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人物傳記及散文閱讀技巧

  學習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用對方法做什麼事情都會事半功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人物傳記特點

  一、定義:傳記以寫人為中心,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來塑造人物形象。

  二、分類:自傳、評傳、回憶錄

  三、人物傳記閱讀材料的特點

  1. 所選材料以人物傳記為主,輔之以與官職、法律有關的內容。

  2. 所選文章的內容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一般肯定讚揚所記人物,弘揚正義,貶斥邪惡。

  3. 所選的材料篇幅較短,400字左右,文後有一定量的註釋。註釋往往給閱讀提供一定的資訊,有時是重要的資訊。

  4. 涉及到的實詞和虛詞及考題中的例句越來越貼近教材。

  四、閱讀人物傳記必須明確的問題:

  1. 文章寫的是什麼人?***一個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2. 做了什麼事?***一般是用敘事來表現這個人物的,有時候寫了幾件事。***

  3. 這個人怎麼樣?***是好人,還是壞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樣評價的。***

  4. 是思路層次,文章是沿著什麼思路展開的,是總分式、並列式、還是層進式,是順敘還是倒敘,有沒有插敘;分為哪幾個層次,每層的大致意思是什麼,等等。

  5. 是寫作技巧和語言特點,這兩項內容雖然現在的高考命題很少涉及***今年的湖北卷14題已經涉及***,但對它們有個粗略瞭解,可以幫助理解文字內容。

  五、掌握人物傳記類文言文常見詞語***見附表***

  六、感知步驟

  文言文人物傳記一般性的閱讀欣賞,當然是從文章入手,從篇名開始。但應試的情況有所不同。就目前的文言文閱讀命題來看,選擇題往往有四道,其中第四道題是關於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這道題一般只有一項錯誤,而且錯誤點很小,這就為我們整體感知提供了新的途徑。因此,就應試性文言文人傳記閱讀的整體感知而言,

  第一種步驟是,認真通讀原文,結合第四道題,對全文進行整體把握。

  第二種步驟是,先閱讀第四道題,再回頭閱讀文言文材料,進而把握全文主要內容;文言文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實施這種步驟可能效果更好。

  七、感知方法

  1. 通讀。對於閱讀材料,要從頭到尾,慢慢讀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詞句,也不能把握內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沒有必要,考試時間也不允許。詞句意思和所熊膾容能夠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讀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處和疑難註釋,也要一併讀完。

  2. 圈畫。對於一些重要資訊和可能干擾閱讀理解的文字要圈畫出來,各層意思之間可以用豎線斷開。“重要資訊”主要指傳主的姓名、官職及其變動情況、工作地點及其變動情況等等;“可能干擾閱讀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詞術語,如人名、地名、官職名、官府宮廷名、科舉考試和官職升降專用術語等,這些詞語往往有特點含義,如果誤以為是普通詞語,那就會在理解上出差錯。有些同學通讀文言文材料時,不習慣動手,不留下閱讀的痕跡,這不利於提高閱讀的效率。當然,閱讀熟練以後,經驗豐富以後,可以簡化一些,只選最重要的作些圈畫就可以了;但是,在訓練的初期,一定要做得細一些,到位一些。

  3. 跨“難”。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會選用淺易的文言文閱讀材料。即:詞語都是常見或次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句式多為跟現代漢語相同的句式,或者幾種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文中所寫之景、所記之事、所說之物、所議之理比較好懂,不會有像《尚書》那樣古奧難懂和《春秋》那樣微言大義的文字;專用名詞術語較少,而且一般都是中學教材中出現過的,不是非查工具書不可的文字。儘管如此,由於學生各自的情況不同,有些人難免會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詞語和句子。這時候不要緊張,正確的做法是先“跨”過去。可能讀到後面再返回來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後有註釋,還有可能題目中有啟示,或者命題迴避了這一難點。因此,整體感知時,一般不要在個別詞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費時間;即使答題時非得弄清這一難點,到時候再說也不遲。

  4. 藉助。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中碰到的問題,能夠藉助上下文和試題來解決,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善於藉助上下文的內容、句式,善於藉助試題,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如果閱讀材料有出處說明或疑難註釋,有時也可以藉助理解。

