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淺談論文

  關注生命、珍惜生命、實現生命的價值,是當今社會所關注的永恆課題,同樣也是教育理想的價值訴求。倡導生命教育,不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有深刻的時代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生命教育》

  摘 要:世界範圍內的自殺現象正越來越嚴重,青少年自殺現象呈現低齡化趨勢。面對這種現象,生命教育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開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對生命教育的反思啟示和實施途徑:課堂教學與課外讀物相結合;進行生活態度教育;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開設生命教育實踐活動;社會對實施生命教育的協助。

  關鍵詞:青少年;自殺;生命教育

  古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我們的身體毛髮面板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因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條件,所以珍惜它,愛護它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

  然而,目前世界範圍內的青少年自殺問題正越來越嚴重。據統計數字顯示,我國的自殺人數在2003年有約二十五萬人之多、2005年已經發展約二十七萬人***其中女性約15萬人***。特點是15-35歲的年輕人為自殺的中間人數,自殺已成為大陸年輕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並逐漸趨於低齡化。隨著我國社會不斷髮展,經濟快速增長,造成青少年社會心理壓力不斷增加。自殺則成為青少年選擇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來,我國處在獨生子女成長成熟的時代,對於響應政府計劃生育號召而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來說,失去唯一的子女比有兩到三個孩子的家庭要承受更多的痛苦,而這個時候的父母已經沒有了再生育的能力。生命教育日益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開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一、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在關注生命教育之前,先來回顧最近有關我國青少年自殺現象的報道。或許從這些報道中,我們更能體會到生命教育的迫切性,更能理解失去子女的父母們的心情。

  2013年12月24日,武大畢業的研究生小徐,用打火機把文憑、榮譽證書點著,隨後脫下上衣,拿著剪刀對著自己的胸口連刺兩刀,想在平安夜自殺,幸好被及時救下。原來小徐畢業後工作不順,辭職後一直找不到工作,就產生自殺的念頭。

  2013年12月初,剛從名牌大學畢業的福建雲霄人蔡某,以跳樓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在遺書中,他寫道:“我完不成工作任務,回去怕被責罰,又恐面對親朋好友,以死避之。”並說他一直被寄予厚望,但“一直以來精神抑鬱,我只想逃避。”

  2013年12月6日下午,甘肅省武威第二中學高三***三***班19歲女生魯俊琳***化名***從該校教學樓五樓高二年級某班窗戶墜樓身亡。原因是同室舍友900元現金丟失,為了幫助室友,將自己的650元借給對方後,反而遭到對方懷疑,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選擇以自殺方式來挽回自己的尊嚴。

  2013年1月11日,14歲的初一學生強強***化名***揹著書包從11樓跳下身亡。書包裡有他抄寫的成績單。強強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實驗中學的學生。警方推斷,強強輕生是期末考試排名從全年級的290多名落到了600多名後,不堪忍受壓力所致。

  自殺這一偏差行為,既是對生命的戕害,也會給家屬們帶來難以彌補的心理陰影和精神創傷,還會給社會執行帶來損傷。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青少年以結束生命的方式來逃避人生中的失意、困難、挫折和誤解呢?大凡自殺者無外乎理智型和激情型兩種。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青少年在神志完全清醒,甚至可以說是比平時更具思考力的前提下,用這種極端的方式“激情”地結束自己的一生呢?研究心理學三十餘年的郭霖老師做了這樣的解釋。青少年的自殺往往是對某種事物的逃避或失望而引起的,在逃避仍不起作用或者當無法逃避時,他們就會選擇這種最極端的方式。而孩子的自殺情況往往與成年人略有不同,成年人更多是因為一些外在原因理性選擇自殺,而孩子自殺的原因則更多樣化,甚至包括模仿型、群體打鬧型、賭氣型等,因此其自殺前的異常表現難以觀察。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新蓉在分析青少年自傷、自殺問題時談到,目前青少年自殺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自殺問題的普遍可接觸。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大眾媒體的快速發展,社會上發生的事件越來越快速和普遍地在大眾之間傳播。而媒體對出現的自殺現象的過分報道和渲染,使得自殺成為青少年選擇逃避的一種方式。二是物質性生命性體驗過淺。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一個人要活下來,能夠活得衣食足就覺得很不容易了,可是現在的孩子食物過剩、衣物過剩、活動過剩,各種教育期待也過剩,沒有從物質層面上體會過生命的不易,導致這些孩子不知道生命的珍貴。三是心理壓力的增大。但雖然物質生命的緊張考驗場景少,心靈的焦慮和壓力又比他的父輩、祖父母輩強多了。現在的孩子幾乎生命裡面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著挑戰,充滿著壓力。

  如果說是自殺的年齡越來越低齡,其實是和我們競爭的年齡越來越低密切相關的,這種競爭不是物質、生存的層面上的競爭,而是發展層面的競爭。現在許多家長過早把孩子們放在一個成人成功的模具裡面,注重孩子的外在上的成長,卻忽略了他們心靈上的健康的成熟,這種差距事實上是不健康的。

