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的雕塑水平大全

  在遼寧省凌源市、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出土面塗紅彩的泥塑女神頭像,此地也是紅山文化的分佈區,推測是一座女神廟或女性為主的祭祀遺址。紅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學者推測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徵,同時也是母系社會的具體表現。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紅山文化的雕塑水平

  1.紅山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大陶係為主,而泥質紅陶佔的比例要大於夾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紅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紅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徵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屬於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後從筒形罐中又異化出筒形器,形成紅山文化陶器演變的一個新特徵。

  3.壓印之字紋是紅山文化陶器紋飾的風格。之字紋線細而紋帶較寬,連線和篦點共用,橫壓豎排與豎壓橫排共用,直線與弧線、波浪線共用。之字紋飾又往往與筒形罐結合在一起,成為紅山文化陶器更明顯的特徵。

  4.彩陶在泥質紅陶中佔有相當的數量。紅山文化彩陶以黑彩為主,也有紅、紫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和棋盤格紋三種最具代表性。

  2012年5月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與內蒙古敖漢旗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在敖漢旗興隆溝遺址考古調查時發現了部分陶塑人像殘片,並於6月30日進行搶救性發掘,7月6日將整件陶塑人像復原。陶塑人像的出土已經引起考古界的極大重視,其重要程度不亞於當年牛河梁遺址女神頭像的發現。

  紅山文化中的墓葬習俗與文化

  氏族墓地選擇在高山上,墓地內部分割槽,區內分行,墓室結構為土坑豎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燒墓坑的習俗,單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隨葬生產工具。並有束髮、佩帶項環和臂環的習俗。

  小河沿型別與紅山後型別雖未發現明確的地層疊壓情況,但兩者之間在文化內涵上有明顯的時代早晚和承襲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型別石器中細石器加工更為精緻,圓弧骨柄石刃刀更為普遍實用,反映出生產技術較紅山後型別更為進步。小河沿型別早期陶器與紅山後型別承襲關係比較清楚,均有泥質紅陶和彩陶,小河沿型別的泥質紅陶斂口缽、夾砂灰陶式深腹罐、雙耳雙口連通壺以及平行斜線的彩陶花紋、刻劃紋等,都有脫胎於紅山後型別的跡象。泥質灰、黑陶增加,但卻不見壓印“之”字紋,而被細繩紋及菱形回字紋所代替。其它如鏤空豆、尊等多種器類的出現,彩陶圖案的幾何化,表明製陶業有了新發展。

  小河沿型別出現了雙間房址和男女合葬的習俗,說明當時已進入原始公社解體階段,在社會發展階段上,表現出較紅山後型別進步。在時代上應是介於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遺存,是由紅山後型別直接發展演變的型別。

  小河沿文化之後,這裡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分佈的中心區,在敖漢旗南臺地曾發現小河沿型別晚期文化層被夏家店下層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層關係,一些文化因素已開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質黑陶增多,朱繪和彩繪出現,繩紋興起,折腹器、大敞口淺盤細柄豆、大平底盆、鏤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紅山文化時期的特徵。這樣,由於小河沿型別的發展,填補了紅山後型別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空白,它們已基本可以銜接起來,從此,距今四千年前,西遼河、大淩河流域已進入青銅時代。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形成過程與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它與紅山文化的關係,後者則涉及到它與燕文化的關係。

  紅山文化介紹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淩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淩河為中心,分佈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製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甕、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佈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樸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範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中華第一龍。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佈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緻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