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民族音樂欣賞論文

  音樂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音樂是在本民族文化架構基礎上根據本民族的審美標準創造出來的,受到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族音樂欣賞論文,供大家參考。

  民族音樂欣賞論文範文一:如何上好民族音樂欣賞課

  [摘要]上好民族音樂欣賞課,首先,要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擴充套件欣賞範圍,全面領略民族音樂魅力;最後,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欣賞水平,最終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關鍵詞]民族音樂 培養 興趣 擴充套件 提高

  民族音樂文化是初中音樂欣賞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必須把弘揚民族音樂文化這一課題融於自己教學實踐之中,努力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提高他們民族音樂的欣賞水平和鑑賞力,最終達到教學大綱中所要求的培養人的目標。

  一、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語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導語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也是一節民族音樂欣賞課成敗的關鍵。

  例如,我在教學生欣賞阿炳***華彥鈞***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一首家喻戶曉的不朽之作,半個世紀以來,不僅在國內樂壇上盛演不衰,而且成為展示在國際樂壇上的一朵瑰麗的中國民族音樂之花。它不僅成為著名二胡演奏家張韶、閔惠芳、王國潼、姜建華、泉昌耀、宋飛等的保留曲目,而且被定為全國二胡比賽的必奏曲目,還被改編為民樂合奏、絃樂四重奏、小提琴獨奏曲、統樂隊合奏曲、管統樂曲。

  許多外國交響樂團都競相演奏這部作品。國外有人主張採用《二泉映月》作為莎士比亞的悲劇音樂,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聽罷此曲感動得潸然淚下,認為《二泉映月》只應該跪著聽。這樣匯入新課,就為正式欣賞《二泉映月》渲染了濃烈的氣氛,塗沫了厚重的色彩,加之我對阿炳悲慘人生的介紹,更使學生感受到這部作品的份量與價值,從而以一種高山仰止的心態進入到藝術的情境中。

  再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為了激發學生對樂曲的興趣,誘發學習熱情,我著重從樂曲的來歷和聲譽兩方面設計導語,使學生覺得非常新鮮。《春江花月夜》這首樂曲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最初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叫《夕陽蕭鼓》,到了1895年由琵琶獨奏家李芳園把它整理成《潯陽月夜》,直到1925年才由上海大同樂會的音樂家們再次改編為民族管統樂曲,成為目前廣為流傳的《春江花月夜》,這首樂曲經過了幾代音樂家們的千錘百煉,最終成為一首藝術精品。這首樂曲國際聲譽也很高,在國外演出時,深受國際友人的歡迎。講到這裡,同學們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要求老師馬上播放這首樂曲。

  二、擴充套件欣賞範圍,全面領略民族音樂魅力

  說唱音樂與戲曲音樂是我們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種種原因,現在人們接觸這類藝術形式的機會少了,尤其是中小學生對它們更是感到陌生,因此,在教學中比較難以與之進行溝通。例如有一次我在播放陝北民歌和蘇州彈詞,學生們抱著頭說:“老師快不要放了,難聽死了,真讓人受不了。”隨後笑著對我說:“我拿兩盤好的,你看。”我一看就傻了眼,是《周杰倫》、《林俊杰》所以我們也不能因受學生興趣愛好的侷限而在教學中忽略了這些教學內容***教師對這些藝術沒有足夠的認識也不行***。這就需要我們音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強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並在教學中對教學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幫助學生了解說唱、戲曲音樂的風格特徵,以及它們所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使他們懂得繼承祖國悠久傳統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

  例如,在上初二年級說唱音樂課時,我首先演唱了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欄目中的開場曲,由於這首歌短小生動,又兼有說唱音樂中的某些風格特徵,加上我風趣的模仿,所以立即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我便抓住時機,結合這首短小的歌曲給大家介紹說唱音樂的有關知識,使他們對說唱音樂的風格特徵有了初步的瞭解。接著我又播放了《重整河山待後生》,評析了這段唱腔中幾處有特點的拖腔,如仇恨的“恨”字,和平的“和”字,以及演唱者悲壯蒼涼的演唱特點,使學生對說唱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又如,讓學生欣賞戲曲音樂《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時,我首先讓學生給老師講一講花木蘭的故事,或背背花木蘭從軍的詩,隨後我清唱了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的片段,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我把話題一轉,你們知不知道花木蘭還有一段招親的故事?我有神有色地開講:花木蘭從軍曾救賀元帥,賀元帥想招她為女婿。學生聽得入迷時,我說:“女扮男裝花木蘭是怎樣對他的‘岳父’大人解釋的呢?請聽《花木蘭羞答答的施禮拜上》”。聽完後老師引導學生理解樂曲的內涵,曲子前面的清唱,插入散板性的飛板表現了什麼?***強調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決心***。後面運用虛字行腔又表現了什麼?***花木蘭樂觀豪爽而風趣的性格***。就這樣我啟發學生在欣賞和哼唱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歌曲中所表現的內容、情感和濃郁的風格特徵,同時還讓學生懂得說唱音樂與戲曲音樂的不同點。通過以上這些手段,學生們對民族音樂有了廣泛的接觸和認識,有的同學情不自禁地搖晃著腦袋,一邊跟唱,一邊品嚼著其中的韻味,表現出對民族音樂的濃厚興趣。

