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道德教育論文範文

  中學生的教育關係著國家的振興與發展,而中學生的道德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社會變遷的時代大背景之下,社會價值觀日趨多元,中學生的道德社會化也受到影響。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中學生德育教育》

  【摘要】當前,中學德育工作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遠遠低於文化科目,明顯德育教育處於被忽視狀態。然而從當今中學生身上反映出的諸如早戀、冷漠、自私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上看,中學生德育教育亟待加強。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現狀;教育措施

  ***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國”。他說:“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德治,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依靠道德的力量來治理我們的國家,法治與德治之所以相輔相成是因為二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法律是主要的治理手段,但不是萬能的;道德的涵蓋面、輻射面以及它在社會生活中對人的言行舉止的自律作用,無疑要比法律大得多。道德是照亮人全面發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是賦予人健康成長的一種重要力量,沒有高尚的道德,就沒有高尚的人。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應抓好中學生的德育教育。

  目前,在校的中學生基本都是90後。他們生活和成長的的時代與以前大不相同。改革開發後的經濟轉軌以及市場經濟中出現的一些不同價值觀等,都會對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和道德觀念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這對我們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從總體情況看,目前中學生道德狀況的主流是進步的,是上進的,是愛國的,能夠做到講文明,講道德,是一個良好的群體。但由於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現代中學生在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1.中學生特徵現狀分析

  剛剛步入青春期的中學生身心發展正在從幼稚向成熟蛻變,隨著網路媒體飛速發展,新知識、新事物接受渠道多元化變化,當前中學生已不再是一味聽從教師、家長、大人的教育和指導狀態,從一些現象分析呈現以下的特徵。

  1.1以早戀為代表性的青春期叛逆。中學生剛剛接觸社會,接觸相對獨立生活,尚未有自我規劃、控制的能力,在咋脫父母管制的情況下,面對異性交往問題,是既追求嚮往又要固守本分,在這種兩難抉擇中稍有不慎就形成早戀。目前早戀問題已是影響學生學業的一大障礙,據觀察外向、虛榮、文采型的學生,以及學習成績差、缺少家庭溫暖和身邊環境不好的學生容易早戀。

  1.2中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不明確。主要體現為自尊心強、報復心理強,不聽話、倔強,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模糊而又只以為是。中學生年齡階段是人生中對周圍世界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變的開端,這個年齡階段學生會有忽然之間成熟了許多的感受,從此對人生觀雖然有新的定義但又不太明朗,懵懂之間還是說不太清楚;能夠利用自己的知識去嘗試理解周圍的世界和事物,但往往還只是停留在表面現象,沒有能力深入理解;當然對價值觀的理解大多數也是從課本課堂上學習的,正真自我的深刻解析和定義還是模糊地。

  1.3道德、紀律觀念不強。主要表現為自我意識強、自私冷漠、麻木等。從對人類自我約束的範疇上講,有兩條是必須得一是紀律,二是道德。紀律規範了人得行為準則和要求,紀律依規定以外的範圍自然要依靠道德約束了,就拿公交車上讓座來說,沒有一條紀律要求必須讓座,這就要靠自覺,利用道德去約束了,其實現實中公交車上遇到該然讓座的時候很少有人讓座,這就體現出一種就自私冷漠和麻木以致道德缺失。對於紀律規定,更是不以為然,比如遲到缺課等現象屢禁不止,更有些學生以違規多少次為榮。

  1.4消費觀不合理。主要表現為盲目攀比不懂節約。由於我國國情決定現在的中學生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因此不管家庭條件如何,都對孩子全力付出,致使他們形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之外,還形成了互相攀比的心裡,從而一定量的零花錢,和各式各樣的玩具等學習之外的東西成為同學之間炫耀的資本。這種局面的結果除了養成了他們大手大腳花銷外,還有就是根本不理解大人工作養家的辛苦,更不用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道理。

  2.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措施

  2.1國家應建立完整的道德教育網路:***1***國家建立準確的道德教育理念,即政府明確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什麼、怎麼進行等。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國家加大投資,建設了許多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的基地。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基地”、開辦“青少年電視臺”等。***3***國家應通過各種手段,把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理念滲透到學校、家庭、社會等各個方面,做到政府牽頭,齊抓共管,形成合力來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

  2.2重視入學教育。對於新人學的學生來說。因為學校環境、教師、同學、課程以及管理方式的變化,會有一個適應過程,抓住這個適應過程搞好學生的入學教育,就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明確學校的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完成角色的轉換。同時,教師要利用這種角色轉換,施以合理的引導,幫助學生完成角色定位。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和人生目標。

  2.3緊抓心理健康。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廢。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往往情緒不穩.意志薄弱。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關鍵要做到:增強學生的交往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使其有較強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養,不僅僅是紙上談兵,重要的是結合社會實踐,聯絡中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挖掘和提煉,正反兩方面施加影響,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覺調節情緒、培養堅強意志、鍛造良好性格等,培養健康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講究科學的育人方法,創造性地開展學校德育工作。

  2.4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搖籃,是最基礎的道德教育的發生地。個人無論從生理形成、心裡發展以及技能的學習和積累上,都要緊密的依靠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對青少年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關心孩子們的成長,培養他們優良的道德品質,促進他們道德素質的提高,這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2.5提倡個性發展。個性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對中學生主要是要進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審美情趣的培養,要藉助學生對真善美的真實體驗,靠自我的反省自責,形成正確的道德理念,進而轉化為道德行為。因此,個性發展教育的迫切任務之一就是要在尊重發展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培養健康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

  綜上所述,學校德育工作是一項艱鉅複雜而又具有永續性的工程,需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探討。我們德育工作者,要針對當前中學德育工作面臨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幫助學生樹立民族精神,淳化現代人格,提高學生的心靈素質,達到一種真善美統一和諧的人格境界。最終的目的是讓每一位中學生都能健康成長並最終成才。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