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畢業論文

  中小學開展民族音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增進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促進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具有重要的價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簡論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

  摘 要:中小學開展民族音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增進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促進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在中小學中開展民族音樂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需要我們積極探索、用於創新。

  關鍵詞:民族音樂 中小學教育 文化傳承

  民族音樂生活、繁衍在中國大地上的各民族在悠久歷史文化傳統上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包括了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等形式。民族音樂大多產生於民間,與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主要表現形式,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在中小學中開展民族音樂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情趣,讓學生得到音樂的薰陶,培養藝術審美情趣,同時也可以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

  一、民族音樂的教育價值

  對於人文社會科學而言,音樂不僅僅是由節奏、調性、旋律、音色的組合運用,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大多與特定的生態環境、歷史記憶、宗教情感、文化傳統相關聯,它融合在某一民族集團的社會生活之中,其中蘊含著一個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某一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文化形式都可能通過音樂得以表現出來。

  從民族音樂起源來看,其最初的形式就是人類勞動生活的再現,是從勞動中產生的。在勞動中,人們通過音樂旋律交流情感、傳遞資訊,或者通過音樂節奏統一和協調行動。如雲南省石屏縣花腰彝的海菜腔,就是在異龍湖上捕魚的漁民創造的一種音樂形式,由於湖上風急浪高,相距較遠的漁船要互相交流,就得讓聲音儘量高亢,聲調儘量綿長,於是就形成了海菜腔高亢遼遠的音域特徵,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調式。同時,海菜腔還要發揮傳遞資訊的作用,於是漁民們就把這些資訊或者情感編成特定形式的詞句,形成了一種即興創作的特點,使海菜腔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再如川江上的船工號子,就是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川江航道艱險,險灘密佈,礁石林立,水流湍急,號子頭根據江河的水勢水性不同,明灘暗礁對行船存在的危險性,根據搖櫓扳橈的勞動節奏,編創出一些不同節奏、不同音調、不同情緒的號子,在過灘、避礁時以雄壯、激烈的調子以統一步調、激發力量,在緊張勞動後則以悅耳抒情的調子調劑體力和精力、放鬆心情。而且,船工號子的唱詞十分豐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產、歷史、人文景觀為題進行編創,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又如廣泛流行於我國青海、甘肅、寧夏、新疆等西部省區的“花兒”,當地漢、回、藏、東鄉、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眾,無論在田間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趕車,只要有閒暇時間,都要唱上幾句悠揚的“花兒”。每年春季,甘肅、青海等地都會舉辦大型的花兒會,農牧民們身著節日盛裝,扶老攜幼,浪山趕會,蔚然成風。可見,源於生產勞動的民族音樂,其中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歷史變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知識,對於學生了解中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民族音樂在節奏、旋律、調性等方面所具有的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對於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也具有較高的價值。

  對於民族音樂的理解,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音樂本身,同時還要透過不同的民族音樂形式,瞭解其背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傳統,使音樂教學與綜合素質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民族音樂的現代教育價值。

  二、民族音樂與學校教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同時一個多民族團結的國家,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多姿多彩,民族音樂有著豐富的內容和珍貴的藝術價值,這是任何國家的音樂所不能相比和替代的。春秋時期的孔子即十分重視音樂教育對人的塑造,“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秦伯》***他認為詩、禮、樂是培養完美人格的關鍵所在,更把音樂看成是人的思想全面形成的最後一個重要環節。孔子非常明白禮樂的政治作用,強調從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民族音樂在其中無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然而,當前西方音樂、流行音樂等逐漸成為音樂文化的主流,民族音樂在社會音樂文化、音樂教育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甚至日漸衰退,這種現象對於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傳播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出現了新的發展。雖然僅有短短的30年,整個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教育工作重新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教育思想空前活躍,出現了研究新情況、新問題的活躍氣氛。《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六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七五”計劃報告重新明確了美育在教育方針中的地位,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把“美育”和“德育、智育、體育”一起寫進了教育方針。這種局面為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音樂教育出現了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繁榮景象。主要表現為學校音樂教育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被寫進了國家的政策和法規,國家對於學校音樂教育的管理體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學校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不斷向前推進,師資水平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得益彰,學校音樂教育得到了社會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視。

  《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在音樂教學中,應創設多種情景,提供各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在民族音樂教育中也應如此。課堂上應有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聽、唱、奏、演的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外在的愉悅表現,而且有內在的成功體驗。讓學生與民族音樂多次面對面地接觸,品嚐民族音樂的“原汁原味”,使民族音樂中蘊涵的倫理道德、人間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嚴等感染學生,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例如,在講授《說唱臉譜》時,可以讓學生演唱、演奏《說唱臉譜》,欣賞江蘇、河北、東北、廣東的不同地區的京劇風格;又如雲南石屏花腰彝的民間藝人在村中的小學裡開設的民間藝術課程,在音樂課上教唱海菜腔,在體育課上傳授煙盒舞,對於那些有藝術特長的學生,還特別教授他們學習四弦、月琴等;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早在1984年,貴州省榕江縣文化館侗族音樂家普虹先生就與東民小學領導商量,在學校進行了民族音樂引入課堂的實驗,之後民族音樂引入課堂的實驗在東民小學取得初步成功,從而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民族音樂進入課堂的實驗由東民小學逐步擴大到其他學校。東民小學在縣文化館的幫助下,於1985年l1月組建金蟬侗族少兒藝術團,金蟬侗族少兒藝術團以演唱侗族少兒歌曲為己任,成為侗族大歌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並在多次國內、國際比賽和表演中獲得好的名次,成為弘揚侗族音樂文化的一面旗幟。

  三、民族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毋庸諱言,在當前的中小學教育中,民族音樂的教學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沒有真正有效地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引起我們的思考。

  首先,應強調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為民族音樂教育的開展打下基礎。在應試教育趨向的影響下,在中小學的課程結構中,語、數、外無疑是教學的重點內容,而音、體、美通常被置於無足輕重的地位,這與國家和社會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相背離。當然這種現象是與總體教育理念相聯絡在一起,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但是仍需我們做出努力,在教學實踐中更多地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合理引導學生的興趣發展。

  其次,注重培養師資力量和教材編撰,為民族音樂的開展創造條件。在中小學中,真正具有民族音樂教學能力的教師相對匱乏,很多音樂老師對民族音樂也並沒有太多的瞭解和研究,對於如何開展民族音樂教學也沒有較好的辦法。因此,可由教育主管部門組織部分中小學音樂老師到音樂院校進修相關知識。同時,可組織有能力、有條件的老師編撰適合中小學教學的民族音樂教材,並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四、結語

  民族教育學者認為,傳統文化傳承的希望在青少年,陣地在中小學課堂,在中小學中開展民族音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傳授民族音樂知識,培養民族音樂的傳承人,同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發展健全的人格。此外,民族音樂教育還可以增進學生對我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雖然在中小學中開展民族音樂教學還面臨各種難題,但只要我們直面難題、積極探索,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朱凌飛:《儀式・娛樂・展演――對民族民間藝術舞臺化展顏的人類學研究》,《思想戰線》2009年第1期。

  [2]歐小琪:《民族音樂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重要性》,《民族音樂》2011年第5期。

  [3]吳斌、尹愛青、徐沛然、常慧:《發展中的中國大陸學校音樂教育***1980-2010***》,2010年世界音樂教育圓桌會議主題演講。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