。因為,我既不願放棄通過具體的課例使學生對地理思維的認識深入下去的初衷,也不能不解決建立降水的時空特徵與地域聯絡觀念的問題。於是最終教學過程按照改動後的設計進行下去。課堂效果比預期的效果還要好。本學期一直用這種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但也感到有遺憾,這種點到為止的做法,跳躍性太大,往往學生剛獲得了一個思路,想繼續探究下去,我卻已經轉向另一個問題,從而造成處處是問題,處處想探究,就是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機會去查詢資料。每當這時,我就想,如果給學生一段時間去探究該多好。但目前現實的課時、學生的人數、都不容許我們充分地方施展。但畢竟這些思路,思想已經在學生頭腦中生長,它們就是火種,會隨時燃燒起他們探究的激情,這對我還算是安慰!

  本節課講解過程中對於降水柱狀圖的判讀還是存在講解的不夠準確的現象,尤其是熱帶季風那幅圖,概括為冬季降水少,這句話是欠缺考慮,因此在日後的備課中我要更為認真細緻,多揣摩思考,避免類似問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