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醫飲食養生

  養生和飲食是分不開的,那麼飲食要如何養生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醫飲食養生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飲食養生原則

  1、定時定量:飲食不足,會導致營養不良;若飲食過飽,消化不良,會導致很多疾病的發生。所以每日有規律的進食,有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保證全身的營養供應。

  2、五味勿偏:五味適度,對人有利,因五味入內,各有所走。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飲食清淡,有利於腸胃的消化吸收。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易致食積,易生痰動火,易致很多疾病的發生。

  3、因人而異:人有男女老幼之別,生理特點各不相同,對飲食物的需求也不一樣。小兒應保證蛋白質的供給,並配合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老年人飲食宜溫熱熟軟,忌生冷黏硬,宜節制脂肪和糖類,注意多吃含纖維素的食物,以及乳製品和清淡的素食。

  4、因時制宜:中醫學認為,順應四時變化,進行適當調攝,可以有效地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春天食味宜鹹酸益甘,以養脾氣;夏天膳食以甘寒、清淡、少油為宜,切忌貪食生冷或不潔之物;秋天膳食調理,應護陰防燥,以滋陰潤肺為原則,宜吃柔潤食品,少食辛辣之物;冬天氣候寒冷,膳食應偏溫熱,以助陽防寒。

  中醫飲食養生方法

  營養均衡、謹和五味:

  人體新陳代謝必需的脂肪、蛋白質、糖、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富含於穀物類、豆類、蔬菜類、魚肉類、禽蛋類等各種食物之中。各類食品的營養成份各有側重,穀物類糖分多,魚肉類脂肪多,禽蛋類蛋白質多,蔬菜類維生素多,食物要多樣化,不能太挑剔,所以中醫提倡“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食養原則。人是雜食性動物,食物品種多樣,謹和五味,營養成份就均衡就全面。

  鹹淡適宜、中和五味:

  不偏不依謂之中和,古人所說的“五味中和”是指各種食品的酸、苦、甘、辛、鹹各種味道要濃淡適度,寧淡勿濃。《呂氏春秋。盡數》說“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則生害矣”。五味過濃要損傷機體,五味過淡以不能激發食慾,因而要五味適度,即吃的時候口中舒服,吃了以後心中舒服,排洩時腸中通暢。如果只圖吃的時候口中夠味,吃後引發心中難受,排洩困難,則對身體有害無益。《養生論》“滋味煎其臟腑,醴醪煮其胃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飢飽調勻、適量五味:

  《黃帝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暴飲暴食除損傷腸胃,增加消化器官的負擔而外,營養過剩也並非好事,從生理學觀點看,營養成分越多,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有毒的代謝產物就越多,代謝功能越旺盛,細胞的成熟和死亡也相應加快。有人曾用兩組小鼠做實驗,一組給予全量食物,由其任意攝取,另一組只給全量的80%。觀察結果,全量食物組的平均壽命為36個月,而食量80%的平均壽命為55個月。所以“節食可以長壽”的觀點是有科學依據的。

  定時進餐、適時五味:

  古代醫家告誡人們,“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太過”。《呂氏春秋。盡數》一文中也說“凡食之道,無飢無飽”,這和《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飲食有節”一樣包含了適時適量兩層含義。現代醫學已經證實,一些常見的胃腸疾病,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疾病的形成,在諸多病因中,飢飽不調,不能按時進食,是致病的首要原因。

  冷熱有度、溫和五味:

  《黃帝內經》說,飲食要“熱勿灼灼,寒勿滄滄。”意思是,熱食不能過於灼熱,過於灼熱的食物,易燙傷口腔、食道和胃腸黏膜。長期反覆的燙傷刺激,是導致口腔和食道消化道潰瘍、腫瘤的病因之一。吃涼食時不能過於寒冷,過於寒冷的食物,易損傷脾胃陽氣,現代醫學認為寒冷食物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使胃功能減弱,久而久之可導致食慾下降,消化不良。

  慢嚼細嚥、體念五味:

  飲食時集中思想,端正體態,《呂氏春秋。盡數》說“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將之以神氣,百節虞歡,鹹進受氣,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意思一是進食時體態要端正,二是要調和精神,有足夠的注意力,飲食在口中才能感到甘美,整個身體感到歡愉,飲食營養才能全部輸送到身體各部。現代醫學也認為慢嚼細嚥,可以使食物在口腔中初步消化,增進食慾,促進消化液的分泌,為進一步消化分解,打下良好基礎。

  產後便祕的飲食養生

  1.合理搭配

  產後失血較多、體力消耗較大及哺乳嬰兒,需要補充大量營養物質。產婦要合理飲食,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以高蛋白、高纖維素、易於消化的飲食為主,多食蔬菜及溫熱水果 ;宜食清淡易消化富營養的食物,注意纖維素的攝入,養成多飲水的習慣,其中蔬菜可提供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促進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維持酸鹼平衡,預防產後便祕。

  2.飲食有節

  產褥期產婦要保持充足的營養,但產婦產褥期間多大量進食肥甘之品,加之臥床休息、活動較少,脾胃易於損傷。因此,切不可一味進補,否則脾胃醞溼,還會引起肥胖。因此預防產後便祕要注意飲食有節制,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3.適當運動

  產後應適當運動, 促進胃腸活動, 教會產婦做腹式呼吸運動, 吸氣時鼓腹並放鬆肛門、會陰, 呼氣時收腹並縮緊肛門、會陰, 氣呼盡後略停, 再進行下次呼吸, 如此反覆 6 ~ 8 次, 從而調節腹壁肌、膈肌、腸壁肌、肛提肌等參與排便動作的肌群功能, 促進糞便排出的目的。

  4.良好排便習慣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定時大便, 早飯前後是排便的最佳時間, 因為它符合人體的生理規律。 不要因為怕傷口疼痛或其他原因人為控制排便, 違反人體生理規律。

  5.按摩與穴位刺激

  每天按摩腹部,由升結腸向橫結腸、降結腸至乙狀結腸做順時針環行按摩, 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作用。也可用食指按壓天樞穴***臍中旁開2寸***處 , 通過穴位刺激和增加腹壓, 促進排便。

  6.藥膳搭配

  對於產後便祕患者來講,使用食療藥膳,既可飽食、增加營養,又能治病,可謂一舉兩得。如奶蜜飲:黑芝麻研成碎糊,用牛奶和蜂蜜調勻*** ;柏子仁粥:柏子仁、粳米煮粥,粥熟後調入蜂蜜,治療產後血虛津虧之便祕,併兼治失眠多夢;五仁粥 :芝麻、松子仁、胡桃仁、桃仁、甜杏仁、粳米煮粥;紫蘇麻仁粥:紫蘇子、麻子仁、粳米煮粥,治療氣虛失運便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