  八、高考選擇“淺易”古代文作為閱讀材料。具體地說,就是選擇比較典範的史傳文中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的片斷。依據這一特點,閱讀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寫之人。具體地說,文章寫了幾個人,主要人物是誰,次要人物有幾個,人物之間的關係如何,作者對他們的評價是什麼,對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傳文的主體。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圍繞主要人物寫了幾件事。如果只寫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如果是寫幾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後順序,事件之間是什麼關係。弄清這些問題,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3.辨理

  所謂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藉助所敘之事,對人物作出怎樣的評價,說明了什麼道理。這其實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所謂“理”有的是作者明說的,即作者通過議論表現自己的觀點態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達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卻是在敘事之中透露的,這就需要“辨理”。

  高中語文文言文人物傳記閱讀的整體感知

  文言文的閱讀,整體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文言文閱讀重在理解和分析,而無論是詞語、句子,還是段落、篇章,其理解和分析,都是由整體到區域性、由區域性到整體多次反覆的一個過程。文言文與現代文最明顯的不同點,在於語言。理解詞語、句子,是閱讀文言文的一項重要工作,也可以說是文言文閱讀的基礎。常言說:理解文章,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這對於文言文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因此,閱讀文言文,無論是欣賞還是應試,整體感知這個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下面主要談談文言文人物傳記閱讀的整體感知。

  一、心理準備

  有無良好的心理準備,閱讀的效率是不一樣的。這裡的心理準備,不是指一般意義的平靜、專心等等,而是指由知識、技能等積累而成的一種文言文閱讀的“前經驗”,有了這種閱讀心理準備,閱讀時就能指向明確,關注集中。文言文人物傳記是一種以記敘為主的散文,這類文章一般都包含下列內容:傳主的姓名、字號、朝代和籍貫;傳主的官職及其變動情況;傳主的工作地點及其變動情況;傳主的主要政績、成就、特長、特點;傳主生前和死後受到的封賞等等。閱讀前有了這些心理準備,閱讀時就會對文章的重要內容敏感,並快速地抓住這些關鍵資訊,從而為正確把握全文內容和解答後面的試題打下基礎。

  二、感知內容

  文言文人物傳記閱讀的整體感知,是指對閱讀文字進行整體的、初步的、快速的把握。它不要求區域性推敲,不要求深入分析,不要求仔細品味;它只是為下一步閱讀做好基礎性、前提性和“背景”性的工作。具體說來,文言文人物傳記閱讀的整體感知需要關注下述內容:一是體裁,即判斷所讀文字是不是人物傳記體裁。除了規範的人物傳記之外,還要注意識別那些近似體裁。例如,2005年湖北卷文言文閱讀材料《武技》***選自《聊齋志異》***,雖然是篇小說,但也具有人物傳記的某些特點。二是內容,文字記敘了哪些人物、哪些事件,或者發表了什麼評論、闡述了什麼道理等等。三是思路層次,文章是沿著什麼思路展開的,是總分式、並列式,還是層進式,是順敘還是倒敘,有沒有插敘;分為哪幾個層次,每層的大致意思是什麼等等。四是寫作技巧和語言特點,這兩項內容雖然現在的高考命題很少涉及***2005年的湖北卷14題已經涉及***,但對它們有個粗略瞭解,可以幫助理解文字內容。

  三、感知步驟

  文言文人物傳記一般性的閱讀欣賞,當然是從文章入手,從篇名開始。就目前的文言文閱讀命題來看,選擇題往往有四道,其中第四道題是關於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這道題一般只有一項錯誤,而且錯誤點很小,這就為我們整體感知提供了新的途徑。因此,就應試性文言文人物傳記閱讀的整體感知而言,第一步驟是:認真通讀原文,結合第四道題,對全文進行整體把握。第二步驟是:先閱讀第四道題,再回頭閱讀文言文材料,進而把握全文主要內容;文言文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採用這種步驟可能效果更好。

  四、感知方法

  1. 通讀。對於閱讀材料,要從頭到尾,慢慢讀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詞句,也不能把握內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沒有必要,考試時間也不允許。對詞句意思和所寫內容能夠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讀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處和疑難註釋,也要一併讀完。

