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醫學影像論文

  科技的進步帶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又進一步推動了影像醫學向前邁進。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醫學影像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醫學影像論文篇1

  談醫學影像的融合

  各類檢查儀器的效能不斷地提高,功能不斷地完善,並且隨著影象存檔和傳輸系統***PACS***的應用,更建立了影象資訊儲存及傳輸的新的模式。而醫學影像的融合,作為影象後處理技術的完善和更新,將會成為影像學領域新的 研究 熱點,同時也將是醫學影像學新的發展方向。所謂醫學影像的融合,就是影像資訊的融合,是資訊融合技術在醫學影像學領域的應用;即利用 計算機技術,將各種影像學檢查所得到的影象資訊進行數字化綜合處理,將多源資料協同應用,進行空間配準後,產生一種全新的資訊影像,以獲得研究物件的一致性描述,同時融合了各種檢查的優勢,從而達到計算機輔助診斷的目的[1,2]。本文將從醫學影像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關鍵技術、 臨床價值及應用前景5個方面進行探討。

  1 醫學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1 影像的融合是技術更新的需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醫學影像學中的廣泛應用,新技術逐漸替代了傳統技術,影象存檔和PACS的應用及遠端醫療的實施,標誌著在影象資訊的儲存及傳輸等技術上已經建立了新的模式。而影象後處理技術也必須同步發展,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和創新,才能更好更全面地發揮影像學的優勢。影像的融合將會是後處理技術的全面更新。

  1.2 影像的融合彌補了單項檢查成像的不足 目前 ,影像學檢查手段從B超、傳統X線到DSA、CR、CT、MRI、PET、SPECT等,可謂豐富多彩,各項檢查都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但在成像中又都存在著缺陷,有一定的侷限性。例如:CT檢查的解析度很高,但對於密度非常接近的 組織的分辨有困難,同時容易產生骨性偽影,特別是顱後窩的檢查, 影響 診斷的準確性;MRI檢查雖然對軟組織有超強的顯示能力,但卻對骨質病變及鈣化病灶顯示差;如果能將同一部位的兩種成像融合在一起,將會全面地反映正常的組織結構和異常改變,從而彌補了其中任何一種單項檢查成像的不足。

  1.3 影像的融合是臨床的需要 影像診斷最終服務於臨床 治療 ;先進的檢查手段,清晰的影象,有助於提高診斷的準確性,而融合了各種檢查優勢的全新的影像將會使診斷更加明確,能夠更好地輔助臨床診治疾病。

  2 醫學影像融合的可行性

  2.1 影像學各項檢查存在著共性和互補性為影像的融合奠定了基礎 儘管每項檢查都有不同的檢查方式、成像原理及成像特徵,但它們具有共同的形態學基礎,都是通過影像來反映正常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及病變的解剖、病理和代謝的改變。而且,各項檢查自身的缺陷和成像中的不足,都能夠在其他檢查中得到彌補和完善。例如:傳統X線、CT檢查可以彌補對骨質成像的不足;MRI檢查可以彌補對軟組織和脊髓成像的不足;PET、SPECT檢查則可以彌補功能測定的不足。

  2.2 醫學影像的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影像的融合提供了 方法 和手段 現在,數字化技術已充分應用於影像的採集、儲存、後處理、傳輸、再現等重要的技術環節。在首要環節即影像的採集中,應用了多種技術手段,包括:***1***同步採集數字資訊,實時處理;***2***同步採集模擬訊號,經模數轉換裝置轉換成數字訊號;***3***通過影像掃描器和數碼相機等手段,對某些傳統檢查如普通X線的膠片進行數字轉換等;將所採集的普通影像轉換成數字影像,並以資料檔案的形式進行儲存、傳輸,為進一步實施影像融合提供了先決條件。

  3 醫學影像融合的關鍵技術

  資訊融合在醫學影象研究上的作用一般是通過協同效應來描述的,影像融合的實施就是實現醫學影象的協同;影象資料轉換、影象資料相關、影象資料庫和影象資料理解是融合的關鍵技術。***1***影象資料轉換是對來自不同採集裝置的影象資訊的格式轉換、三維方位調整、尺度變換等,以確保多源影象的像/體素表達同樣大小的實際空間區域,確保多源影象對組織臟器在空間描述上的一致性。它是影像融合的基本。***2***影像融合首先要實現相關影象的對位,也就是點到點的一一對應。而影象解析度越高,影象細節越多,實現對位就越困難。因而,在進行高解析度影象***如CT影象和MRI影象***的對位時,目前藉助於外標記。***3***建立影象資料庫用以完成典型病例、典型影象資料的存檔和 管理以及資訊的提取。它是融合的資料支援。***4***資料理解在於綜合處理和應用各種成像裝置所得資訊,以獲得新的有助於臨床診斷的資訊[1]。

