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方法有哪些

  養成好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習慣可以使孩子受益終身,所以培養孩子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學習方法的培養建議

  一、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人的發展取決於遺傳與環境。遺傳為人的發展提供了作為前提條件的可能性,但環境對人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我國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孟母三遷”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因此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孩子從小就成長在一個喜愛學習、便於學習的環境中,潛移默化、耳濡目染,讓孩子從小就樹立“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的意識。

  二、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興趣的培養還要通過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來達成。我們知道,孩子學習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由學習動機、意志、習慣等組成的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學習習慣的作用又是至關重要的。常言道:好習慣使人一生受益,壞習慣則會貽誤終身。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長應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通過各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興趣。

  三、不要“透支”孩子的學習興趣

  現在的家長普遍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有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於是早早地讓孩子“過量”學習。我曾聽過一個家長這樣抱怨,“我的小孩的確出問題了,他3歲時就認得2000多字,能背古詩40多首,會100以內的加法運算,親朋好友都說是個‘神童’,可是一上小學,孩子就開始厭惡學習,對學校教的不感興趣。”很顯然,這位家長對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充滿了深深的擔憂。

  那為什麼一個原本天真爛漫、喜愛探索、想象力豐富的孩子上了小學,反倒對學習沒有興趣了呢?在孩子的世界裡,是誰“奪”走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到了小學就沒有了探索的慾望呢?是家長。

  我們應該明白,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當孩子對漢字、詩詞還沒有認知度的時候,家長一旦強行讓孩子學習,可能一定程度上會造就“神童”效果,但到孩子上小學開始全面接觸這些知識時,因為他的“早會、早知”就開始厭倦這些他認為重複的“舊知識”,就會出現厭學現象,孩子的學習興趣也在無形中被大大挫傷和透支。

  四、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居里夫人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總是興趣的導因。”的確,幾乎所有的科學家在幼年時都表現出超強的好奇心。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從小就對昆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天夜裡,他提著燈籠,蹲在田野裡,觀察蜈蚣怎樣產卵,一連好幾個小時,他忽然感到周圍越來越亮,抬頭一看,原來太陽已經從東方升起。還有一次,法布林爬到一棵樹上,聚精會神地觀看蜣螂的活動。突然他聽到大樹下有人大喊,“抓住他,抓住這個小偷!”這才使他大吃一驚——原來人們竟把他當作小偷!法布林從小對昆蟲活動產生了興趣,激發了他終身研究昆蟲的志趣,寫下了鉅著《昆蟲記》,對昆蟲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我們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對於孩子提出的疑問應給予積極的引導,並給孩子提供豐富的探索環境,從而幫助孩子形成好學好問、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品質。

  學習習慣的培養方法

  1提問的習慣

  教師在給孩子輔導時,會給孩子提問的機會,首先讓孩子來提出自己學習中的問題,能提出問題就能發現問題,發現了問題才能解決問題。這樣避免了老師提出問題不能真正發現孩子的問題。學校教育中孩子基本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原因是班級孩子很多,老師沒有精力去解決每個孩子的問題,所以孩子沒有提問的機會。而一直我們在強調個性化,就是個性化到您的孩子。分析個性,而不像學校的老師他的時間和精力只能去發現孩子的共性。

  我們培養孩子提問的習慣是對學校漏洞的補充。孩子養成提問的習慣一定是終身受益的,是個人能力的一個體現

  2解釋自己思路的習慣

  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中,無論是做作業還是考試,對於做對的題老師給的是對號,做錯的題老師給的是錯號。無論是對或者錯孩子都沒有去解釋自己做題思路的機會。而我們的老師會給孩子解釋自己做題思路的機會,無論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都需要解釋。做對的題解釋之後,如果思路是正確的,老師會給予認可鞏固,做錯的題如果讓孩子去解釋,很容易發現問題,發現孩子的誤區在哪,幫助分析錯誤的思路。