  2. 圈畫。對於一些重要資訊和可能干擾閱讀理解的文字要圈畫出來,各層意思之間可以用豎線斷開。“重要資訊”主要指傳主的姓名、官職及其變動情況,工作地點及其變動情況等等;可能干擾閱讀理解的文字,主要是文中的一些名詞術語,如人名、地名、官職名、官府宮廷名、科舉考試和官職升降專用術語等。這些詞語往往有特定含義,如果誤以為是普通詞語,那就會在理解上出差錯。比如1999年高考文言文***“蘇瓊”題***閱讀材料中有一句話是:“道人道研為濟州沙門統”,這句話中只有“為”可以譯為動詞“是”,其它詞語都是專有名詞,無須翻譯,如果窮究其詞義,勢必走入死衚衕。各層意思斷開以後,不同時間、地點發生的事一目瞭然,便於與第四道題的內容逐項對應、比較,以確定理解是否正確、資訊是否準確、分析是否合理。比如“蘇瓊”題中16題D項說:“蘇瓊關心人民的疾苦,敢於為民請命。在治內遭受災害的情況下,他謝絕了善意的勸告,仍然冒著獲罪的危險,革除淮禁舊弊,造福兩岸人民。”這個錯誤選項的問題就在於把蘇瓊在南清河太守任上和“遷左丞,行徐州事”任上的事***即兩個不同時期的內容***混為一談。***這個題當年高考的難度為0.38,說明很多考生沒有發現這一問題***有些同學通讀文言文材料時,不習慣動手,不留下閱讀的痕跡,這不利於提高閱讀的效率。當然,閱讀熟練以後,積累了經驗,可以簡化一些,只選最重要的做些圈畫就可以了。但是,在訓練的初期,一定要做細做到位。

  3. 跨“難”。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會選用淺易的文言文閱讀材料。即:詞語都是常見或次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句式多為跟現代漢語相同的句式,或者幾種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文中所寫之景、所記之事、所說之物、所議之理比較好懂,不會有像《尚書》那樣古奧難懂和《春秋》那樣微言大義的文章;專用名詞術語較少,而且一般都是中學教材中出現過的,不是非得查工具書不可的。儘管如此,由於學生的情況不同,有些人難免會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詞語和句子。這時候不要緊張,正確的做法是先“跨”過去。可能讀到後面再返回來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後有註釋,還有可能題目中有啟示,或者命題迴避了這一難點。因此,整體感知時,一般不要在個別詞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費時間;即使不可迴避的難點,整體感知後再說也不遲。比如“蘇瓊”題閱讀材料中有一句話為“綱紀謂瓊曰”,其中“綱紀”是古代綜理一府之事的主簿,而一般學生不太瞭解,其實也沒有必要去推敲。命題老師曾在《試題分析》中針對“綱紀”作過這樣的說明:“由於學生可能不熟悉,我們也注意避開而不作為題眼,只是把它當作一個表示人物稱謂的一般詞語來看待,在擬題時始終未涉及到與之相關的問題。”這個例子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示。

  4. 藉助。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中碰到的問題,藉助上下文和試題來解決,是很重要的方法。先說藉助上下文。比如“蘇瓊”題閱讀材料中有一句話是“每見府君,徑將我入青雲間”,這是什麼意思?結合上文,可以推知是“每見則談問玄理”的形象說法。再說藉助試題。同一材料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嘗謁東荊州刺史曹芝”,這裡的“東”是單獨作為名詞或者動詞,還是與“荊州刺史”合為專有名詞?文後16題A項有“荊州刺史問他是否願意做官”一句,由此可以斷定“東”不是單用,也就沒有必要單獨理解。***蘇瓊是北齊人,當年的北齊在長江之北,黃河之東,荊州處在北齊境內的東南方向***可見,善於藉助上下文的內容、句式,善於藉助試題,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如果閱讀材料有出處說明或疑難註釋,有時也可以藉助理解。