  三、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欣賞水平

  絢麗多彩的民族音樂作品,長期以來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但學生對民族音樂瞭解少,接觸少,才會出現“不知劉天華只知劉德華”那樣的情景,因此,僅僅靠課堂上的欣賞引導是遠遠不夠的。要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和興趣,還要加強課後的引導,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我讓學生回家多聽一些民族音樂的曲子,到學校後交流自己的欣賞體會;組織民族樂器興趣小組;民族音樂欣賞組織專題講座。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潛移默化,逐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民族音樂素養,熱愛我們民族音樂文化,從而把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融於具體的教學實踐中。

  教學實踐告訴我,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首先要做到熱愛我們的民族音樂,用自己的熱情去感化學生,切不可根據個人的情趣而忽略教材中有關民族音樂的教學內容,同時必須吃透教材,努力掌握民族音樂中各種藝術形式的風格特徵以及它們所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力爭用豐富多變的教學手段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民族音樂欣賞論文範文二:民族音樂的特點賞析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族人民通過生活實踐創造了極其豐富的,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族音樂。其來源豐富多樣,特點顯著,風格各異,曲調絢麗,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質和民族精神,是我國古老文化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一、民族音樂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精華,它是在我國悠久的歷史發展程序中,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有看自己明顯特點和深厚文化底蘊及強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的音樂,是民族精神的象徵。?

  在英語中,民族音樂被稱為“ethnic music”。原意是“少數民族音樂”。然而,隨著民族音樂學學科的發展,這一觀點也在逐漸演變。從當代民族音樂學者的立場上看,各個民族的音樂都具有各自的固有性,對此不能強加上高低優劣的區別。它們都具有各自的文化價值,而不能以所謂“歐洲音樂最為優秀”的錯誤觀點來否定和輕視東方音樂和其他民族的音樂。因此,當今對“民族音樂”大致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理解。民族音樂在它的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傳統音樂的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

  二、民族音樂的形成?

  音樂不僅是藝術門類的一脈,而且是人類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的,更確切地說,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既然是一種社會現象,那麼就一定存在著自身的因起淵源。古往今來,諸多音樂家對音樂的起源作出不同的研究與論說,從而歸納出六種不同的見解。即“模仿起源說”、“源於巫術說”、“訊號揚抑說”、“遊戲起源說”、“表現說”及“異性求愛說”。這幾種見解似乎囊括了人類社會的一切宗教和情感。但我個人認為,達爾文所倡導的“異性求愛說”是最具說服力的。在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曲就是模仿各種鳥類的動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從而形成動聽的民歌傳唱百世。當然,關於音樂的起源,沒有人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音樂的起源是紛繁複雜的。正是音樂的這種紛繁複雜性為我國民族音樂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和理論依據。?

  我國民族音樂是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中發展起來的。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 四域音樂、中原音樂、外國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形成的三大因素。?

  1.四域音樂。指的是除中原華夏族為主所創造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以外的中華大地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而中國音樂文化有三大發祥地,即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在前文中已經提到,黃河流域音樂文化以漢族音樂文化為主。而長江流域的音樂文化則以楚音樂文化為主。如江西民歌《打著山歌過橫排》,以江西習慣用的方言“哎呀勒哎”做曲首襯腔,有喚起對方反映和序引的作用。四句用同一材料加以變化而成,質樸單純,是楚音樂的代表作品之一。

  2.中原音樂。指的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音樂。在黃河流域生活的大都是漢族人民,他們在漫長的歷程中,經過自己的創作、修改、流傳、繼承等方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漢族音樂文化。