  在培養孩子解釋自己思路的習慣的同時,培養了孩子學習知識的能力。

  3肯定自己方法的習慣

  在學校里老師通常要求孩子要按老師的方法學習,但是我們的老師會培養孩子應肯定自己的方法,因為實際上孩子自己的一些方法可能比老師的方法更簡單或更易於理解。

  在培養孩子肯定自己方法的習慣的同時,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

  4當下解決的習慣

  很多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通常的做法是擱置或者死啃,這兩種方法都是有問題的。而我們的老師,孩子一有問題,就會立刻幫助解決,出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逐漸培養孩子有當下解決問題的習慣。因為孩子學習中問題一旦積累,就一定會造成成績下滑,孩子天生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一定有積累問題的習慣。

  培養了孩子當下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使孩子的學習沒有了壓力,同時為孩子節約了時間。

  5改錯的習慣

  學習的本質就是克服困難,改錯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習慣。孩子學習的錯誤並不代表人生的錯誤,改錯並不代表不好。老師會幫助孩子不要自責或者羞愧,改錯是為了讓孩子明白為什麼錯了,老師會幫助改錯,使孩子變的樂觀,愉快的接受不足。

  6實證的習慣

  孩子學習以外的事不能擴大膨脹為學習失敗的問題。要有實事求是客觀的科學的態度。這樣才能使孩子以正確的態度學習,而不是因為父母等其他因素而學習,把隨隨便便的學習習慣改掉。

  孩子需養成的優秀學習習慣

  1、養成預習習慣。

  每天晚上,孩子自己去尋找第二天上課要學習的內容,把教科書看一遍,自己尋找到重點難點,做好記錄。每節課後做好下一節上課的準備。把下一節要用的課本、筆記、參考資料準備好,以免到時手忙腳亂,丟三落四。

  2、養成定時定量的學習習慣。

  所謂定時,就是對於哪些時間學習哪些內容,已經成為自覺行為,不需要別人提醒。譬如聽英語廣播,到了時間,自己就準時開啟收音機;什麼時間該寫日記了,自己就自覺開啟日記本。所謂定量,就是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定量的學習任務,不輕易改變。譬如記憶英語單詞,每天5個,雷打不動,即使走親戚、會朋友、節假日也從不間斷。這些習慣養成,在開始的時候家長[微博]要鼓勵也要強制,一般一個月後,習慣就形成了。對於有些孩子,家長還要經常督促,以防出現反覆。

  3、養成自己翻查工具書和查閱參考資料的習慣。

  比如,一遇到生字詞就翻查字詞典;遇到不懂的專業術語就翻查專業詞典;遇到生疏的歷史典故就翻查歷史典籍;遇到不清楚的地名就查地圖或地圖冊。一個勤翻字典的人,肯定少寫錯別字。

  4、養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習慣。

  要看書,先找筆。看書時一邊看一邊圈點勾畫,標號重點難點或精彩之處,或隨手批註。自己讀過的書,一定要留下痕跡。青少年的讀書不能像有些老年人的讀書,純粹是為了消遣;青少年讀書是為了武裝自己,豐富自己,提高自己。所以每讀一本書都要有所收穫。每一本書讀完後,再從頭翻一遍,把標號的重點部分再讀一遍,把精彩部分摘抄下來。如有突出的感想、體會,還可以寫出讀書筆記。到此,一本書才算看完了。書看完之後,還要善於用自己的話向別人複述書中的內容。每複述一次,就是一次複習。這個習慣堅持下去,會對孩子一生的學習和工作有很大幫助。

  5、養成勞逸結合的學習習慣。

  曾有人這樣說:“光學習,不玩耍,聰明的孩子要變傻。”所謂“頭懸樑,錐刺股”,只是精神可嘉,方法未必科學。列寧曾經說過,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愛因斯坦演算疲勞後,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幾曲自己喜歡的曲子,使自己從那些符號中解脫出來。馬克思在研究中感到疲勞時,就畫一些畫來轉移大腦的興奮區域。

1.好的學習方法和好的學習習慣

2.高中語文學習計劃

3.高中生的學習習慣如何培養

4.學習習慣隨筆

5.如何培養優秀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