  影象融合的方法主要有4種:***1***界標配對:界標作為兩種影象相對應的融合點且決定融合的一些引數,它被廣泛應用於放射治療和立體外 科學 [3];***2***表面相合***SFIT***法:SFIT法又稱頭和帽法。其原理:所有融合影像上可識別的同一解剖結構表面之間的均數平方根***RMS***距離最小,其中,可用手工或半自動的邊緣探測規則從每種影像的一系列圖片得到的器官外部輪廓就是表面;頭代表從較高解析度影像中獲得的表面模型;帽子代表從較低解析度影像中獲得表面的一系列獨立的點[4];***3***空間力矩配對:協調中心點和主軸***PAX***,使PAX慣性力距最小,融合時包括計算偏心和旋轉以協調PAX和比例[5];***4***交叉相關法:此法基點是兩種影像的相關係數值最大***接近***。主要用於同一種顯像方式影像的融合[6]。以上4種融合方法可分為兩大類:***1***前瞻性融合法:在顯像採集時使用特別措施***如協調器具,外部標誌等***;***2***回溯性融合法:在顯像採集時不採取特別措施。

  近年來,有學者從另外的角度將融合技術歸納為單模融合、多模融合和模板融合[2]。***1***單模融合:是指將同一種影像學的影象融合,多用於治療前後的對比、疾病的隨訪觀察、疾病不同狀態的對比、運動偽影和裝置固有偽影的校準等方面;***2***多模融合:是指將不同影像技術的影象進行融合,包括形態和功能成像兩大類,多模影象融合主要是將這兩類成像方法獲得的影象進行融合,其意義在於克服功能成像空間解析度和組織對比解析度低的缺點,發揚形態學成像方法各種解析度高、定位準確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挖掘影像學資訊,直接進行不同成像方法之間的比較,多用於神經外科定位手術、制定治療 計劃等方面;***3***模板融合:是指將患者的影象與模板***解剖或生理圖譜等***影象融合,這種方式也適用於不同患者的影象融合,主要用於正常結構的 統計測量、不同患者同一類病變的比較、監測生長髮育和衰老程序等方面。

  4 醫學影像融合的 臨床價值

  利用計算機技術對獲取的影像資訊進行處理,並將其成果 應用 於臨床已成為 現代 醫學影像學 發展 的主要方向。通過影像的融合,將多項檢查成像進行綜合 分析 、處理,再現出全新的、高質量的影像,對於臨床的價值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1*** 對影像診斷的幫助:融合後的影像能夠清晰地顯示檢查部位的解剖結構及毗鄰關係,有助於影像診斷醫生全面瞭解和熟悉正常 組織、器官的形態學特徵;通過採用區域放大、勾畫病變輪廓、增添病變區偽彩色等手段,能夠增加病變與正常組織的差異,突出顯示病灶,有助於診斷醫生及時發現病變,尤其是早期不明顯的病變和微小病變,避免漏診;在影像中集中體現出病灶在各項檢查中的典型特徵,有助於診斷醫生做出更加明確的定性診斷,特別在疑難疾病的鑑別診斷中,作用更為顯著[7]。

  ***2*** 對手術治療的幫助:在影像的融合中,採用了影象重建和三維立體定向技術,充分顯示出複雜結構的完整形態和病灶的空間位置,同時清楚地顯示出病變與周圍正常組織的關係;對於臨床制定手術方案、實施手術以及術後觀察起了重要作用[8]。

  ***3*** 對科研的幫助:影像的融合集中了多項檢查的特徵,同時體現瞭解剖結構,病理特徵,以及形態和功能的改變,並對影像資訊做出定性、定量分析,為臨床進一步 研究 疾病提供了較為完整的影像學資料。

  5 醫學影像融合的應用前景

  目前 ,影象融合主要應用於體層成像。隨融合技術的不斷髮展,其在非體層成像 方法 中的應用逐漸增多。已有研究將血管內超聲與二維X線血管造影影象進行融合,認為融合影象能克服超聲顯示冠狀動脈形態的侷限性、準確重建出血管的解剖結構、反映血管的真實彎曲[9]。

  以醫學成像技術為基礎,結合影像診斷、影像導航、介入治療和外科等學科所形成的 計算機輔助 科學 是計算機在醫學應用新的發展方向。影象融合技術有助於計算機輔助科學的成熟,特別是三維影象融合的研究與開發。

  隨著PACS在 醫院 逐漸推廣應用,為多種影像學技術的綜合應用提供了廣闊空間,加速了影象融合的發展。有人利用影象融合建立自動識別警告系統,校正PACS進行影象儲存及歸檔的錯誤[10]。

  遠端醫學是網路時代產物,是實現醫學資源全球共享的方式。影象融合在遠端醫學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如進行遠端手術,將多模影象融合成多引數、模擬人體模型,配準到術中真實器官上,可有效指導制定遠端手術 計劃,有助於順利實施手術[11]。