  如古代歌曲《陽關三疊》,這是唐代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贈別詩,原詩名為《送元二使安西》,後代文人在原詩基礎上加以發展,成為今天的“三疊”,使主題更為完整,這首歌的曲調基本上由互成反覆的“三大疊”,加上一個尾聲組成。每一疊都由兩小段構成,而其曲調,根據內容的不同,都作了恰當的變化,特別是後一疊,插入長達十四小書的擴充句,使悲傷氣氛更突出,達到了“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的境界。這種意境深遠的音樂正是當時漢族音樂的突出特點。

  3.外國音樂。中國音樂與外國音樂的交流也由來已久。自西周時,中外交流已開始頻繁起來。據載,周穆王曾帶著規模巨大的樂隊到西方各國旅行,可見,引用現代的一個詞語來概括當時的境況,可用“時尚”二字了。而佛教在漢代時已經傳入中原,並逐漸成為中國的主流宗教。同時,印度音樂和天竺樂也隨之傳入中國,並與當地音樂相互融合,成為另外一種新型的音樂素材。使者們將外國音樂傳入我國的同時,也將本國音樂帶回了他們的國家,從而“中西合璧”一詞也就更多了一種解釋了。

  古代即有如此境況,現代音樂更是無國界的。如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就是引用了中國北京的民間故事作為主題內容,並引用了江蘇民歌《茉莉花》作為其中一個插曲,而這部歌劇也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成功作品之一。這也可以看作是弘揚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一種有效途經。

  我個人認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來源不僅僅是以上三個方面,還應該加上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複雜多樣的歷史環境及眾多的民族和人口。這是由我國幾千年的特定歷史環境所決定的。正是這些繁雜的因素,才使得我國民族音樂豐富多彩。

  三、民族音樂的特點?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體現了一個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徵、心理素質和審美情緒,具有強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徵。?

  我國民族音樂是以線狀為主的思維方式;以五聲為骨幹的調式音列。由於民族音樂長期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因此被人們提煉過的必然是最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且內容多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真摯流露,是人民生活的生動反映。流傳最廣泛的大都是生動形象、意境鮮明、朗朗上口的曲子。除此之外,我個人認為,我國民族音樂還具有以下特點。

  1.變異性。由於各個民族的生活環境、人文風俗、性格特徵等不同,因此對同一首作品的的理解和領悟能力也各異。以《繡荷包》為例,這首曲子在山西中部和陝西北部就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前者明媚、俏麗,帶出喜悅之情;後者淳樸、抑鬱,流露出淒涼之感。?

  2.即興性。每個人對同一首曲子的理解和演繹都不盡相同,因此在傳承過程中,加入了個人的風格及即興發揮,這也是民族音樂出現新發展的動力所在。因此,即興性也是民族音樂的一個顯著特點。

  3.地方性。我國國土面積寬廣、地形複雜、氣候多樣,因此各民族的音樂的地方性首先表現在方言上。我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除了回族使用漢語外,其他各民族均有屬於本民族的語言,各族歌曲首先以各地方言為基調。其次還表現在各族人民的性格特徵上。如北方人較直率、粗獷,因此其音樂風格也較為大方、寬闊,如《好漢歌》;南方人較為細膩、溫柔,因此其音樂風格也較為舒緩優美,如《無錫景》。我認為地方性也是民族音樂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特點。?

  我國民族音樂是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無論在音樂的體裁和形式上,在音樂的音調和風格上,都呈現著多彩的面貌。音樂的創作、理論、著述,以及創作和表演的藝術經驗等,也都有深厚的積累。研究民族音樂的特點,總結民族音樂的特殊規律,對創造社會主義民族的新音樂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音樂文化博大精深,而民族音樂是其核心部分,學習民族音樂、瞭解民族音樂,從而繼承與弘揚民族音樂,使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更放異彩是當代青年不可懈怠的使命。

  民族音樂欣賞論文範文三:民族音樂欣賞與大學校園文化

  內容摘要:音樂欣賞帶給欣賞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藝術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如何在民族音樂的旋律聲中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情結與社會責任感,是高等教育理應承載的教育內容。

  關 鍵 詞:民族音樂 欣賞 大學校園文化

  音樂欣賞帶給欣賞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藝術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它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已超越了音樂本身,在促進民族文化的進步與發展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欣賞者的言行舉止。民族音樂在我國各個歷史時期起到的社會作用,對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在先秦百家爭鳴時代具有重要影響的儒家,對音樂這一社會意識形態的社會作用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並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儒家認為音樂可以完善人的人格,“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所謂“成於樂”是說“樂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把音樂作為“樹人”的重要手段。

