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

  “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給孩子好習慣。”好習慣可以使孩子終生受益。現在請閱讀小編整理的一些的內容。

  一

  一、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習興趣直接關係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得失,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應如何培養初中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

  1、用情感激發興趣,讓所有學生都能動起來。我們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要有一種奉獻的精神,用自己的愛心真心關心每一個學生。良好的師生情感是師生交往的基礎,更是使學生對教學產生興趣的關鍵。教師是學生情感的主導者,熱愛學生是進行數學教學的前提,只有當老師的情感傾注於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時,學生才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才可能使所有學生都能行動起來。

  2、讓“成功”走進課堂,增強後進生的自信心。初中生都有強烈的好勝心理,而且在他們成功時,由於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滿足,很容易接受別人的引導和鼓勵。因此,要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還要破除學生對成功的神祕感,並處理好許多的“第一次”,充分發揮“首次效應”的積極作用。老師在教育中應多表揚鼓勵,少批評諷刺、不歧視、多引導,不斷地發現他們身上的長處和閃光點,鼓勵他們揚長避短,不斷進步。

  3、化枯燥為有趣,讓後進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多為抽象、枯燥的,學生學習起來感覺無味,這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儘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形象、生動、有趣的問題,或者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遊戲中、實踐中學到知識。

  二、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

  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可以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效果。為什麼有的人學習不吃力,而學習很好?重要原因之一是使用了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什麼有的人學習很用功,卻學習不好?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頭。而我們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方面,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1、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預習是學習各門課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農村中的學生大多數不會預習。因此,教師有必要教會他們預習的方法。預習就是在上課前將所要學的內容提前閱讀,達到熟悉內容、認識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種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教會他們作記號,以便在上課時認真聽講。

  從而真正理解這些有困難的內容。

  2、教會學生聽課的方法。聽課是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多數學生在聽課時不懂方法,學習效率也就不顯著。那麼怎樣聽好課呢?筆者認為首先在聽課時必須專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在課堂上抓住重點作好筆記,上課時老師會強調某些重要問題,以及還會把某些公式定理及方法板書在黑板上。那麼就要求作上重點符號,並作上筆記,將某些知識點記錄下來,以便複習鞏固。

  3、教會學生課後歸類複習的方法。多數學生在學習過後不習慣將所學知識進行歸類,這就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將所學知識點同以往學習的內容進行歸納、對照,並比較其異同點。比如說在學習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後,針對這些不同的解法,什麼樣的問題選擇什麼樣的解法,既可以增強學生對幾種方法的理解、掌握,又可以使學生對不同的題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

  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形勢下的教育,對教師的教法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的方面:

  1、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好習慣。這不僅僅是在課前的預習,還是課堂上的學習,甚至是課後的練習鞏固。都需要學生通過自覺學習來完成。特別是後進生,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後,成績一定會突飛猛進的。

  2、培養探討的習慣。課堂上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客觀性的提問,引發學生進入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場景中,引發他們積極探討數學知識,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的習慣。如在教完相似三角形的同時,你可以向學生提問“我們教學樓前的石柱子你怎樣測得他的直徑?”讓學生討論,找出相應的方法和規律。

  3、培養學生善觀察的習慣。觀察是引發學生學習的一種動力。後進生的觀察能力必然要差些,所以我們的老師就要有方法。採用豐富多彩的畫面去引導學生觀察,從而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去觀察思考,獲得知識,以至於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這樣使學生體會觀察而帶來的收穫與興奮,就自覺養成了觀察的好習慣。

  4、培養小結的習慣。在課後教師要求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小結,即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重點在什麼地方,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在哪裡?教學實踐證明,只有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才能保持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教育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方法,每個教育工作者的體會各不相同。如何最大限度地讓課堂成為師生教學相長的平臺,讓學生們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汲取最多的知識,還有待於我們共同研究和探討。

  二

  學生要養成預習的習慣,初中的語文預習包括字詞的梳理,文學常識的積累,還包括文章的淺層次理解。一個生字詞的學習,包括它的音、義、形,還包括它的使用。如果說淺層次的掌握是這個詞運用得對,那麼高一點層次的就是這個詞用得好。在預習的過程中思考,就能提高語文課堂上學習的效率。

  預習中還要做到把文章讀一遍。學習經典文章的目的是交流,是閱讀別人的智慧、體會別人的感情。在預習的過程中,自己要先走進作者的文章,走近作者是不可或缺的。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交流的過程,已經不僅僅是小學時候被動簡單地接受,而是一種比較,在比較中改進自己而不是簡單地填充自己。在現在語文學習的大環境下,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尤其重要。

