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音樂欣賞課系統教學法初探

  論文關鍵詞:高校音樂欣賞課 系統教學法 課堂設計

  論文摘要:系統教學法是把教學活動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系統,其中的每個階段均為學習者提供特定情境的教學模式。系統教學法具有注重資訊傳輸系統、完善學習者的認知結構、注意隨堂記憶、允許免交作業、重視單元過關、明確教學目標和強調意義接受等特點。在高校音樂欣賞課中運用系統教學法的課堂設計分為四個階段:①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探究,並進行知覺;②教師重點講解,促使學生透徹理解知識點;③學生整理吸收和記憶音樂欣賞知識;④學生進行練習鞏固,並及時將作業反饋。
  高校音樂欣賞教育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因為它既有利於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也能促進大學生的思想交流。同時,它不僅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如何搞好高校音樂欣賞教育,以發揮其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的作用,是高等教育需要思考和實踐的問題。[1]
  筆者認為,為了全面提高高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在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可採用系統教學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高效地學習。
  一、系統教學法的內涵及特點
  1. 系統教學法的內涵
  所謂方法指的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採取的途徑、步驟和手段等,而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達到教學任務的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我們知道,教學的基本特徵是活動,教學的基礎是方法,教學的目標是理解與建構。而系統教學法就是把教學活動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系統,其中的每個階段均為學習者提供特定情境的教學模式。[2,3]
  2. 系統教學法的特點
  將系統教學法運用於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時,其特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注重音樂資訊的傳輸系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涅用資訊加工理論解釋學習活動,他認為學生完整的學習過程嚴格按照時間序列可以分為動機、領會、獲得、保持、回憶、概括、動作和反饋八個環節或階段,這八個環節或階段是分別以學習者在學習中所發生的心理活動過程為依據的。相應於每個階段或過程,學習者做出的八種心理過程是期待、注意、編碼、儲存、檢索、遷移、反應和強化。從學習者學習動機的確立到其學習結果的反饋,實際上是從其學習願望的產生到滿足其願望的過程。從整體上考察,我們可以認為這個連續的心理過程揭示了人類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和發展能力的本質。正因為這樣,筆者認為,音樂欣賞課教師對音樂欣賞課教學過程的設計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在從事具體教學時,應該把每堂課的教學活動看作是一個完整的音樂資訊的傳輸系統,並在其中的每個階段都為學習者安排特定的外部教學情境,以支援他們在每個階段都能進行高效的學習。
  (2)完善學習者的音樂欣賞認知結構。根據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理論,一切新的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所以,在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始終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因素。音樂欣賞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幫助學生把握音樂欣賞知識的整體及其內在聯絡,促使他們的音樂欣賞知識系統化,並在今後自覺、不斷地完善和優化自己的音樂欣賞認知結構。
  (3)注意音樂知識的隨堂記憶。教師對於每節課都要經過精心設計,統籌全域性,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時間,讓他們隨堂記憶、消化、鞏固所學的音樂知識。
  (4)允許學生免交作業。教師要切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想盡一切辦法促使他們在課內全部完成音樂欣賞教材中的習題;同時,教師可以允許學生免交作業,但要指導他們對課堂作業互相檢查,彼此判閱和修正;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選做音樂欣賞課外習題。總之,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採取適當的措施,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就會主動積極地做更多的習題,並且也會越做越好。
  (5)重視音樂欣賞教學單元過關。在每個音樂欣賞單元教學結束後,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測驗,以瞭解他們掌握知識的情況,杜絕問題積壓成堆。教學中,教師在把握整體、兼顧全域性的情況下,對各種教學客體分層,並對各音樂欣賞知識點利用有助於學習者快速理解的變式,適當變換講解形式,使他們完全吃透、消化相應的知識模組。
  (6)明確音樂欣賞課教學目標。在整個音樂欣賞課教學工作中,教師必須緊緊圍繞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進行,並把它清晰、有效地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就會有明確的方向,而“當一個人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並以它來推動自己的學習時,這種學習的目的就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美,奧蘇伯爾語***
  (7)強調音樂欣賞知識的意義接受。我們知道,學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人類的知識財產,正因為他們的學習是以間接知識為主,所以採取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義地接受學習。古今中外的無數教學實踐證明,接受法最大的優點是不但可以使學習者在短時間內學到大量知識,而且避免他們走很多彎路。但是,為適應現代資訊化、數字化社會的發展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要求的通常是進行有意義的、非機械的接受。因為通過有意義的接受,不僅可以使學生迅速地接受知識,而且能有效發展其智力,進而培養全面能力。
  二、音樂欣賞課系統教學法的課堂設計
  根據加涅的學習階段理論,學習者學習從本質上看,既是是一個系統而完整的資訊加工過程,也是攝取、加工、貯存和反饋資訊的過程,即有關知識的知覺選擇、理解領會、記憶貯存和作業反饋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設計必須緊緊圍繞這個過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基於此認識,筆者把高校音樂欣賞課的課堂教學設計分為四個階段。
  1. 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探究,並進行知覺選擇
  每上一節音樂欣賞課,教師首先給學生擬發自學提綱,讓他們瞭解本節課要達到的目標和要求;接著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教師組織學生自學教材、進行表演、展開討論等。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巡視指導,啟發質疑,收集學生中的各種問題,以推動他們有效地進行知覺選擇。實際上,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對教師講授的教材內容產生注意,並能有意識有選擇地運用音樂欣賞視聽材料。學生在視聽音樂欣賞材料時,教師要充分運用有關的圖片、音樂故事等,輔之以生動形象的解說,幫助他們更真切地感受優美的音樂作品。