  蘇瓊,字珍之,武強人也。幼時隨父在邊,嘗謁東荊州刺史曹芝。芝戲問曰:“卿欲官不?”對曰:“設官求人,非人求官。”芝異其對,署為府長流參軍。◎【除南清河太守】。零縣民魏雙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賓,列送至郡,一經窮問,知賓非盜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訪,別獲盜者。從此畜牧不收,多放散,雲:“但付府君。”有鄰郡富豪將財物寄至界內以避盜,為賊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蘇公矣。”賊遂去。◎瓊性清慎,不發私書。道人道研為濟州沙門統,資產鉅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縣為徵。及欲求謁,度知其意,每見則談問玄理,應對肅敬,研雖為債數來,無由啟口。其弟子問其故,研曰:“每見府君,徑將我入青雲間,何由得論地上事?”智拒道研◎郡民趙潁曾為樂陵太守,八十致事歸。五月初,得新瓜一雙自來送。潁恃年老,苦請,遂便為留,仍致於聽事樑上,竟不剖。人遂競貢新果,至門,聞知潁瓜猶在,相顧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災,絕食者千餘家。瓊普集部中有粟家,自從貸粟以給付飢者。州計戶徵租,復欲推其貸粟。綱紀謂瓊曰:“雖矜飢餒,恐罪累府君。”瓊曰:“一身獲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陳狀,使檢皆免,人戶保安。◎【遷左丞,行徐州事】。舊制以淮禁不聽商販輒度。淮南歲儉,啟聽淮北取糴。後淮北人復請飢,通糴淮南,遂得商估往還,彼此兼濟,水陸之利,通於河北。

  ***說明:加橫線的為與傳主有關的人名、地名、官職名等名詞術語;加直線粗體的是與其它人和事有關的名詞術語;加【】號的為傳主官職或工作地點變化***即層次內容變化***的標誌;◎為各層意思斷開標誌。

  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蘇瓊自幼聰明伶俐,言辭機敏。東荊州刺史問他是否願意做官,他認為應該先設官職而後求人,個人不應該主動求官。曹芝十分欣賞,委任他為參軍。

  B. 蘇瓊重視社會治安,辦案認真細緻,治內清明太平。他的這一政績,對賊人起到了威懾作用,於是鄰郡有的富豪為免遭搶劫,將財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 蘇瓊清正審慎,嚴於律己。他揣摩出道研來訪的心思,避開話題,使對方無由啟口;他留下趙潁的新瓜卻不剖食,使其它人打消了饋贈的念頭。

  D. 蘇瓊關心人民的疾苦,敢於為民請命。在治內遭受災害的情況下,他謝絕了善意的勸告,仍然冒著獲罪的危險,革除淮禁舊弊,造福兩岸人民。

  參考答案:D

  高考文言文複習舉要

  從近幾年的高考考試說明中,可以看到,高考對文言文考查的要求有七條,這七條要求是:

  ①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②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⑤篩選文中的資訊

  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而從近幾年的考試題目來看,它的題型也是與這七條要求扣合在一起的。我們看到的高考文言文閱讀題,一般說來有5道題,第一題考查實詞,第二題考查虛詞,第三題考查句式,第四、五題考查對全文的理解。翻譯題目,有時來自正在閱讀的這篇文章,有時另外提供一篇短文。

  下面根據這七條要求和考試題型,來作依次說明。

  ***一***文言閱讀

  1.文言實詞

  高考對文言實詞的考查,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考查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思,二是考查那些古今詞義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詞語。

  【例】2004年全國高考第11題***新課程卷***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歲凶,汝旁諸縣多盜。

  B懌白令:“願往來裡中察奸民。”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諾。

  D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

  答案:A“凶”應該解釋為“莊稼收成不好”。“凶”有“不吉利”的意思,比如“凶吉未卜”。但在這個語境中,和“歲”放在一起,後面又說“多盜”,只有當年收成不好,人們吃不飽,才會出現偷搶東西的盜賊。再結合課文學過的“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孟子·寡人之於國也》***,可知“凶”的正確解釋。

  總之,根據高考考查實詞主要指向課內的規律,我們應該在平時牢牢把握課內所學的知識,考試時仔細分析上下文,才可能對實詞做出正確的解釋。

  2.文言虛詞

  2004年考試說明中保留了18個常見文言虛詞,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文言虛詞的考試,主要是考查學生在具體語境中理解並辨別文言虛詞不同用法的能力。文言虛詞的考查通常採用比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虛詞,比較他們的意義與用法;或者選出與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用法相同或相異的一項;或者在句子的翻譯中考查虛詞的意思等等。

  【例】2004年全國高考第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 郡不加尋察,遂結竟無罪***連詞。於是,就***