  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並且是人完整的生命。如果生命都不復存在,教育則將失去最基本的原始動因。生命的存在使得教育成為可能,教育必然要遵循生命的軌跡,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和保全生命的成長,引導生命不斷髮展。

  二、生命教育的啟示

  接連出現的學生輕生悲劇,警示我們該反思在對待孩子教育思維和評價觀點上出現的偏差和誤區。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大背景下,對學生的評價,儘管大家都知道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評價,但是由於客觀環境的影響,單一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的情況並不少見。家長們對分數的重視,對重點學校的認可,使得擇校熱持續不降,孩子們也在各種競爭中各自掙扎,倍感競爭壓力。素質教育喊了多年,一直推行緩慢,也與學校沒有寬鬆的機會有關。有的學校取消了中長跑,就是無奈選擇。體操課取消了,到大自然中接受薰陶的春遊、秋遊也取消了,因為安全問題,學校無法承受。而這些課程正是培養學生意志品質、吃苦耐勞、團隊精神、責任意識的課程。

  程紅豔提出生命視角中的教育,最大特色就在於培養學生健全的生命觀――接受生命,接受生命的一切必然和偶然;理解生命,善待生命,發掘生命的意義並珍惜生命。生命具有自發的不斷向上發展的驅力,生命不是被決定的,而是不斷創造的過程。教育應藉助這種驅力以實現兒童的自我教育。在學習、勞動與實踐中,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美與力量,產生一種實現自我、超越生命的至樂感覺,也即“高峰體驗”。有了這種體驗,他們會發現到創造是生命的應有之意;有了這種體驗,他們會以更積極的姿態去生活、鑽研和探索。然而它的意義不僅於此,它將令孩子感到:即使他們不能成才,他們仍然會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有用的人。另外,生命是完整的,同一時期的生命是相互聯絡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所以教育要協調好身體與心理、學習與生命之間的關係。

  三、生命教育實施途徑

  在實施生命教育的道路中,學校生命教育必不可少並承擔著重要責任和義務。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借鑑英國青少年生命教育實施路徑的成功經驗。

  第一,課堂教學與課外讀物相結合。英國中小學開設了以促進學生靈性、道德、社會與文化發展為主題的公民教育課和以增進個人身心健康、人際關係與民主社會之角色扮演為中心的個人、社會和健康教育課。除了生命教育課程之外,英國還開設了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專題教學。例如,在一些中小學課堂上,請一些殯儀行業的從業人員或護士講授人死後的相關處理事宜,並讓學生輪流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諸如父母因車禍身亡時的應對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感覺。專題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使他們體驗到遭遇損失和生活方式突變時的複雜心情,並學會在非常情況下如何保護自己的生命並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二,進行生活態度教育。人在生命的歷程中不可能沒有挫折和矛盾,“挫折無根日日生”,沒有矛盾就不可能有發展。生命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酸甜苦辣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關鍵是看人以什麼樣的姿態對待它。有的人經常感嘆:“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是為了什麼”。人,只要積極地重新審視生命,投入自己的激情,就會發現生命的魅力所在。無論處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我們若能面帶微笑坦然對待,就會發現生活的真諦。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警惕學生的消極、懈怠心理。

  第三,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涉及內容很廣泛,遠非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和個人、社會與健康教育等幾門課程所能涵蓋。因此,中小學除了要設定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還應將生命教育滲透於學校的整體課程之中,特別是在科學***涉及生活和死亡問題***、地理***環境問題***、歷史***發展與忍耐***、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相關知識。通過這種隱性生命教育課堂教學來向學生間接傳授生命教育思想。

  第四,開設生命教育實踐活動。中小學應在課外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為學生提供進行創造性實踐活動的機會和場所,組織他們積極地參加這種課外實踐,以增強其生命體驗,引導他們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如走進大自然,到野外去活動。課外活動不僅是一種觀察自然、瞭解社會的文化活動課,更是培養個體能力、完善個體生命的重要工具。

  第五,社會對實施生命教育的協助。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實施除了依靠學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來自家庭、社群、媒體、民間組織和政府等的協助,它們是生命教育順利實施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要防止青少年自殺不應僅寄希望於發現孩子自殺前的異常反應而需要長期關注孩子,幫助孩子做心靈亞健康預防。給予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發育、建設以足夠的重視和幫助,當青少年需要心理疏導和精神慰藉的時候,整個社會能夠提供相應的服務和支援,自殺才會逐漸減少。其一,要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社會對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關注;其二,要完善自殺危機干預舉措,加強社會風險防範;其三,要做好自殺事件後補救性心理危機的後干預,減少負面影響。青少年自殺的預防防護之路必將是艱難和漫長的。我們唯一所能企求的是,生命只有一次,請青少年們珍重再珍重!

  參考文獻:

  [1]程紅豔.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8***.

  [2]蘭小云.生命教育:從青少年自殺現象談起[J].江西教育科研,2003***8***.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