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閱讀訓練題

  語文的閱讀理解題是考試裡的重要內容。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一***

  不知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麼一段經歷,在記憶中留下一段對黑暗很深的、難以忘懷的感觸,我把這種感觸叫做:“荒野無燈。”小時候怕黑,怕一個人呆在家裡,怕窗外那些與神怪故事相連的響動。這種恐懼不是對黑暗本身,而是對藏在黑夜裡的鬼怪的敬畏。長大了,常走夜路,在鄉間,一次又一次地強化了我對黑暗的印象。天地渾然與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無星無月,有時飄灑一些無端的雨絲,黑影幢幢,或是濃雲或是山影或是樹陰,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開,又在你背後迅速合攏,只有路面上的水窪是亮的。這時候,我往往疾走如飛,目光朝著前方茫然地搜尋,直至一盞燈像螢火飛進心田,猛地點燃溫暖全身的火——一種熱愛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總會經常穿行於荒野無燈的境界,如火車會鑽進漆黑的隧洞。當列車在長長的隧洞中穿行時,雖然身處險境,但作為乘車人,我們處之泰然,泰然是因為一種信任感和依賴感。是的,我們處於這個鬧哄哄的世界,常常身處黑暗而不驚,有時來自一種盲目依賴和盲目信任。因為無知,反而坦然地生活於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著自己。

  孤絕是一種人生境界,它對我們所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獨行夜路所帶給我們的刺激。有時候我身處鬧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兩旁是紅紅綠綠的彩燈,而我卻如處荒野,心裡颳著淒冷的風。誰都可能產生這種體驗,你明明被這個世界緊緊摟著,然而內心卻感到自己是無人理睬的棄兒。不僅在鬧市裡,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會有這種孤絕感。那些熟悉的臉一下子變得陌生了,沒有一張嘴對你說真話,沒有一雙眼睛使你感到溫暖,無靠無助的感覺緊緊攫住你的心,從環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無燈”。乞助和尋求憐憫是常被人採取的解脫方法,可惜這種解脫是以出賣或出讓尊嚴與自信為代價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難以擺脫的黑暗,它對每個人都同樣嚴酷。這種黑暗也許是一個大時代的國家民族的浩劫,個人只分擔了其中的一份;這種黑暗也許只是個人命運中的小插曲,諸如失戀、被誣、疾病等等,

  對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瑣事。然而每個人在通過這段黑暗時所產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脫的方式也會各異。

  說到這裡,我可以認為人是有靈魂的,因為我們平素看不到的內心世界,在這個時候往往會顯眼,會左右我們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詩,應該是孤絕心境的最美描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在此絕滅之境,能心平氣和地垂釣,是一種境界,能夠不與人為伍的獨釣又是一種境界,而能在絕滅孤獨之中釣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師講課總說這是詩人失意心態的寫照。其實,人難免不失意,失意時不失人格,不失風骨,不失高潔,才可獨居寒冷的江峽中,成為高天銀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會如何呢?我曾問自己。我說,我不如他,我不會怕冷,卻會怕這荒野沒有一盞喚我歸去的燈……

  ***文章有刪改***

  19.作者在文章開頭詳細敘述了自己走鄉間夜路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好處?***4分***

  20.第一、三段都出現了“荒野無燈”,請分別指出它們在文中的具體含義。***4分***

  21.作者最後說:“我不會怕冷,卻會怕這荒野沒有一盞喚我歸去的燈……”你怎樣理解這句話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22.作者說人在孤絕的環境中,往往容易採取酗酒、乞助和尋求憐憫等方式來解脫自己。你怎樣看等這種人生態度?假若你處在這樣的環境又會如何?請聯絡全文談談你的看法。***5分***
 

  答案:

  19、從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起,行文自然,為下文談人生的孤絕境界作了鋪墊。

  20、第一個是指記憶中留下的對野外黑暗很深的難以忘懷的感觸。第二個是指居鬧市與朋友之中卻感到無靠無助的心境。

  21、在作者看來,人生路上的孤絕***苦難和艱苦***環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溫暖,沒有自我救贖的靈魂。這表現了作者對人間真情和溫暖的渴望與嚮往,對人生新年和人格尊嚴的呼喚和堅持。

  22、這都不是積極的做法。身處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點一盞溫情的燈,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風骨,勇於進取。
 

