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閱讀在課外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

  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積極自覺地學習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全面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已毋須多言,但廣大教師主要精力集中於教材內課文的教學,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卻不容樂觀,隨意性大,對學生缺乏必要的指導與教學──或隨其喜好,自由泛讀;或置之不問,任其發展;或輕描淡寫,隔靴搔癢。久而久之,課外閱讀的量和質很難保證,學生的閱讀能力受到影響。專門進行課外閱讀指導的課在語文課程計劃中很少有課時落實,只能藉助平時的語文課內教學完成課外閱讀教學任務。課外能否在課內結合?一節課能否進行多篇文章的學習?

  當前,語文界提出“1+ x”群文閱讀教學有效地解決了課外閱讀難以落實的現狀。“1”即教材內一篇選文,“x”指與課文相關聯的一篇或一組課文。“1+x”群文閱讀就形成立足課內一篇帶動課外多篇的閱讀教學格局。這樣的閱讀教學需要教師精選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優化教學策略,真正發揮群文閱讀的最大功效。筆者以課內教學為標杆,通過精心選題,重組內容,建構議題等教學構思,促進。

  一、內外融通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選文精美,人文內涵豐富,大多選自名家名篇。課文的背後有著許許多多暗含的可學習因素,是作者的創作背景,是課文的選文出處,還是讀者的評價,都是我們課內閱讀教學所應涉及的方面。這樣,一方面能擴大學生的資訊量,另一方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1.連結資料。

  有些課文背景的連結是非常必要的,能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同時對文章的主旨和內涵把握更加清晰。《祖父的園子》講述了作者回憶童年跟隨祖父在園子裡“勞動”和玩耍的無拘無束的生活,表現了親近自然景物、親近小生命的幸福與快樂,寄託了對故鄉的懷念,對自由純真生活的嚮往。作者所傳遞的快樂和自由氣息非常強烈,正因為蕭紅坎坷的人生經歷悲慘命運促使她愈發眷戀故土,愈發眷戀和祖父在一起的日子。如果學生沒有提前瞭解她的經歷,就很難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的思想及情感。教師在課始可以從蕭紅和她的《呼蘭河傳》入手,介紹其短短一生的文學成就,介紹她的《呼蘭河傳》,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感受她的那份獨有的美好與念念不忘。如《再見了 親人》這樣的文章,時代背景離學生較遠,教師通過抗美援朝背景資料和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引入課文,既能鋪墊理解,又能渲染情感,課內外有機連線起來,相得益彰。

  2.引入關聯。

  所謂的關聯就是與課文有同根同脈之緣的文章,這些文章和課文出自同一作品,在寫法與情感傳遞上近似,讀後能發現課文的特質,提高閱讀的效率。《冬陽·童年·駱駝隊》出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文中關於看駱駝咀嚼的樣子,小英子可是看呆了,那時的她只有五歲,對什麼事都充滿好奇。教師可以適時引入《城南舊事》中回憶自己五歲時的另一段趣事:“一隻破藤箱子裡,養了最近買的幾隻剛孵出來的小油雞,那柔軟的小黃絨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兒蹲著玩弄箱裡的幾隻小油雞。看小雞啄米吃,總是吃,總是吃,怎麼不停啊!”教師在學生讀了這段話後,體會英子的好奇,從而引導理解:看到怪模怪樣的大傢伙,英子的好奇更不用說了。關聯的文章或片段在主旨和寫法上近似文章,對語言的積累和課文內涵的把握都起到積極作用。

  3.推薦讀物。

  課文只是個例子,由此及彼確實可以帶動整本書的閱讀。通過課內的閱讀興趣激發,引起閱讀期待,對推動整本書的閱讀起到關鍵作用。比如,在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時,一次次地提及《城南舊事》中的情節,就能激發學生去讀《城南舊事》;在教學《祖父的園子》後,推薦孩子閱讀《呼蘭河傳》,走進作者的精神家園……總之,許許多多的課文都有與之融通的課外讀物可以推薦,就需要教師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定期進行課外讀物的交流會。

  二、重組建構

  在群文閱讀中,由課內的“1”確定議題,衍生出一類群文,重組成同一議題的“1+x”模式。重組與建構時,教師所關注的點大致有以下四種:

  1.立足主題建構。

  教材大多以人文主題組合單元,一個單元往往選編四篇課文,到了中高段略讀課文佔據的篇幅越來越多,教材編寫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通過精讀同主題課文,遷移閱讀訓練,昇華主題。然而,通過一兩篇略讀課文完成這項任務就顯得淺嘗輒止。略讀課文的教學為我們提供同主題群文閱讀開啟一條通道,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圍繞童年主題編排,最後一篇是略讀課文《兒童詩兩首》,有位教師抓住主題進行一組兒童的拓展閱讀,引入《野菊花》《村小:生字歌》《我喜歡你狐狸》時,引導學生讀到了一個怎樣的童年。同時感受作家藉助細小的事物表達真實的童年,感受兒童語言通俗易懂,讀來趣味無窮的特點,最後鼓勵孩子自己創作兒童詩。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組課文以“父母之愛”為專題編排,略讀課文《學會看病》組合的群文是《剝豆》《孩子我為什麼打你》《拐彎處的回頭》,通過不同角度文字的閱讀引導學生思辨父母的愛。