  綜上所述,醫學影像的融合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將多項檢查成像的特徵融合在一起,重新成像;影像融合既保留了原有的後處理技術,又增添了新的 內容 ;它是資訊融合技術、數字化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多項技術的綜合和在醫學影像學應用的深入和擴充套件。醫學影像的融合將會帶動醫學影像技術的又一次更新,並將是影像醫學新的發展方向。

  醫學影像論文篇2

  論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的關係

  【摘要】醫學影像主要是指為開展醫療或醫學研究,以非侵入方式獲得人體某部分內部組織影像的技術與處理過程,為臨床疾病診斷提供重要參考依據。本文較深入地分析了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之間的關係,從專業獨立性與互補性兩個角度探討了醫學影像技術在醫學臨床診斷中的重要作用,並對其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醫學影像診斷;關係

  引言

  醫學影像是涵蓋X 線片、超聲、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個不同門類的一門新興醫學技術,自1895年倫琴發現X 線片以來,醫學影像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在此之前,醫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觸診瞭解患者體內情況,但解剖與觸診均具有一定風險。因影像成像原理及採用的檢查方法存在明顯區別,檢查範圍也各不相同,且還突出了檢查技術。因此,影像技術對於影像診斷具有較強的依賴性,逐漸從根據某一形態變化而診斷向功能、形態、代謝等改變的綜合診斷體系方向演變。

  一、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的專業互補性

  醫學影像診斷離不開醫學影像技術的支援,二者之間存在十分緊密的關心。醫學影像技術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層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診斷的科學指導,而醫學影像診斷水平的提升同樣需要高水平的醫學影像技術作為保障。只有通過醫學影像診斷及時將結果反饋出來,才能逐步提升醫學影像技術水平。由於不同的醫學影像技術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別的,並且不同的影像學技術的專業性較高,例如超聲檢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點,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對檢查的結果進行分析與研究,能夠發現不同的技術各有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對於疾病的診斷,並非通過醫學影像技術就能夠得出最準確的結論,有時僅通過一種影像學技術就能進行診斷,而採用其他的檢查方式則難以檢出異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學技術都能對一些疾病進行檢查,但應當出於對患者經濟角度的考慮,選擇最為經濟且適合的檢查方法。

  醫學影像技術和醫學影像診斷在本質上是緊密聯絡的,並且二者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在相互促進的過程中促進各自的發展。隨著當前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成熟與發展,醫學影像診斷和醫學影像及時之間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在整個醫療環境中,隨著新業務、新技術、新材料以及性科學的出現及快速發展,使得醫學影像診斷與醫學影像技術之間實現了有效的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患者的治療週期,大大提升了醫療水平。

  二、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的專業獨立性

  在當前醫學影像技術臨床應用中,對於專業醫師的要求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瞭解與掌握CT、核磁共振、超聲醫學及常規放射學等方面的專業操作技能與相關理論知識;第二,瞭解並掌握有關電子學、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第三,在疾病診斷過程中,對各類影像學診斷技術的應用情況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瞭解;第四,瞭解醫學影像等不同專業分支的發展趨勢及主要的技術。

  在當前醫學影像診斷應用方面,對於專業醫師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熟練掌握現代醫學影像學、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等方面的專業性知識;第二,在對臨床疾病患者的診斷過程中,對多種影像診斷技術熟練應用;第三,能夠深入瞭解並熟悉與醫學影像方面相關的臨床技術及知識;第四,瞭解醫學影像等不同專業分支的發展趨勢及主要的技術。

  醫學影像技術主要是為臨床疾病的影像學診斷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並且能幫助專業醫師獲得準確可靠的影像學資訊與知識,從而為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極為關鍵的依據。醫學影像診斷工作則主要是為了對醫學影像技術中提供的各方面資訊作出觀察與分析,並對這些資訊進行歸納與總結,從而得出最為客觀、公正的影像學診斷結論。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互為一個整體,前者離不開後者的支援,而後者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則依賴於後者。醫學影像診斷技術在臨床應用過程中與醫學影像診斷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因此,醫學影像技術工作人員和影像診斷人員應當嚴格依據相關標準執行質量控制及質量管理,逐步提升臨床醫療診斷效率及水平,在進一步減輕患者就診痛苦的同時,將醫學影像學的臨床應用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方國才.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理因素對誤診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誌.2011***35***

  [2]李開信,崔恆武.軍事醫療援外醫學影像診斷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保健營養.2013***08***

  醫學影像論文篇3

  試談數字圖象在醫學影像中的應用

  【摘要】醫學影象技術從70年代進入數字時代,二十多年來先後有了MR、B超、DR、DSA、ECT、CR等數字化影像裝置投入使用。對醫學影像診斷起了很大的推進作用。在客觀上促使各種成像技術憑藉自身的優勢競相發展。取長補短,綜合利用,使疾病的早期診斷率有明顯提高。

