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資訊科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多媒體資訊科技在數學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潛力,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資訊科技指導學生學習,不僅可以更好地傳授知識,讓課堂教學活起來,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獲取知識和經驗的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談資訊科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談資訊科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全文如下:

  摘 要:資訊科技與初中數學學科整合的課堂教學在培養人才方面獨有優勢,按照現代教育觀念,把資訊科技作為工具、手段、載體與初中數學學科進行整合,構建新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就會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探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智力,培養能力。

  關鍵詞:資訊科技;數學;運用

  初中數學與資訊科技的整合,並非強調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只可巧用,不能濫用。就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我們不提倡用計算機上的模擬實驗來代替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我們不提倡利用計算機演示來代替學生的直觀想象,來代替學生對數學規律的探索。憑風巧借力,送我上青雲,初中數學的課程改革只有巧借現代資訊科技的優異效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機整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達到優化數學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目的。

  一、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1.化無形為有形。

  初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傳統的教學只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援,缺乏供學生探索的環境,於是只能靠學生的死記和教師的說教了。比如,初三幾何“點的軌跡”,學生最終會知識“軌跡”是一些直線或射線,但學生對“軌跡”是毫無想象力的。《幾何畫板》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它顯示的點一步步地動態有形地組成直線或射線,旁邊還能顯示軌跡中“點”的條件,這種動態的有形的圖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遠遠超出老師“把軌跡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為直觀。

  初中數學的概念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幾乎被動地從教師那裡接受數學概念,只有靠強化記憶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質特徵。初三代數“函式”,就是一個典型的概念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對“對於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有一個明晰直觀的印象。運用多媒體的直觀特性,分別顯示解析式y=x+1,<<數學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氣晝夜變化圖象,用聲音、動畫等形式直觀地顯示“對於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最後播放三峽大壩一期蓄水時的錄相,引導學生把水位設為y,時間設為x,就形成了y與x的函式關係。不僅引起學生的自豪感,而且對函式概念理解非常透徹。

  3.化靜止為運動。

  運動的幾何圖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腦視覺神經元,產生強烈的印象。初中幾何《圓》這一章,各知識點都是動態連結的,許多圖形的位置發生變化,圖形間蘊藏的規律和結論是不變的。熟悉《幾何畫板》的教師,無一例外會用《幾何畫板》來演示“圓冪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線定理→切割線定理→切線長定理,滑鼠一動,結論立現,效果相當好。其實象“垂經定理”、“圓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關係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轉”“平移”等知識證明的定理,都可用《幾何畫板》動態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些題目,不經意用滑鼠移動一個點,圖形變化了,結論仍然成立,比如:圖形中移動C點或E點始終有CE∥DF。

  4.化繁瑣為簡明。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初三代數“頻率分佈”,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引著學生在“60名女學生身高”資料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組;一個一個地數出每組中資料的個數;計算頻率;繪頻率分佈表,畫頻率分佈直方圖,既繁瑣又費時。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簡潔明瞭,把60個數據輸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組中的頻數,一目瞭然,用Excel還能方便地繪出柱狀圖,類似頻率分佈直方圖。若教師重點講透步驟、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過程交給計算機處理,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是資訊社會對基礎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需要。

  二、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運用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正確處理教與學的“主導”和“主體”關係。

  在平時的聽課和下載的一些課件中,我發現不少教師過於注重課件的整體性和精美程度,課件往往是從“同學們好”開始點選滑鼠到“同學們再見”為止,整個課堂流程全部預設得一清二楚,每個環節的內容都被事先寫在了點選後出現的頁面中,不可更改一次到位。更為有趣的是這裡每一個環節都在課件中被事先做好了標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演變成了以“電腦演示和學生觀看”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圈,學生的思維都一致的沿著這個圈不斷的、同步的迴圈,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我們應把握住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變的操作,使資訊科技發揮最佳教學功能,切不可讓多媒體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由過去的“人灌”變為現在的 “電灌”。

  2.正確處理學生動手操作和資訊科技的關係。

  在中學數學教學內容中很多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活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動手操作對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更為重要。但是,在使用資訊科技與課程進行整合時,有的老師往往忽略了讓學生動手操作這一環節,把課本丟開,一節課都由媒體、軟體包辦代替教學內容的發展過程,學生只需機械地回答“對!” “不對!”,這樣學生的學習便成為被動學習。然而現代化教學中,教學手段變化了,但教學規律和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沒有變。不能心中只有“技術”,而忽略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3.正確處理教師板書和運用資訊科技的關係。

  在使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時,我發現很多學生不記筆記,問其原因,比較一致的回答是“來不及”,因為資訊的轉化非常快,不少學生記了筆記就耽誤了聽課。教學中不少教師在利用資訊科技教學時,為了擴大課堂的容量,把本來準備板書的內容都事先輸在了電腦裡,上課時直接投影顯示出來,這樣一堂課下來,教師在黑板上沒留下任何痕跡或數字,學生就像一場電影,這樣做看似節省了時間,但卻忽略了學生的接受和記錄,其效果事與願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徵的黑板和粉筆,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可以較好地控制課堂節奏,內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刪。其次,板書能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

  一些解題的格式、步驟需反覆強調學生才能完全掌握。此外,好的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特別是在複習課時,知識的系統性尤其顯得重要,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章節的重點一目瞭然。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須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時間。如果所有結論、規律都呈現出來,學生思考的空間就狹小了。資訊科技的應用應當成為完善的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用的恰到好處,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正確處理“下載者”與“學習者”的關係。

  在平時的上課中,我們並不是每天都做課件,更多的時候我們是下載一些課件加以修改後用來上課。在這裡,我想提醒大家:下載來的東西就是你的嗎?不是!那些只是作者的,是真正認真去學的讀者的,不是你的,什麼時候是你的?只有裝進了你的腦子才是你的!在備課時,我總是先進行構思,明天的課想怎麼上,畫個流程草圖,然後再看下載的課件,依據自己的思路進行調整。有時也下載得到一些設計得相當棒的課件,我就認真的去體會,別人為什麼這樣上,和我的想法比較,好在哪裡。希望我們都能把自己從一個下載者變成一個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