  2.立足文體建構。

  語文字體性教學要重視文體意識,通過大量接觸同一文體的文字,讓學生感受文體特點,習得語言表達方法。學習單篇課文,文體特點不易被發現,然而放在一組文章中學習,就比較明晰,印象深刻。小學階段的童話、寓言、神話體裁的文章教材在各冊安排不均,為了凸顯這種文體的語言密碼,將同一體裁的文章組合學習,效果明顯。如《亡羊補牢》,教師用《拔苗助長》《南轅北轍》組合成群文,演說故事,歸納道理,使學生對於寓言故事借用小故事揭示道理的文體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讀寓言故事的興趣高,反覆演說中提高語文能力。再如《夸父追日》,教師用《女媧造人》《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組合成群文,感受神話故事的誇張寫法和表達美好願望。同一體裁的文章組合閱讀,我們也可以進行專題性學習,如“走進童話王國”“走進寓言世界”“走進神話王國”……

  3.立足作家建構。

  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中,我們能找到作家的表達特點、寫作風格、情感傾向的共同點。張祖慶老師在教學《金錢的魔力》中,將馬克·吐溫的其他作品《競選州長》《被偷的白象》進行組合閱讀,讀出馬克·吐溫寫作風格──“馬克·吐溫成了幽默家,是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著哀怨,含著諷刺,則是不甘於這樣的緣故了。***魯迅語***”教學《刷子李》時,筆者拓展閱讀馮驥才的《蘇七塊》《泥人張》《張大力》,通過多篇文章的閱讀,引導學生思考,文章哪些情節運用“一波三折”的寫法。作家所傳遞給我們的表達特點,是學生習作模仿的鮮明例子,學以致用是閱讀通向寫作的一條捷徑。

  4.立足題材建構。

  同一題材不同作家寫法風格迥異,體現了表達是個性化行為,提倡不拘一格,靈活多樣。如老舍先生寫的《北京的春節》,課後閱讀連結了梁實秋的《過年》與斯妤的《除夕》,將三篇同內容的文章在一起閱讀。老舍筆下的北京的春節是熱鬧喜慶的,而梁實秋覺得過年是那麼無趣,斯妤的除夕充滿了溫暖和眷戀。原來同樣的春節,不同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寫作就是這樣的。《難忘的一課》將鄭振鐸的《最後一課》和都德的《最後一課》組合閱讀,讀出中外不同作家同一題材同樣情感的流露。

  三、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是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方法,群文閱讀最能激發學生無意識地比較、發現一組文章的特點,把內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聯絡的文字加以對比,有分析地進行閱讀,就能找出文字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點。

  1.同文比。

  同一篇文章或編者修改過,或後人改寫過,在不同場合呈現了不同的版本。在教學《夸父追日》時,可以巧妙地將古文版的《夸父追日》匹配課文閱讀,引導學生髮現神話的神奇,課文的想象尤為明顯,讀起來生動有趣。通過句子的比較,學生髮現作家通過想象,加以誇張、比喻等修辭,增加動作表情描寫,使得故事情節更感人,夸父形象更高大。

  《竊讀記》原文近三千字,進入課文的選文只有八百多字,課文雖結構緊湊,中心突出,但是刪改幅度很大,難免有不當之處,對學生理解文字會有影響,通過課文與原文的比較閱讀就能獲得文字本身更多的祕妙。《巨人的花園》改編自王爾德的《自私的巨人》,學習課文時對比原文,引導學生髮現原文在情節設定和語言表達上自然而生動。這種比較式閱讀的目的在於開闊學生閱讀的視角,形成一種和原文對照讀書的習慣。

  2.異文比。

  不同的文章或因主題相同,或因結構相似,或因寫法相同,這是進行群文比較閱讀好素材,教師要立足整體,精心設計問題,對比閱讀出不同文章的共同點。如教學《白楊》一文時,可以組合《落花生》《桃花心木》一組課文進行對比閱讀,操作流程大致為:

  先閱讀《白楊》,感悟白楊樹的特點──研讀對話──體會爸爸的內心──懂得寫法***借物喻人***。再閱讀《落花生》,帶領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發現借物喻人的寫法,合作讀懂父親借花生教育子女做怎樣的人;最後閱讀《桃花心木》,自行理解種樹人語重心長話語的含義。

  在學習中,從扶著讀懂第一篇課文到合作讀懂第二篇,最後自主讀懂第三篇,幾篇課文的學習方法相同,學生不難發現這類課文的共同特點──借物喻人。而如何才能巧妙地借物喻人,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首先這“物”是不一般的物,要和人有著關聯的內涵,是能給人以啟示的物,能被人們賦予精神追求。

  這樣,在比較中閱讀,在閱讀中比較,一文牽動多文,相互加深理解,促進閱讀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