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師教案

  物理是八年級的新課程,想要學好物理,除了同學們的努力學習之外,還需要老師的合理完善的教案,老師教得好,學生的成績自然會提高。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篇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瞭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 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願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課——物理。

  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章首圖,然後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文。

  三、進行新課

  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 課本圖1實驗 [演示] 課本圖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 [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圖4 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 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 物理學的研究範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後的

  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祕。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 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 ***1***勤於觀察、勤於動手 [板書]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 ***3***聯絡實際,聯絡社會

  四、小結

  物理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於動手、勇於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佈置作業***略*** 六、 板書設計

  第一章 機械運動

  第一節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2.過程與方法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難點: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過程

  ***3*** 引入新課 複習:速度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要計算速度必須知道什麼量?怎樣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測出汽車的速度?

  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要測出相應的時間。 ***二***講授新課 1.時間的測量

  讓學生討論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學生說出多種方法和用具。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

  ①時間的單位:秒***s***、分***min***、時***h*** ②學生活動: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然後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2.長度的測量

  ①長度的單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進位制***

  ②測量長度的工具:直尺、捲尺***刻度尺***、螺旋測微器、遊標卡尺

  ③學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 ④學生討論並活動:如何較準確測出硬幣的直徑、一頁紙的厚度、細銅線的直徑? 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果=數字+單位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於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錯誤可以消除。 ***三***課堂小結

  懂得測量時間和長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佈置作業 完成相應的同步練習

  板書: 一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六、 長度的單位是:km→m→dm→cm→mm→μm

  →nm

  二、測量長度的工具:刻度尺、遊標卡尺、螺旋測微計。

  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要“認、選、放、看、讀、記”。

  三、時間的單位:時、分、秒

  四、測量時間的工具:停表,時鐘。 練習使用停表計時。 ***五***教學後記

  第二節 運動的描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什麼是機械運動以及在研究機械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物

  2.難點: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因為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物體運動情況是可以不同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閱讀課本序言,讓他們有個印象:運動同樣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學好運動的科學,能夠深入瞭解體育,還能深入瞭解自然。 ***二***講授新課 1.機械運動

  讓學生討論課本圖1.2-1所示的運動以及相類似的運動。讓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有關運動的現象。 針對學生的討論,提出如下問題:

  ***3*** 你從座位走到黑板前,這一過程中,你的什麼發生了變化?

  ②有一輛汽車停在路邊和在路上行使有什麼不同? ③說天上飛的飛機是運動的,你根據什麼? 引導學生從討論和回答中得出: ***3*** 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板書*** 提出問題:

  ***3*** 圖中的那些物體是否在做機械運動? ②我們周圍的樹木,房屋以及教室裡的桌椅是運動的嗎?

  討論得出:整個銀河系、喜馬拉雅山、獵豹都在做機械運動,而樹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它們也在做機械運動。可見,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2.參照物

  播放一部分選擇不同參照物所產生不同感覺的教學VCD。使學生回憶類似的場景,然後提問:“為什麼乘客會產生這樣的錯覺?”組織學生討論,初步明確乘客判斷運動和靜止所選的標準不同以後,會產生不同的判斷。

  學生活動:把課本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動課本使課本沿桌面運動。讓學生討論回答: ① 選取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② 選擇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桌是運動還是靜止? ③ 選擇尺子作標準,課桌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得出參照物的概念: 參照物: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一起描述圖1.2-4卡車的運動情況:選取地面做參照物,卡車是運動的;

  選取收割機做參照物,卡車是靜止的。從而得出: 在討論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要看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選擇的標準不同,它的運動情況就可能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描述圖1.2-5的各種情形物體的運動狀況。 ***三***課堂小結 1.什麼是機械運動?

  2.什麼是參照物?為什麼要選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四***作業與思考

  1.課本第22頁的“動手動腦學物理” 2.同步測試相應的練習。 板書:二 運動的描述 1.什麼是機械運動?

  2.什麼是參照物?為什麼要選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五***教學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