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數學預習習慣的培養方法有哪些

  良好的學習習慣足以影響學生一生的學習乃至成長,但好的習慣需要一個引導養成的過程。學生的預習習慣的培養也不例外。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小學生數學預習習慣的培養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小學生數學預習習慣的培養方法

  一、培養學生預習的興趣

  小學生的心智還未成熟,興趣是推動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主要動力,因此,要想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課前預習,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的預習興趣,促使學生逐漸養成預習的習慣。小學生由於年齡較小,渴望得到肯定與認可,倘若學生進行了認真的課前預習,那麼在教師授課時會感到興奮,因為教師講授的內容他已經懂了,此時,教師再適時的提出表揚和肯定,使學生的付出能夠得到認可,這樣就容易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同時,其他學生看到這樣的景象,也會紛紛效仿,進而使更多學生在學習中養成預習的好習慣。因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為學生制定適當的預習任務,同時,在課堂授課時注意觀察,倘若有學生表明自己通過預習提前掌握了教材的基礎知識,那麼教師應當主動地給予肯定,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應有的保護,為學生預習熱情的持續提供了保證。

  二、指導學生動手實踐預習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動手實踐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不僅可以有效地理解所學內容,同時也能增強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時,指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增強預習的效果。例如,在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己動手製作長方體或正方體,找到合適的紙張或紙板,然後用膠水粘住紙盒,同時也可以在紙盒上畫自己喜愛的圖畫,並對長方體的長、寬、高等進行認識,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製作出充滿創意的紙盒,不僅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了有效的認識,達到了預期的預習效果。除此之外,讓學生在預習中動手實踐,可以鍛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並在今後的學習中結合實踐來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會更加輕鬆,促進學生從小不斷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能力得到發展,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

  三、預習中的困難及時記下

  在預習的過程中,由於每個學生的能力不同,因而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教師需要告訴學生這是十分正常的,正是由於在預習中遇到了問題,所以才能在課堂中更好地解決。因此,教師還需指導學生,將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做上記號,這樣可以在課堂中集中精力去解決,促使學習效果不斷得到增強。例如,教師可以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個小筆記本,專門用於記錄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同的學生可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這樣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集中解決,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的進行學習,高效攻克學習中的難點,進而不斷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囑咐學生,在學習之後時常進行回顧,尤其是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只有堅持“溫故”,才能不斷“知新”,幫助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果的同時,也幫助小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未來的成長中不斷進步。

  四、預習的檢查和評價

  小學生由於年齡較小,大部分學生的自覺性不夠高,因此,對於學生的預習情況,檢查和評價十分重要。教師在佈置相應的預習作業後,應當及時進行檢查,防止學生認為課前預習是“可有可無”的,這樣才能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授課中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當學生的才華和創意得到充分的展示,其學習積極性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時,認真預習的學生可以起到引領、示範的作用,這樣也能讓其他學生看到預習的好處,從而帶動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課前預習。在對學生的預習作業進行評價時,教師應當注意避免通過簡單的“好”或“壞”進行評價,而是要充滿感情色彩,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來自教師的認可,從而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的去學習、探究。

  綜上所述,預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不僅能夠鍛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掌握基礎知識,促進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高。因此,數學教師應當及時提高認識,注重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生數學預習習慣的技巧

  1、提出明確的要求。一開始預習宜安排在課內,每節課安排幾分鐘作為預習時間,教師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誘地引導。這樣,為學生搭好學習的階梯,讓他們在實踐中懂得如何去做好課前預習,從而掌握一些方法。

  2、開設專門的預習指導課,通過課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預習方法指導。並結合具體的課例對學生提出一些具體的預習要求。

  3、常規和重點相結合。當預習成為常態的學習環節後,必須進一步做好常規預習和重點預習的引導。所謂常規預習,即學生上課前,都必須解決基礎知識方面的問題。其內容可概括為讀、畫、查、議、列。

  讀:能讀懂情境圖,能讀懂教材的例題,對於文字內容有一個整體印象。

  畫:讀中把自己不理解、不理解內容、問題畫出來。

  查: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將畫出的疑點結合例題嘗試解答。***蒐集和處理資訊是現代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幫助學生閱讀理解,拓展學習資源的渠道;獨立運用工具書,嘗試解答學習疑點,是學生自學能力的體現,因此兩者應該成為常規,不容忽視。***

  議:組織四人學習小組,由組長主持共同交流預習收穫及討論預習中出現的問題。

  記:讓學生認真記錄下預習過程中的點滴收穫。***可以是書上的內容摘錄或自己的整理所得或提出的問題***

  列:一名學生負責將兩次預習中無法徹底解決的疑點和相關內容羅列出來***這名記錄員可由小組裡的成員輪流擔任***。

  所謂重點預習,即根據所學內容的不同型別,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開始由教師進行耐心地指導。

  另外,預習的形式也可多樣化,除了一些常規要求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習不同的內容作適當的調整、變動,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

  小學生在數學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從總體上來看,絕大多數的孩子預習情況令人堪憂,其主要表現在:多數學生課前不預習,部分學生課前預習僅僅翻了一下書,或略略瀏覽了一些例題,有的學生預習是因為老師事前佈置,不要求去預習則不預習;有的學生預習沒有一定的任務目的,預習的效果欠佳。導致這些問題除了受應試教育影響之外,其制約因素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生的原因

  觀念對人的行為有著直接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學生從一開始學習數學就更多依賴老師課堂上的教學。學生認為只要他們把老師課堂上教授的內容理解了,課後再認真鞏固,考試就不會差。至於課前預習,則認為預習我也會,不預習我也會。這種想法如果在剛學數學時還有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學習的深入,這種想法直接影響孩子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與新課標的理念背道而馳。

  2.教師的原因

  有些老師怕學生預習,怕一些錯誤的理論先入為主影響學生,怕學生對數學知識失去新鮮感,怕學生課前進行了預習到課堂上不認真聽,怕學生課前預習打亂自己上課的設計。有些老師提出的預習目的性還不夠明確,認為這只是學生在課前自己對例題的一種學習,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導和評價激勵機制。

  3.原有課堂教學行為的影響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對學生的預習有很大的影響,往往是這樣安排的:先複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然後老師出示例題,讓學生探索一下,接著教師簡明扼要地總結。最後老師出示各種層次的練習,讓學生層層練習,以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雖然這其中也有小面積的探索,但學生總體上是被動的,被老師牽著鼻子學和練,學生自我表達的機會不多,大部分學生不會積極地參與討論,始終處於被動學習狀態,他們很少有機會自由闡述自己的思想。在這種教學背景下,學生的課前預習也是消極被動的。即使有的學生願意預習,這種預習也是淺嘗輒止。

1.小學生學習計劃應該怎麼制定好

2.怎樣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習慣

3.小學數學預習的方法

4.小學數學預習方法建議

5.小學數學學習方法與技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