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常見文言虛詞用法彙編

  文言文作為古代通行的書面語體,跟現在日常交際的口語相去甚遠。因此,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成為不容迴避的文言教學重要內容。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語文常見文言虛詞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詞

  常用於代指人或事或物,相當於“他***她、它***們”、“它”、“這” 等。一般用在動詞後面,作賓語。

  例句:問所從來,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當於“他們” 《桃花源記》

  操蛇之神聞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譯作“這件事” 《愚公移山》

  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代物,指狼,相當於“它”。 《狼》

  其他例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代知識,指學過的知識***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代人。他,指曹劌。***

  陳勝佐之,並殺兩尉。***代人。他,指吳廣。***

  肉食者謀之。***代這件事。***

  默而識之。***代學習所得。***

  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頭”***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指代前面的狼。***

  漁人甚異之。***指代漁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聞之,欣然規往。***指代漁人進桃花源這件事。***

  以其境過清,不宜久留,乃記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代千里馬***

  環而攻之而不勝。***代城***

  屬予作文以記之。***代重修岳陽樓這件事***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代齊軍***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代齊威王納諫這件事***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樂趣***

  2、用作助詞

  ①用於定語和名詞之間,相當於“的” 。

  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

  例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

  當餘之從師也。《送東陽馬生序》

  ③句式倒裝的標誌,沒有實在意義。

  A在句中表示動詞賓語提前,即賓語前置的標誌,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B在句中表示定語置後,即定語後置的標誌,可譯為“的”。

  例句:馬之千里者。《馬說》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④音節助詞,在句中補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可不譯。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桃花源記》

  3、用作動詞 譯作“到”、“往”、“去”等,後面一般跟地點名詞

  例句: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 《為學》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而

  1、“而”作連詞,這是最主要的用法。判別時,一定要理清“而”前後詞語或分句之間的關係。它一般表示以下關係:

  ①並列關係。

  例: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而”連線前後並列的分句,表並列,可不譯***《鄒忌諷齊王納諫》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 八則》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核舟記》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捕蛇者說》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記》

  言和而色夷 《送東陽馬生序》

  好逸而惡勞,計利而忘義,遠嫌而避怨 《治水必躬親》

  “而”連線前後並列詞語,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和”。

  ②順承關係。這種關係一般表示“而”前後的分句或詞語有動作的先後。“而”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

  例句: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而”連線的分句有明顯的動作先後,可譯為“接著”。《鄭人買履》,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而”相當於“就”*** 《鄒忌諷齊王納諫》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涉世家》

  舌一吐而二蛇盡為所吞 《幼時記趣》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醉翁亭記》

  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此句中的“而”易混淆為轉折連詞***

  ③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可連線分句也可連線詞語。

  例句: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愛蓮說》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八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師表》

  ④修飾關係。這種用法較多,有時易混淆為“順承關係”,其實只要仔細分析“而”前後詞語的關係,還是容易區別的:如果“而”前面的詞語或短語在句中作修飾、限制語,“而”之後是中心語***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簡而言之,“而”前後的詞語構成偏正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詞,“而”肯定表修飾。表示時間、情態、方式、方向等,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例句:朝而往,暮而歸 “朝”“暮”分別是“往”“歸”的時間狀語。《醉翁亭記》。

  久而乃和 《送東陽馬生序》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表情態,是“止”的狀語。 《愚公移山》。

  傭者笑而應曰 《陳涉世家》。

  呼爾而與之 《魚我所欲也》

  號呼而轉徙 《捕蛇者說》

  默而識之 “默”表示“識”的方式。 《論語 八則》。

  跪而拾之以歸 《趙普》。

  執策而臨之 《馬說》

  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記》。“西南”意思是“向西南”表方向。

  ⑤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或不譯。這種用法在初中教材中較少,有兩個句子:例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 八則》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

  2、跟其它詞構成複音虛詞。有以下幾種情形: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例句: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B“而後”,相當於“然後”。

  例句:假諸人而後見也 《送東陽馬生序》

  衡於慮,而後作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C“既而”、“已而”,相當於“不久”,“一會兒”。

  例句:既而風定 《山市》

  既而兒醒 《口技》

  已而夕陽在山 《醉翁亭記》

  D“而或”,相當於“有時”。

  例句:而或長煙一空 《岳陽樓記》

  三、以

  1、介詞

  ①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以其境過清,不宜久留,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②介紹動作行為所憑藉的條件,可譯為“憑藉”、“按照”、“靠”、“根據”等。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

  何以戰? 憑藉 《曹劌論戰》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根據 《曹劌論戰》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

  例句:屠懼,投以骨《狼》

  能以徑寸之木,為… 《核舟記》

  諮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

  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點選下一頁分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