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術論文

  護理學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護理專業地位與服務品質。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篇一

  臨床輸血護理

  摘要:臨床輸血護理,。

  關鍵詞:臨床輸血護理

  輸血治療是多部門和成員共同完成的一項治療任務,輸血護理工作的嚴密,操作的規範,護理人員掌握有關輸血知識及副作用、併發症、做好輸血前、中、後的觀察及護理,不僅有助於順利完成輸血治療,而且可以起到為患者安全輸血最後把關作用,所以輸血護理對於預防和消除不良反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輸血前的護理

  輸血前護士應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如疾病的診斷、輸血史、過敏史、妊娠史、傳染病史、有無休克和肝腎衰竭等***,輸血的目的、輸注的血液型別、劑量等資料,有助於護士在輸血前合理安排輸注的順序、速度和時間,預計輸血中可能發生的潛在危險。護士應當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針對患者及其家屬有關輸血的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需求,進行必要的輸血前心理護理,特別是要說明輸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患者對輸血的恐懼心理,增強對輸血治療的信心;也需說明輸血可能發生的輸血不良反應及併發症,讓患者及其家屬有一定的思想準備。

  2.採集患者血標本

  據文獻報道輸血失誤10%在於護士取樣,51%在於樣管的收集和管理[1]。因此,採血護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標本前,必須事先將試管貼上條型碼或交叉配血通知單上的聯號***必須完整、規範填寫患者的住院號、病床號、姓名***;檢查患者在輸血前,是否已檢測輸血前五項,醫生是否已履行告之義務,並按要求籤定《輸血治療同意書》。準確、無誤的採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標本***如患者在輸液時必須應選另外部位,以保證交叉配血標本質量***。如果同時為2名以上的患者採集交叉配血標本,應加強核對,避免混淆,按一人一次一管的順序逐個完成。抽血完畢,應及時記錄採血時間,並將標本儘快送至輸血科或血庫。

  3.取血

  護士接到取血通知後,及時、準確記錄通知時間和通知者姓名,並儘快到輸血科或血庫取血,與輸血科或血庫工作人員共同核對血液的登記、交叉配血單、血袋標籤等內容,並仔細檢查血袋有無破損滲漏、血液顏色是否正常。確認無誤後應簽名並登記取血時間***準確到分***,以備查驗。

  4.輸血及輸血過程中的護理

  有文獻報道床邊核對環節失敗佔所有輸血操作程式錯誤的25%[2]。因此,護士在取回血液後應儘快輸注,不得自行儲血,護士在患者床前應嚴格、認真履行“三查八對”程式,即檢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質量和輸血裝置是否完好;對姓名、床號、住院號、血袋號、血型、交叉配血實驗結果、血液種類和劑量[3]。所以輸血前必須由2名醫護人員進一步仔細核對有關資訊,特別是對患者的資訊一定要認真核實***如果患者處於昏迷、意識障礙,必須反覆核對***,確認與配血單報告相符,並再次核對無誤後方可用符合標準的輸血器進行輸血,並記錄核對和輸血護士的姓名及輸注時間。在輸血過程中必須經常詢問患者有無異常感覺,可以消除患者對輸血的恐懼和顧慮,輸血過程中應先慢後快,再根據病情和年齡調整輸注速度,並嚴密觀察受血者有無輸血反應,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

  5.輸血後的護理

  輸血完畢將輸血記錄單貼在病歷中,將血袋送回輸血科或血庫至少儲存一天,對有輸血反應的應逐項填寫不良反應回報單,並返還輸血科***血庫***儲存。輸血後護士對患者進行特殊的關心和詢問,有助於及時發現因輸血引起的異常情況,也有益於患者提高對輸血的正確認識,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6.輸血不良反應和併發症的護理

  發熱反應、過敏反應、溶血反應、細菌汙染性輸血反應是常見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熱、寒戰、頭痛、腰背痛、進針部位疼痛、氣促、面板瘙癢、呼吸困難等是常見的症狀。輸血時應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徵及一般情況,儘可能做到早發現、早處理,若發現患者有上述症狀,應立即報告,暫停輸血,保持靜脈通路,做好搶救前準備;儘快報告輸血科或血庫,查明輸血反應的原因。

  參考文獻

  [1]魏小斌,《輸血人為誤差和輸血安全》。中國輸血雜誌,2005,18***3***:251-253

  [2]李麗英,李琦。《在輸血方面醫務人員的誤差與輸血安全》。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誌,2006,1***3***:244-245。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範》,衛醫發[2000]148號,2000-10-01。

  篇二

  中醫護理在分診中的應用

  中醫護理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護理程式為框架,運用整體觀念,對疾病進行辨證施護,並運用傳統護理技術與方法,對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顧和服務,保護人類健康的一門應用學科[1]。在生活起居、情志、飲食、以及衛生保健、預防等方面有著豐富的內容和寶貴的經驗。中醫護理具有以下優勢。