  ***二***

  七十年前,爺爺沿著一條沅水,走出大山,走進那所無法畢業的人生學校,讀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書.後來,因為肚子的困窘和頭腦的困惑,他也寫了許多本小書和大書,裡面有許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畫卷,這些文字與畫託舉的永遠是一個沅水邊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後,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尋到沅水的上游,尋找爺爺一生都離不開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競還處處蔥籠青翠,與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鮮明對比。山還是那座山,灣依舊是那道灣,但橋已不是那座橋,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鳳凰城裡風味獨特的吊腳樓,也被這生的風頭磚瓦樓漸漸替代這片土地。

  看不到了,爺爺,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夢想。你筆下的那種種傳說、風情和神奇故事,我怎麼想象它們曾經在這山地水域中發生過,流動過,輝煌過,閃耀過?而眼前的這支清流,亦負載,亦推託,一點也不動聲色。

  而我回到這裡,並不是要尋找你七十年前的起點,有多少風景將永遠不能回來,我只想讀一讀你的天地,這裡有著無須刻意維護而能留存下去的東西。

  在水邊長大、水邊懂事,爺爺的第一所學校就是這條沅水。他在自傳中說:“我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離。我的學校可以說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

  水給爺爺三樣東西:

  水給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爺爺認識字,是從私塾小學校開始,而他認識課本上無從寫出的豐富人生,卻是在校園外,在老街店鋪、橋頭渡口、水上人家……沒有誰來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機敏的鼻子接受水邊的光色、聲音和氣味給予一顆小小心靈的感覺,把各種事物的內容和意義在遊戲中融會,豐富了自己的想象,最終凝聚為他對生活對世界的獨特思索。

  水給了他堅忍柔韌的性格。爺爺曾說過:“水的德性為相容幷包,從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站汙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使涓涓細流,也能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爺爺一生處世方式的寫照。他是那麼溫和,又是那麼倔,倔得從從容容。

  水激發他對人世懷抱虔誠的愛與希望.正如爺爺說過的那樣:“水教給我和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美夢”中蘊含著他的人生熱望。

  他執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關編織樸實單純的理想。雖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會理想,但是他熱切地希望能為百病纏身的民族喚回一些健康的記憶、美好的夢想。

  爺爺曾說:“值得回憶的哀樂人事常是溼的。”此時我的眼睛也是溼的了。誰能體會他那熱情洋溢之中的憂慮,幽默後面的隱痛,微笑之間的悲涼,悲涼之外的深重的愛!很多年,我們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們不懂。水邊學校水邊書,我是否來得太晚?

  儘管爺爺從二十歲起就離開了家鄉,但這一片水土上的光輝,在爺爺生命中終生不滅。我記得爺爺最後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過去的風景裡。

  爺爺,有一天我要送你回來,輕輕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風景裡。那風裡雨裡,透明的陽光裡,透明的流水裡,有我溼溼的想念,永遠永遠。

  ***取材於沈紅《溼溼的想念》***

  註釋:①本文中的“爺爺”指作家沈從文***1902-1988***。

  18.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本文側重描述故鄉的風景和水邊的生活對沈從文一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B.文中的“書”有的地方指爺爺的創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豐富人生。

  C.“水”的相容幷包、柔弱中有強韌的品德賦予了爺爺溫和而倔強的性格。

  D.結尾一段表達了作者在爺爺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鄉的熱切憧憬。

  E.文章通過回到爺爺故鄉的所見所想,集中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一段指出“這些文字與畫託舉的永遠是一個沅水邊形成的理想”,說說這“理想”是什麼?***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結合“溼”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義,說說為什麼沈從文認為“值得回憶的哀樂人事常是溼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沈從文從二十歲起就離開了家鄉,有位評論家卻說“沈從文在一條長達千里的沉水上生活了一輩子”。結合本文,談談你對這種說法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8.***4分***D、E 答對一項得2分。答案超過兩項不得分。

  19.***4分***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為民族喚回一些健康的記憶、美好的夢想。

  20.***6分***因為值得回憶的人事,往往是與洞流密切相關的,浸潤著深沉情感的,鮮活、流動、有生命的,令人感動、催人淚下的。

  21.***4分*** 二十歲以前生活在沉水邊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沉水上***,二十歲以後生活在對這片土地***或沉水***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