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前教育的畢業論文

  學前教育與兒童發展學前階段是兒童神經系統迅速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教育對兒童發展起著重大的決定性作用,也是其發展智力,潛力的必要條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學前教育中音樂課程的必要性》

  摘要:音樂課程是學前教育必須開設的一門課,它對於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本文從音樂教育的具體內容入手,探討音樂課程在學前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學前教育;幼兒;音樂課程

  作者簡介:王四川***1978-***,男,四川平昌人,廣安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音樂教育。

  引言

  音樂被稱為情感藝術,它能通過有組織的聲音來表達人們的思想和情感,生動形象的反映社會的現實生活。學前期是幼兒身體和心理繼續發展的階段,是人生髮展的重要階段。而在學前教育中開設音樂課程,不僅能夠奠定良好的藝術文化修養基礎,對於幼兒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1.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的內容特別的廣泛,但是對於學前期的兒童來說,內容就比較的有限,具體從以下三方面分類

  1.1以鋼琴為主的器樂教育

  樂器課程可以分為樂曲彈奏和歌曲伴奏兩大內容涉及的範圍比較廣,包括理論知識的學習、樂器作品的欣賞以及幼兒的打擊樂器等等。但是由於幼兒無法理解和運用專業性太強的理論知識,這一部分可以省略,重點放在彈奏和欣賞中。鋼琴在幼兒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學習過程是動作技能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是智慧技能的形成過程。

  1.2舞蹈類的教育

  舞蹈類課程的設定意在培養幼兒的手腳協調能力的發展以及左右腦的發展。主要可以分為基訓、民間舞和幼兒舞蹈三方面。它包括創編、組織、指導幼兒開展舞蹈活動等要素。舞蹈類教育的教學目標是注重幼兒創造力的培養,從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動作肢體發展特點出發。結合典型性舞蹈素材,對不同音樂情緒、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體能情況進行分析、引導,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地開發和提升幼兒的舞蹈能力,真正實現從“技能開發”到“智力開發”的轉換。[1]

  1.3聲樂方面的教育

  聲樂方面的教育要體現幼兒的需求,幼兒需要的是教師親切地演唱,將聲樂課整合起來,減少技術類的要求,增加幼兒的演唱和兒童歌唱發聲的方法和合作的基本訓練。目前,學前教育中聲樂教育比較的實用,而且比較的廣泛。但是,傳統的聲樂教育已經不適合當代的學前教育,這需要重新考慮學前期的聲樂教育。

  2.音樂教育對於幼兒發展的作用

  陳鶴琴先生很早就發現音樂教育、音樂活動對兒童的重要性,他說:音樂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本能,音樂在兒童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欣賞能力和音樂技能。引導兒童在藝術的環境中,有興趣地與環境發生互動,充分激發其主動性、積極性,才能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兒童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體驗和表現能力。是的,每個孩子都熱愛音樂,我們應注重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讓孩子每天都接觸音樂、聽音樂,生活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中,那麼每個孩子的音樂潛能都能得到驚人地發揮。[2]

  2.1音樂教育能夠從小培養幼兒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幼兒對音樂有了興趣,學起來就積極主動,情緒愉快,在活動中才富有想象力、有主動性、創造性,達到愉悅幼兒的身心,發展幼兒智力的效果。達爾文也曾經說過“就我記得,在學校期間的性格來說,其中對我後來發生影響的,就是我有強烈而多樣的興趣,沉溺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深入瞭解任何複雜的問題和事物。”只要培養了幼兒的興趣,任何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幼教可以通過音樂環境的營造,幼兒音樂活動的參與。使幼兒在生活,學遊戲,勞動等活動中都有音樂伴隨,美化了幼兒的心靈,陶冶了他們的情操。長期的音樂薰陶,不僅可以培養幼兒對音樂興趣愛好,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還有利於培養他們活潑,開朗的性格,促進身心和諧地發展。