  除了預習,學生還要養成上課記筆記的習慣,包括記什麼和怎麼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記做好了,是一種很重要的提醒,知識的強化,重點的提醒。但是記什麼呢?有個原則,不知道的要標記,知道不透徹的要標記,重點的要標記,和自己理解有偏差的要標記。

  三是養成閱讀的習慣,讀經典,多讀,細讀,反覆讀。要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養成適合自己的閱讀習慣。

  三

  一、首先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

  要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我個人的體會是:1、在學期初加強學生課堂常規的訓練,我們在期初這幾個星期寧可少學點知識,也要肯花時間培養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2、學生的學習和做作業是否專心認真,其實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關係。現在有些父母這邊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業,而邊一邊又跟別人聊天或看電視,甚至在家裡打牌或打麻將,這樣,孩子能靜下心來學習嗎?不能!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加強協調,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寬鬆的家庭學習環境。平時在家裡,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不對孩子表示過度關心即問孩子肚子餓不餓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著孩子做作業或叫孩子幫忙做什麼事情,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做作業,使孩子有一個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這樣孩子的專心學習習慣也就逐漸養成了。

  二、給孩子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從小注重習慣養成。

  作息時間表,其實就是給學生訂生活,學習規矩,即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休息。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能剝奪孩子玩的權利。孩子不玩痛快,學習時就不會很好集中思想,也不會精力充沛。比如,我朋友的孩子,因為從小養成了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如今孩子到了學習時間,他自己都會比較自覺地坐在自己的書桌上開始看書做作業了,我要求學生給自己制定的作息時間表,比如一位學生的時間表是這樣安排的:

  早晨:6:00起床***穿衣服10分鐘;涮牙洗臉10分鐘;吃早點15分鐘;家裡讀15分鐘早讀***7:00去上學

  中午:12:00——12:30吃午飯

  12:30——1:30午休

  1:30去上學

  下午:4:30——5:00放學後,孩子自由活動一下

  5:00——6:00吃晚飯和飯後看電視時間

  6:00——8:00 孩子學習和做作業時間

  8:00——8:30看書

  9:00孩子上床睡覺

  說明:作息時間表是按學校上課時間星期一到星期五時間安排的作息表,雙休日不包括在內。

  星期六***休息日***:

  上午學習和做作業,

  中午看電視,

  下午2:00——3:00練毛筆字;

  3:00——4:30;寫一篇日記。

  4:30——6:00孩子自由活動;

  星期日***休息日***:

  上午9:00——11:00去培訓班學習

  下午休息,父子倆人去書店和到超市去看看;

  晚上練毛筆字和寫一篇短日記,然後自由活動。

  三、從小培養學生做作業時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

  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我個人認為是件特別重要的事情,應該有意識的從小抓起,從學生的日常活動中做起,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對父母不依不靠,學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學習方面,就遵循古人說的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意思是給人魚吃,不如告訴人打魚的技術。培養學生也是這個道理。學習時,不要坐在學生一旁監督,也不陪學生看書,做作業。學生自己的作業要做到按時獨立地完成。至於碰到實在不會做的題目,我只是給學生理清思路,啟發孩子多思考幾種可能性,但從不告訴學生答案,迫使學生自己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四、要求學生養成每天記錄作業題的好習慣

  一個學生每天如果能養成記下教師佈置的作業並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意味著這學生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學生的學習成績優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我朋友孩子上小學一年級起就給孩子買好記事本,告訴孩子記事本是用來專門記錄教師交待的事情和教師佈置的當天作業題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記事本都有記載,不能有空隙,一開始我每天都會檢查孩子記事本的記錄情況,看孩子記得是否認真,還是沒有記,堅持一段時間後,就改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發現孩子沒有記錄的話,就取消孩子玩得時間,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五、從小培養孩子做完作業,自己檢查的習慣。

  學生在做作業時,我從來不打擾學生,讓他一個靜心的做題。學生做完作業後,我的具體做法是,例如數學,要求孩子看一看計算是否準確,單位換算是否搞錯,應用題的算式列得可對,訓練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後去訂正過來;語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寫錯,作文寫好後主要是自己去讀,看語句是否通順,讓別人文章後得到了什麼啟迪和感想。

  六、培養孩子做完作業後,整理桌上學習用品並收拾好自己書包的習慣

  我就要求學生每次做完作業後,自己養成整理書桌並收拾好學習用品的習慣,從小讓孩子面對生活,學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給孩子好習慣。”好習慣可以使孩子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