  今天,在各類文化碰撞交匯的高等學府,流行著各種音樂,其中以我國港臺音樂、韓劇插曲、網路歌曲等流行音樂最為突出。相對而言,我國的民族音樂卻很難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民族器樂曲、民族歌舞劇、戲曲等。在各類校園歌唱比賽、大型文藝晚會中,民歌、戲曲、民族歌劇曲目的演唱者較少,優美的民族器樂曲也很難聽到,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緊跟時尚與潮流的流行歌曲。

  大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漠視與漠然在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與當前國家教育部提出的培養全面高素質的大學生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長此以往,大學生的藝術鑑賞力與藝術審美觀得不到提高,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情結將逐漸淡化,讓人深感憂慮。因此,加強對民族音樂欣賞的重視,成為高校不應忽視的一個教育內容。出現當前這種狀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對民族音樂欣賞重視不夠。部分高校管理者認為,高等教育,其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操作能力上,重點在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上,對民族音樂欣賞及其產生的審美導向從思想上重視不夠。

  第二,對民族音樂的弘揚意識較為淡漠。民族音樂欣賞作為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良好民族個性品質的有效途徑沒有得到非藝術類高校的重視,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對於弘揚民族音樂意識淡漠。

  第三,大學校園對民族音樂欣賞的傳播力度不夠。沒有充分利用大學校園的宣傳陣地來加大對民族音樂欣賞的宣傳,而且對於民族音樂中較好的作品宣傳過於“遲緩”。

  第四,大學生的民族音樂欣賞知識來源於選修課或是課外活動,基本知識不全面、不繫統,對一些優秀的民樂作品不甚瞭解,不懂得欣賞。

  第五,校園文化活動中以民族音樂欣賞為主題的大型活動開展得很少,無法使非藝術類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欣賞的魅力。

  民族音樂欣賞如果在大學校園中沒有聽眾,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沒有一席之地,那麼它獨特的藝術形式得不到學生的認可與熱愛,豐富的表現形式得不到學生的瞭解,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所應起到的作用將得不到發揮,大學生在思想上也不會重視對自身民族音樂素質的培養。我國的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特色鮮明。在音樂形式的創造、表達情意的方式、音樂體裁等方面,都有我們民族的特點,這些特點是我們民族的心理素質、文化傳統、審美觀念在音樂上的反應。通過對民族音樂進行欣賞,不僅使學生獲得音樂美的享受,同時還讓他們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及各民族濃郁的風土人情。今天,民族音樂的新作不斷湧現,以反映生活、歌頌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它們不但豐富發展了我國的民族音樂,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提高對民族的自信與熱愛,個性與人格得到提煉與昇華。

  從教育的意義上來說,忽視音樂教育,就是忽視教育本身;從個人發展的意義上來說,一個缺乏音樂素養的人,個性與性格就不能稱得上完整;從大學校園來說,缺乏民族音樂是單調的,也是色彩單一的。提高大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提高校園文化品位,就要加強對民族音樂的重視,這是高校對大學生民族意識的培養及加強自身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筆者認為,應採取如下一些措施:

  第一,提高對民族音樂欣賞的重視程度。目前,各高校都有大學生藝術團體,學校應針對這些團體活動的開展設定相關部門,配備專業人員,同時成立專門的合唱團、民樂演奏團等,擴大參與面,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欣賞的興趣與積極性。

  第二,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場所,各類學生文藝活動,進行民族音樂欣賞的宣傳與推廣,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欣賞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

  第三,增加民族音樂欣賞的比重。在選修課中擴大民族音樂欣賞內容,加強對選修課的監督與考核,讓學生通過選修課的學習獲得民族音樂欣賞的理論基礎並提高欣賞水平。

  第四,加強對民族音樂欣賞裝置的投入。完善校園民族器樂團的裝置配置,增設排練場地,請專家講課輔導。

  第五,加強與社會媒體、企業的聯絡與合作。

  音樂家賀綠汀說過:音樂是培養人民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合理、有效地利用這些財富來開拓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文化視野,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及音樂素養,是我們當前工作的一個重點,也是我們完善大學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民族音樂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9月.

  [2]吳躍躍主編.音樂欣賞與素質教育.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年10月.

  [3]姚思源主編.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4]古聯抗譯註.荀子 孔子 孟子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1月.

  [5]羅仕藝主編.大學生民族音樂欣賞.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8月.

  [6]艾倫·科普蘭.怎樣欣賞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

  [7]展望21世紀亞洲歌壇論文.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