  2.2音樂教育使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音樂教育對幼兒全身心地發展起著不可取代的積極作用,在音樂活動中,可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積極思維能力、生活的好習慣,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優美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興奮的感覺,帶給幼兒活潑開心的氛圍。當幼兒聽到節奏感極強的音樂後,會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起來,高興得不得了,促進了血液的流動迴圈。照此,長期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音樂遊戲、歌表演、歌曲、舞蹈、音樂體操等***,幼兒手腳的協調性會得到很大地發展,更促進了大腦的發育,保證了幼兒的健康成長。音樂包含了豐富的知識和廣闊和事物,從多方面讓幼兒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各種知識,鍛鍊了聽覺能力,還培養了幼兒教育創造性思維能力。音樂活動中音的長短、快慢、高低、強弱等使幼兒的聽覺、辨別能力和動作協調性得到很好的訓練。讓幼兒在感受音樂形象的同時,認識了生活,認識了自然,產生了想象和聯想,學習體驗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與自己的情感產生共鳴,並在有意無意中使幼兒受到了情感教育,陶冶了幼兒的情操,培養了幼兒多方面的優良品質。

  2.3音樂教育能夠促使幼兒審美觀和情感的發展

  音樂能使人產生美感,受到美的教育,也同時也是愛的教育。因而使人感到生活的樂趣,更加熱愛生活。幼兒越是有機會接觸各種音樂作品,參加各種活動,和諧、明快、動聽的旋律越能直接進人幼兒的心扉,使他們產生某種音樂形象,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使他們的情感逐步變得豐富起來。[3]音樂藝術的娛樂性是吸引幼兒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重要特點之一,利用音樂的娛樂性特點引導幼兒在“玩”中學,在“樂”中學,在“樂”中學,把音樂教育寓於愉快的音樂感受和音樂表現之中,引導幼兒在愉快活潑的富有藝術特點的教育活動中受教育,可以促進幼兒性格活潑開朗,身心健康,而在德、智、體、美等各方面同時受到教育。同時,音樂可以使幼兒獲得情感的平衡,消除內心的緊張。聽音樂和歌唱可以使幼兒鎮靜,也可以使他們振奮,通過表現不同情緒的音樂,幼兒的情感世界會變得更加豐富和深刻。幼兒注意力持續的長度和年齡的發展直接相關,但音樂教育中的對材料恰當的選擇能直接激發幼兒的興趣和發展他們的注意力。

  結論

  音樂教育是在幼兒愉快的音樂活動中進行的,它的教育影響往往不像語言說教表述得那麼直截了當,而是像春雨一樣點點滴滴滲透到兒童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起著薰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幼兒音樂教育作用於幼兒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比說教要更有說服力,比說教要更深刻、更持久。音樂是一門藝術,有它特殊的藝術表現手段,是構成人類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重視素質教育的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意識到藝術教育對開發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發孩子的自信、鍛鍊孩子的意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徐文娟:淺談學前教育音樂課程的設定[M],科技教育,2009***21***

  [2]高萬青:音樂教育在幼兒發展中的作用,教育革新,2005***05***

  [3]宋薇:淺談幼兒教育的音樂教育,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06***

  篇二

  《淺談學前教育》

  摘要:科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的基本構架,在6歲就基本完成,所以學前教育尤為重要,開發幼兒智力,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幼兒認識事物能力還有幼兒的自制能力,意志能力,身心健康等等。常言道:“三歲定終身”,在幼兒時期是施以教育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早期教育決定幼兒的未來,所以,學前教育對兒童發展起著重大的決定性作用。

  關鍵詞:教育;學前教育;幼兒教育

  何謂學前教育?學前教育就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為開發學前兒童的智力,使他們更加聰明,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

  一、學前教育的意義

  學前教育與兒童發展學前階段是兒童神經系統迅速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教育對兒童發展起著重大的決定性作用,也是其發展智力,潛力的必要條件。學前教育是對學前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實施適應兒童發展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可有效地促進兒童發展,促成學前教育與兒童發展的協調與聯結,形成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互動關係。幼兒如果能在學前教育中得到很好的發展,那也就為他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學前教育與兒童發展是一個複雜,動態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過程。我認為學前教育在兒童發展過程中起誘導作用,是兒童發展的必要條件,對兒童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二、學前教育的目的

  學前教育的目的是讓孩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學習對和錯,形成初步的判斷對與錯的能力:對外部世界和對所處環境進行初步認知和探索***學習探索,試驗和觀察***:學會簡單與社會交往***學習聆聽,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緒,讓他們經常進行正面的情緒體驗***建立自信,學習與同伴和家人溝通***:獲得健康的體魄***通過活動鍛鍊身體***。