  2. 教師重點講解,促使學生透徹理解知識點
  在這個階段,教師要針對學生自學探究的情況,進行重點講解,詳細解答疑難問題,以澄清模糊觀念,加深對音樂欣賞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在講解時,要注意橫向串聯精講音樂欣賞教學內容,縱向串講音樂欣賞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幫助學生把所學的音樂欣賞知識系統化。橫向串講時,要講清音樂欣賞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絡,易錯易混處,使學生對所學音樂欣賞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要求學生達到在知覺選擇的基礎上領會和理解音樂欣賞教材。領會,是明白、知曉音樂欣賞知識的意義、結構和規律的過程,所以教師在教會學生領會音樂欣賞知識的過程中,要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的音樂欣賞知識和經驗解釋新知,並把新知納入舊的音樂欣賞認知結構中。理解,是揭示音樂欣賞知識本質的過程。教師在教會學生理解音樂欣賞知識的過程中,要要求學生將個別概念和知識點類化、概括為普遍的音樂欣賞原理,或者將音樂欣賞一般原理具體化,用一般音樂欣賞規律解釋個別音樂欣賞概念或知識點。總之,理解領會是音樂欣賞知識獲得的重要環節。
  3. 學生整理吸收和記憶貯存音樂欣賞知識
  教師首先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總結出要掌握的音樂欣賞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並給他們指出運用這些音樂欣賞概念和規律時經常出現的錯誤所在和產生錯誤的原。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出並要求準確回答以下幾個問題,以幫助其整理吸收和記憶貯存音樂欣賞知識的目的:這幾首民歌根據聽到的先後順序分別叫什麼名字?各屬於什麼地方?各屬於什麼型別的曲子?各有什麼特點?節奏有何區別?樂曲伴奏中各使用了哪些樂器?這幾首分別表達了什麼樣的內涵、意境和思想感情?不同地方的民歌的表達方式與其地理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什麼關係?等等。這樣,經過理解領會,學生的音樂欣賞知識就進入記憶階段。通過記憶,學生可保持和習得相應的音樂欣賞知識,進而實現學習音樂欣賞知識的期望。為了讓學生保持音樂欣賞知識,教師要教會學生根據遺忘規律,及時地同遺忘作鬥爭。
  4. 學生進行練習鞏固,並及時將作業反饋
  很多學生反映音樂欣賞知識一學就會,一用就錯,一放就忘。這說明學生對所學的音樂欣賞知識瞭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欣賞音樂作品量不足。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結合本節課所學內容,儘量提供給學生型別多樣、有一定難度的優秀作品,讓他們在課堂上多做欣賞練習。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給他們予以必要的矯正和輔導。我們知道,學生已獲得的音樂欣賞知識,要經過欣賞練習作業才能鞏固,所以練習鞏固既是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是學生提高、充實和鞏固音樂欣賞知識和水平的重要環節。
  三、小結與反思
  以上為筆者對在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中運用系統教學法時,系統教學法所表現出來的基本特點和課堂教學設計進行的簡單的分析。
  值得指出的是,本文並沒有涉及到各種具體的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方法,諸如常用的表演法、激勵法、討論法、講解法和探究法等。筆者認為,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教師所能控制的課程資源情況,把握整體,統籌全域性,注重具體,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當然,最為關鍵是要博採群尖,靈活運用,合理佈局,始終在教學全過程中貫徹啟發式,讓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過程始終處於一定的問題情境之中,併成為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馬惠娟.提高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質量對策研究[J].工會論壇,2008,***6***.
  [2]張羿,楊槐.論系統教學法[J].遼寧教育研究,2000,***5***.
  [3]張漪,莫曉暉.追求教學最優化系統教學法實踐及體會[J].金陵職業大學學報,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