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我們身邊的物質教學設計及反思

  世界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有些變化只是改變物質的形態,大小,有些變化就產生了新的物質。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科學我們身邊的物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

  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能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難點】: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化。

  【教學準備】:

  師:塑料袋、易拉罐、水結冰圖片

  生:蠟燭、火柴、鐵繡釘、紙

  【教學過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質構成的

  1、切身環境匯入:觀察我們的周圍,由哪些物質構成了我們的教室?

  2、學生自由發言,***預計大多為可視性的具體物體***教師指出: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可以叫做物質。

  3、深入探討:我們的教室其實不僅存在這些可以看的見摸的著的物質,還有我們不能直接感觸到的空氣、火、聲音、電、光,它們是物質麼?

  4、建議作出討論,要求學生列出證據和理由。

  5、教師介入抽象物質的界定:對學生見解適當點評,必要情況下以空氣做示例,塑料袋實驗證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質構成。

  6、小結:無論是實際存在的物質還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感觸的到的物質,都說明了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二、過渡物質在變化:

  以教室為例,教室裡同學們所列舉的物質都是一成不變,沒有任何變化的麼?

  學生會列舉許多變化,教師給予肯定。

  1、師引入演示:在我們的教室裡還有老師帶來的兩種物質——易拉罐和水結冰的圖片。

  討論:捏扁易拉罐和水結冰也同樣是物質發生了變化,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點呢?***物質本身沒有變,形狀改變,變化速度不同***

  我們生活裡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2、分組實驗發現:實驗盒裡有火柴和鐵釘,它們會發生變化麼?它們的變化又會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實驗討論:火柴燃燒過以後變成了什麼物質?和之前一樣麼?鐵和鐵鏽是同一種物質麼?***除變化速度不同以外,都產生了新的物質***

  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麼?

  3、比較前後兩種實驗:這兩組實驗有什麼相同和異同點?

  ***前者沒有產生新的物體,後者產生新的物體***

  三、讓物質發生變化:

  1、在教師提供的鐵絲、熱水、紙張、蠟燭、火柴中,它們都會產生在怎樣的變化呢?***學生的思維面不會停留在課本展示的變化中,要求學生作出適當合理的解釋,教師適當補充,尤其是蠟燭的燃燒***

  2、各種變化中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

  ***重點在自然產生的變化和人為產生的變化、變化速度的快慢、是否產生新的物質***

  3、過渡引申:我們說的是我們現有的物質,對於岩石、房屋、馬路在變化麼?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麼?說出你的依據。

  四、總結:

  世界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有些變化只是改變物質的形態,大小,有些變化就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下節課接著研究。

  六年級科學我們身邊的物質教學反思

  本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也是開篇課,起到的是為後面的內容鋪墊的作用,在教學這節課我認為就不應該像後面的其它課,把物質的具體變化研究的那麼細,而是在引導孩子建立科學概念的同時樹立一種哲學的思想,這種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對於降段教學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在備課與教學時我都注意到了這一點,由淺入深,逐步滲透,但這種思想不是通過一節課就能達成的,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滲透,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基礎。

  本節課對於問題的設計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扮演一種旁聽者並適時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更多的“說起來”,“動起來”,為此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的言語言簡意賅,能起到點睛的作用。本節課我對課堂中的一些細節的處理還有待加強,教學中還要讓時間更緊湊些,,雖說每一個提問設計的都很精心,能做到層層推進,但是在對於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可能由於“放”的過多,被學生“牽”的時間太多,引導的還不夠,所以耽誤了一些時間,造成後面的環節的時間比較緊,也感到了一節課40分鐘對我來說不夠用了。所以,為了讓我們的課堂更有效,教師要充分的關注細節,先讓每個細節都儘量做到有效。

  關注實驗的資料:實驗資料是本節課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針對性強的記錄單,從記錄單中的資料從容引導,促進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效果較好。

  本課一共三個大環節,在中間的環節和最後環節的總結部分還需再強調些,比如第二環節結束後,我做了一個對第二環節的板書,對兩組觀察活動進行了梳理,如果在語言上再強調一下,並引伸到世界上所有物質的變化情況就有這兩種:一種是隻改變了形態等等,還是原來的物質,另一種是產生了新物質。我想這樣的效果會更好些,這樣這個概念在孩子的頭腦中的印象也會更深刻。在最後一個環節,也就是整個課堂教學的總結處處理的還不夠好,也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最後總結全課以及和下一課銜接的語言沒說,顯得整節課總覺得沒有結束。帶著一種“缺憾美”,還想說那句:“教學是一門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