  三、學前教育的任務

  根據統一的教育目的,結合學前兒童身心發展水平而提出的具體目標和要求,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具體內容如下:1.讓兒童獨立地、主動地成長;2.發展自我控制,自我訓練及自我指導的能力,而不是隻受成人的控制;3.學習從自我中心的情感,到能夠給予、分享及接納情感,在新的環境中感到安全和被撫愛;4.學習與別人交往的技能,並獲得快樂的、積極的體驗;5.使男女兒童同等地發展個性與才能;6.初步認識自己的身體、能注意到健康、衛生和營養;7.發展與練習大肌肉動作與小肌肉動作;8.初步認識及支配周圍環境,鼓勵兒童的好奇心,思考和推理能力的發展,鼓勵兒童積累和和運用知識;9.發展語言,學習新的詞彙,並理解別人的語言;10.發展對周圍環境的積極情感,發展積極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

  四、學前教育的原則

  1.從胎教開始適應各年齡發展和個體發展的教育;2.促進學前兒童體、智、德、美的良好發展與個性的健康發展;3.成人對學前兒童的照管與教育相結合;4.以興趣誘發,在遊戲中成長;5.創設適宜的環境,發揮其教育的功能。

  五、學前教育的教育方式

  ***一***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我國思想家陶行知曾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

  ***二***多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是必要的

  鄉村都市有土、洋之分,雖然都是在同一片天空底下,然而無論景觀、房舍、建築,都有差別。久居都市的孩子,每天所風的無非是幾幢大的房屋、川流不息的車輛,想要玩玩“官兵捉強盜”的遊戲,恐怕都找不到足夠的空間,父母應多帶孩子們到鄉村、田園玩玩。若做不到,則家中若有院子或空間,可放些砂石、野草,雖無大自然之寶,但也聊勝於無,依然可以讓孩子玩得不亦樂乎。不要怕孩子弄髒衣服、身體,弄髒了還可以洗,最重要的,從中玩出野性,常能影響未來的雄心壯志及達觀進取的精神,這些不是一些斯斯文文的積木可以培養出來的。

  ***三***多給予孩子鼓勵

  對孩子的評價要以肯定性評價為主。一個良好的自我係統的形成,有賴於主我與客我的積極互動。幼兒很希望從教師、父母、同伴那裡得到自我認識。孩子還是特別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並從中獲得關於自己的印象,如果他面對老師的漠視,他還敢向老師表現自己嗎?我們知道,幼兒如果得到肯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就會利於幼兒積極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從而形成自信、自尊的人格特徵,反之就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

  ***四***讓幼兒體驗合作的樂趣

  幼兒對遊戲很感興趣,因此,引導幼兒在遊戲中體會合作的益處,促進幼兒積極與他人合作,逐漸具有合作的意識。如遊戲“照鏡子”一課,兩人為一組,其中一個幼兒拿鏡子,一個幼兒對著鏡子往額頭貼紅點,看哪一組貼得又好又快。遊戲結束後,教師可引導幼兒進行反思,讓他們想一想自己是怎麼做的、應該怎樣改進等。在這裡,教師應注重讓幼兒用自己的眼光看問題,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彼此爭論,達到互教互學、共同提高的目的。如一個幼兒對同伴說:“你鏡子拿得太高,我總照不上。”同伴說:“你貼得太慢,下次我來貼好嗎?”這個幼兒馬上高興地說:“我知道怎麼拿鏡子。”幼兒在相互交流互相關心的過程中,逐漸有了合作的意識,建立了相互信賴的關係。

  總之,學前教育不單單是照本宣科的進行文化課本傳授,更重要的是實踐能力和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希望家長及幼師們能緊抓孩子的黃金時期,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適應社會的能力,讓幼兒身心都得到全面的發展。讓孩子的無限潛能通過學前教育激發出來,為今後的成才之路坐下良好的鋪墊。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EB/OL].

  [2]孫碧華.資訊科技對幼兒園禮儀課程的影響[J].1***4***:39-42.

  [3]中國資訊科技教育,2010***22***:106-107.

  [4]張伯邑.數字空間為學前教育提供了新平臺[J].學前教育研究,2003***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