  【關鍵詞】數字圖象;醫學影像;應用

  圖象是周圍客觀世界的一種印象,數字圖象是60年代出現的一種全新的,科技含量極高的產物。它的出現使傳統的模擬圖象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數字圖象和模擬圖象相比,二者的區別在於:一:模擬圖象是以一種直觀的物理量的方法來連續地表現我們期望得知的另一種物理場的特徵。而且數字圖象則完全以一種規則的數字量的集合來表達我們面對的物理圖象。二:用模擬圖象的方法來顯示圖象具有直觀,方便的特點,一旦設計出一種圖象的處理方法則具有全場性與實時處理等優點。但是模擬圖象亦有抗干擾性差,重複精度差,處理功能有限,處理靈活性差的缺點。而數字圖象具有很好的抗干擾性,圖象處理方便,適應性能強等優點,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字圖象處理的速度也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顯示它的發展潛力和優勢。三:數字圖象和模擬圖象相比,它的圖象更清晰、無失真,更便於儲存和傳輸。

  從70年代末期開始,醫學影像技術進入了數字時代。二十多年來先後有了MR、B超、DR、DSA、ECT、CR等數字化影像裝置投入使用。對醫學影像診斷起了很大的推進作用。這一些進展無一不是從根本上破除了原有資訊載體形式和成像原理的束縛,開創新徑而取得的。同時這也在客觀上促使各種成像技術憑藉自身的優勢競相發展。它們之間不僅沒有相互代替,而是取長補短,綜合利用,使疾病的早期診斷率有明顯提高。

  1 數字X線圖象的形成

  X線透射成像是基於人體內不同結構的臟器對X線吸收的差異。一束能量均勻的X線照射到人體不同部位時,由於各部位對X線吸收的不同,透過人體各部位的X線的強度亦不同,這些穿透過人體的剩餘X線就攜帶著人體被照射部分的組織密度和厚度的資訊。這些資訊投影到一個檢測平面上,即形成一幅人體的X線透射圖象。如果這個檢測平面是熒光屏,那麼我們就得到一幅模擬的圖象了。再將這幅圖象用不同的方法採集下來***如攝影,錄影,拍照等方法***。檢測器也可以是其它,如電離室、光電管、晶體壓電等等。然後將收集到的訊號進行模數轉換就形成了一組由不同數字代表X線強弱排列的數字訊號了。最後將該組訊號交計算機處理經數模轉換即成為清晰、無干擾、無變形、無失真的數字X線圖象。

  2 數字圖象技術在X線檢查中的運用

  2.1 X線電視系統:主要由影像增強器和X線閉路電視系統組成,影像增強器把X線像轉換成可見光像,而且圖象的亮度得到很大的增強,然後通過電視系統進行觀察和分析圖象,它是實現X線圖象數字化的基礎。

  2.2 數字攝影:***DR***對影像增強器所得到的電視訊號,用攝像機拾取的高信噪比的電視訊號進行數字化,然後再進行各種計算機處理,得到不同效果的圖象,這種技術多用於胃腸透視和血管造影成像。該種檢查拍攝後立即可以得到圖象。不必等待沖洗,還可以動態的觀察。

  2.3 計算機攝影:***CR***它是用影像板***IP***代替膠片暴光,然後將儲存在IP板上的X線潛影用鐳射掃描拾取並轉換成電訊號,再經計算機處理得到一幅X線數字圖象,最終用鐳射像機把X線圖象記錄在膠片上。這種方法靈敏度高、敏感範圍大、圖象清晰。

  2.4 數字減影:***DSA***用於血管造影,原理是將檢查部位於造影前後用攝像機各採集圖象,然後將圖象數字化後儲存在計算機裡,用計算機進行處理,將兩次採集的圖象進行對應畫素逐個相減,減影后的圖象只留下充盈的血管圖象,這樣去掉了組織的重疊干擾,可以清楚地觀察血管情況。

  2.5 計算機橫斷體層裝置:***CT***X線對人體橫斷面的各個方向進行照射,檢測器採集到體層各個面對X線的吸收曲線後,用計算機處理所得資料最後以數字矩陣的形式表示橫斷面上個點的密度值,這樣斷面上的各點的密度都用確定的數值表示出來,這種對組織密度的量化,可以從數值上來區分健康組織和病變組織,大大提高了診斷的科學性。

  此外;數字圖象還應用於MIR、ECT、B超等醫學影象學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數字圖象。

  參考文獻

  [1] 王容泉. 《醫用大型X線機系統》

  [2] 樑振聲. 《醫用X先機結構與維修》

  [3] 鄒 仲.《X線檢查技術學》

  [4] 吳恩惠.《頭部CT診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