  1 優勢

  1.1 理論優勢

  中醫護理主張從人的聖體、心理、精神以及社會等各方面調理患者,現代醫學發展到上世紀末才把生物醫學模式轉成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強調“整體護理”的理念,到今天才知道以“人”為中心。中醫護理切合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等方面的需要,因此獲得了人們的喜愛。在人類最求返璞歸真、盡享天年的今天,中醫護理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1.2 方法優勢

  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有八法:汗、吐、下、溫、清、消、補,這八法針對病因、症狀和發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療的方向。傳統醫學的醫護不分家,即“三分醫,七分護”,相對西醫護理來說,中醫更注重服藥時間、飲食等方面的配合。在非藥物治療方法方面,針刺、艾灸、推拿、火罐、熱敷、薰洗、挑割、藥枕、面浴、足浴、日光浴、溫泉浴等,均屬於中醫護理方法。這些技術操作具有器具簡單,操作方便,適應範圍廣,見效快、費用低廉、無毒副作用的特點,深受群眾歡迎。

  1.3 應用優勢

  通俗易懂、簡便易行、參與性強,易於推廣。中醫護理的方便性、實用性是其他現代護理無法比擬的,因此也就擁有更廣大的用武之處。按摩、氣功、藥浴等方法很容易掌握和運用;中醫“四氣五味”理論對飲食分類,指導患者飲食調養,亦很容易被理解和運用。中醫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一些西醫不能有效控制的疾病,運用中醫就會起到很好的療效。

  2

  2.1 獨特的診療技術

  望、聞、問、切是中醫採集病史,收集疾病資料,作出診斷,實施治療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我們對患者病情作全面瞭解,準確反映病情,正確地預檢分診

  2.1.1 望 觀察患者的神、色、形、態、頭、五官、面板, 如有甲亢體徵患者分診到內分泌科。

  2.1.2 聞 根據聽患者說話聲音的高低,呼吸聲以及咳嗽、嘔吐、呃逆聲音的變化,來判斷病位的深淺、虛實、寒熱等,以採取適宜的護理方法,做好相應的用藥指導,解除患者的痛苦。 如聲音嘶啞者分診到耳鼻喉科。

  2.1.3 問 通過詢問患者及家屬,瞭解患者的一般情況,生活、飲食習慣、家族史和既往史。根據這些資料, 及時準確地進行分診, 不能主觀導問或暗示患者, 以免分診不準。例如頭痛為例, 頭痛僅是一科症狀, 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因此, 在詢問病史時,要了解發生頭痛原因, 性質和規律。若系持續性頭痛並伴有進行性加重, 應考慮安排到神經內科就醫。如為外傷後引起的頭痛, 就有可能是腦外傷後遺症, 由神經外科檢查比較合適。如高熱, 頭痛, 耳內有膿性分泌物, 考慮是中耳炎引起的, 應分診到耳鼻喉科就醫。

  2.1.4 切 門診患者述說有心悸, 心累時, 我們應脈診, 瞭解是否是急症。

  3 飲食護理?

  中醫飲食保養:是指通過飲食的方法來治療與調護和預防疾病,包括藥膳、藥酒、藥茶、藥粥、藥飲等.食療既有利於疾病的治療與調護、病後的調理,又有利於兒童的生長髮育、婦女的養顏美容。中老年人的延年益壽抗衰老[2]。如當歸羊肉生薑湯中羊肉得姜配合加強溫補之功,起協同作用,可治療虛寒性腹痛。如有些高血壓、高血脂的患者喜好大魚大肉,此時應耐心講解危害性,改變其飲食習慣,宜進清淡飲食。肥胖患者應予清淡、化痰食物:體瘦者多食滋陰生津、補血食物、老年人及久病者脾胃功能虛弱,宜予清淡有營養、易消化食物,孕婦和哺乳期宜食富於營養易消化的清淡飲食;兒童生長髮育時期,宜食谷肉果菜營養豐富的食物;哮喘患者和過敏體質者忌食魚、蝦等海腥及一些甘溫、香燥之品。

  4 基本護理操作應用?

  如可遵醫囑對風溼性關節炎、消化不良、痛經者予以溫灸理療:又如體質虛弱者可教患者經常按摩足三裡穴以起到保健作用;呃逆患者按壓合谷穴可止呃逆等。

  5 結語?

  培養分診護士的中醫護理素質,要求處處關心患者,一心撲在患者身上,一絲不苟對待分診工作,經常關心患者的病情,加強中醫理論學習,貫徹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辨證施護的中醫護理理念,才能使中西醫護理學理論知識互補,臨床並用,才能使患者受益。?

  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