  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B 嘗哀泣外門,因謝病去

  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連詞。於是,就***

  C 宜戳訟者,以謝冤魂***介詞,表目的。以便,為的是***

  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連詞。來***

  D 即刑訟女而祭婦墓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連詞。並且***

  答案:C

  雖說“實詞易懂,虛詞難解”,但是,如果對這18個虛詞分類複習,會收到不錯的效果。比如,“乎”、“也”、“焉”是語氣詞,常放在句末,表達不同的語氣,比較容易區別。這裡只要注意兩點。第一,“焉”的疑問代詞用法和代詞用法,比如“殺雞焉用宰牛刀”***焉,疑問代詞。哪裡***,“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焉,代詞。於此,於這裡***;第二,“乎”相當於“於”的介詞用法。比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乎,介詞。對***。這兩點都比較容易區分,不需多說。

  “者”“所”不能單獨使用,必須和其他詞語組合在一起,形成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者字結構”和“所字結構”才行。

  如:

  ①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②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可以看到,組成“者字結構”後,可譯為“的人”“的物”“的原因”。與現代漢語“好事者”“送信者”的用法相同。

  “所”後面都跟著動詞,組成“所字結構”。

  如:

  ① 因得觀所謂石鍾者***《石鐘山記》***

  ② 魚,我所欲也***《孟子》***

  “所謂”就是說的,“所欲”就是想要的,與現代漢語“所見所聞所說所想”,解釋為見的聞的說的想的,用法是一樣的。

  “何”主要作疑問代詞或副詞;“與”實詞性比較強,作虛詞主要用作介詞“客從外來,與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如果在句末作助詞,則相當於“歟”“是誰之過與?”***《論語》***

  “若”和“乃”的相同點是都可以作第二人稱代詞。“若”作連詞,表示假設關係。“乃”更多的時候是作副詞。

  ① 當表示前後兩件事在情理上順承或時間上緊接著時,可譯為“就、這才”。

  如: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表示前後兩件事在情理上相背時,可譯為“卻、竟然”。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③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制時,可譯為“只、僅僅”。

  如: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史記·項羽本紀》

  ④當表示對事物的確認時,可譯為“就是、實在是、原來是”

  如: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和“因”都可以作介詞。

  “因”作介詞,可譯為憑藉、趁著、通過。

  如: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趁著***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過秦論》******憑藉***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經由、通過***

  “因”作副詞,可譯為“於是,就”。

  如:

  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就***

  灑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侯生因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於是,就***

  “為”作介詞,譯為“給”“替”;或者表示原因,譯為“因為”;或者表示目的,譯為“為了”,與現代漢語的用法沒有什麼很大的不同,所以比較好理解。

  剩下7個虛詞,是最常用的,可把它們分作三組記憶:

  第一組,“而”“則”“且”,三個連詞。

  “而”可以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則”作連詞,也可以表示多種關係。

  “且”作連詞,可表示並列關係,遞進關係和選擇關係。

  “且”作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示暫時,可譯為“暫且”“姑且”。還可以表示動作行為馬上或將要發生。可譯為“將”“立即”“就要”“馬上”。

  第二組,“之”“其”兩個代詞。

  “之”作代詞,①可以代人、代事、代處所、代物件等。所代之物,一般都出現在上下文中。可譯為“他***它***”“他***它***們”。有時可不譯。

  “之”還可以作助詞。

  “其”作代詞,大多用在名詞前,表示領屬關係。可譯為“他***們***的”。這裡的“他”可以是男性的他,可以是女性的“她”,也可以是動物的“它”。

  用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起指示作用,表示人、事、物的範圍,或者表示對具體物件的強調。可譯為“那***個***”。

  “其”還可以作語氣副詞。用在句首或謂語之前。表示估計、推測、詢問的語氣。可譯為“大概”“可能”“或許”。也可以表示勸告、命令的語氣。可譯為“就”“要”“一定”等。

  “其”還可以作連詞和助詞。但在高考中,主要考查它的代詞和副詞用法。

  第三組,“以”“於”兩個介詞。

  “於”作介詞,主要有以下情況:

  ① 介紹動作行為發出的時間、處所時,可譯為“在”“到”“從”等。

  ② 介紹動作行為的發出者時,可譯為“被”。

  ③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物件。一般不翻譯;或者根據情況譯為“對”“跟”“給”“何”。

  ④用在形容詞後,表示比較,並介紹出比較的物件。可譯為“比”。

  “以”可以用作連詞,也可以用作介詞。

  “以”作連詞,相當於“而”的用法,其突出特徵是處在兩個動詞***動賓短語***之間,形成***動詞〈動賓短語〉+“以”+動詞〈動賓短語〉***;或者處在狀語和動詞之間***狀語+“以”+動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譯為“來”“為了”。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結果,譯為“才”“以至於”。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偏正關係,“以”前面的成分常常是後面的狀語,譯為“來”“去”“而”“地”等。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並列關係,可譯為“並且”“而”。

  “以”作介詞,其標誌是“以”+名詞,主要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物件,譯為“把”;介紹動作行為所依賴的工具、手段、前提,譯為“用”“拿”“依照”“同”“按”“憑藉”;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譯為“因為”;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譯為“在”“於”。這些用法很多在高考題目中都已出現過。

  記憶虛詞的辦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把最常用的虛詞背誦下來——通過閱讀實踐,背誦典型句子來記憶;二是學會根據上下文來推斷的方法。

  3.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判斷句的主要特徵是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為謂語來表示判斷,其主語謂語直接相連,中間沒有判斷詞。有時則在主語後面用“者”錶停頓,謂語後用“也”表判斷。

  被動句的特徵是“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主要有四種形式:

  ①用“於”表被動;

  ②用“見”“見……於……”“受……於……”表被動;

  ③用“為”“為……所……”“……為所……”表被動;

  ④用“被”表被動。

  賓語前置句的主要表現有三種形式:

  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

  “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③以“之”或“是”字作提賓標誌時,賓語前置。

  如:“惟利是圖”,“何罪之有?”

  省略句包括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兼語省略和介詞省略五種。

  詞類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四種。高考對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結合文意來進行。

  4.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傳統的考試方式之一。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查一般要求做到“信”,就是我們所說的“直譯”,讓字字句句都能對譯出來,忠實於原文。只有在確實難以直譯時,才用意譯。

  翻譯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規則:

  ①有些修辭性說法和古人特定的說法,需要“意譯”。

  ②古今一致的詞句、人名地名官名等不翻譯,如“李將軍”。

  ③有些省略句,只有補足省略部分,才不影響語意。

  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等,需要按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調整過來。

  ⑤連字成句時注意儘量多就少改,該補的一定要補出來,該調整順序的也要落實。使一句話完整通順。

  ⑥個別字詞實在無法說通,試試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5.篩選文中的資訊

  篩選文中的資訊,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能夠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歸類,從而體現出對文章理解的程度。最常見的方式是挑選若干文句分別編為四組,要求考生找出全都說明某個問題的一組。

  6.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這種考查經常採用多角度提問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較為全面的內容歸納和概括。

  完成這類題目,要特別注意人物的事蹟概括是否準確,有無張冠李戴、生拉硬拽的現象;要注意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有無移花接木、顛倒順序的現象;要注意人物性格的陳述是否恰當,有無牽強附會、故意拔高的現象。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與前一條“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不同,它要求考生能夠分析概括出在敘述某一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單純分析所述事件或說明道理本身的具體內容。作者的觀點態度有時表現得含蓄而曲折,這就要求考生從閱讀材料中篩選出作者自己的看法,並進而進行準確的分析或概括,以區別於文中的其他內容,而不是對作者觀點態度的簡單羅列,因而這類試題的難度也相應會大一些。

  從目前高考已出的題目看,還沒有這種集中的選擇題,只是在“分析概括文章的內容”時,有一條這樣的內容,讓考生判定對錯。比如前面說到的2004年高考新課程卷第14題的D項。

  總之,文言文閱讀,最重要的是讀懂詞句,在此基礎上把握文章的內容,做到分清主次,看材料寫了幾個人、幾件事、表達了幾層意思。哪些是重點詳寫的,哪些是簡要略寫的;同時還要理清事件的前因後果。這樣就可以對文章的內容有明晰的把握。

  高考文言閱讀,所選文章往往是古代賢臣良將的故事,大概意思比較容易讀懂,只是落實到個別字詞時,讓人要花費精神。但這並不可怕,遇到實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先不求甚解,繼續往下讀,也許到後來就能自然明白,而且還可以通過題目找到答案。如果不影響做題就不必去“字字落實”,有的地方在考場上就得囫圇吞棗,模糊帶過。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