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哲學問題的論文***2***

  有關哲學問題的論文篇二

  從資訊的哲學問題到資訊哲學

  摘要:“資訊”的哲學問題由來已久,但一直未引起哲學界真正重視。最近西方哲學界提出“資訊哲學”***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簡稱PI***研究綱領,把“資訊”作為哲學基本概念列入研究範疇,認為它和存在、知識、意義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哲學面臨著資訊轉向。本文將著重介紹資訊哲學這門新興的、具有交叉科學性質的哲學學科是如何成為可能的。

  關鍵詞:資訊;資訊哲學;資訊轉向;研究綱領

  一、前 言

  當代資訊哲學創始人、牛津大學哲學家弗洛裡迪***Luciano Floridi***完成了耗時數載,經過廣泛辯論的工作,詳細論述了資訊哲學作為一個研究綱領何以成為可能。早在1996年弗洛裡迪便提出“資訊哲學”的概念,並在其著作《哲學與計算導論》闡述了資訊哲學的研究物件與任務***Floridi 1999***。不久前,西方哲學界權威性期刊《元哲學》又發表了他的論文“什麼是資訊哲學?”***Floridi 2002a,劉鋼 2002***,其中他對資訊哲學這門新興的、具有交叉科學性質的哲學學科進行了詳盡的論證。他的基本論點是:資訊哲學代表了一個獨立的探究領域***獨特的話題***;為傳統的和新的哲學話題提供了創新的手段***原創性的方法論***;能與其他哲學分支並立,為資訊世界和資訊社會的概念基礎提供系統論證***新的理論***。這是哲學界第一篇系統地分析資訊哲學性質的綱領性文章。我們認為正是這一點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因為資訊哲學作為哲學的一門獨立的學科從此便有了一面旗幟。

  二、資訊哲學興起的背景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以資訊科技為主導的“大技術”***包括遺傳基因工程和太空技術等***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過去的50多年,無論是理論方面,如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還是應用方面,如從電晶體電子計算機到今天的網際網路,無不與資訊相關。具體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圖景呈現出科學“轉向”技術的趨勢。結果是將人類帶入資訊社會。資訊社會使人們的生存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縱觀人類文明史,可以說沒有任何技術向資訊科技那樣對人類社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然而,盛行於英美的分析哲學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在上個世紀最後25年走向衰落。主要是因為它的批判功能遭到了拋棄,致使科學主義在許多哲學分支成為主導力量,其結果便是“哲學再次被普遍地看作是科學的延伸。”***Hacker 2001***,也就是說,哲學漸漸變成科學的附庸,甚至成了科學的“婢女”和“小工”。然而,正如維特根斯坦所指出的,哲學或者在科學之上,像科學的女皇***這個時代科學家認為已經一去不返了***,或者位於科學之下,為科學廓清道路、奠定基礎。然而,無論是在科學之上或是在科學之下,“哲學都不是與科學比肩的學問。”***WittgenstEin 1997*** 實際上,世界以及對世界的科學描述越複雜,哲學的話語水平也就必須越基本,只有這樣才能使哲學自身保持一種超越、批判和反思的地位,這才是哲學的理由。

  哲學對資訊科技的反思主要基於兩條進路,在與社會需求的互動中最終成就了資訊哲學。一條是批判性的,即對技術的哲學反思,這主要始於歐陸的人文學者,尤其是現象學、存在主義、法蘭克福學派以及後現代主義的哲學反思,都是非常具有深度的。同時在社會認識論、媒體理論以及應用倫理學諸多方面,也取得了相當的研究成果。另一條則屬於建設性的,即沿著形式科學提出的哲學問題向前推進。譬如說,邏輯學家圖靈提出人工智慧問題,在哲學領域中綻放出眾多奇葩,在語言哲學、心智哲學、解釋學和形而上學等諸多學科都能見到人工智慧的身影。數學家維納提出的關於資訊的本質問題,則對傳統哲學提出了挑戰。逐漸地“資訊”便成為哲學的一個獨特話題,資訊理論的哲學方法***IPM***的廣泛採用在哲學領域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它的理論成果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還為資訊社會提供了系統性論證。

  三、資訊哲學的發展歷程

  當代資訊哲學從雖然從資訊的哲學問題脫胎而來,但形成獨立的研究綱領,卻是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的事情。而美國哲學會哲學與計算機分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Philosophy and Computers, APA-PAC***所組織三次大的活動功不可沒。第一次是1985年該會促成的計算機倫理學;第二次是始於90年代中期美國的“計算機如何改變哲學”的全國性哲學普查;第三次則是2002年推出“什麼是資訊哲學?”這篇宣言。所有這三次大的活動,均得到西方權威性哲學刊物《元哲學》的全力配合,分別出版題為了《計算機倫理學》***1985***、《數字鳳凰--計算機如何改變哲學?》***1998***以及《賽博哲學--哲學與計算機交匯》***2002***的專刊。而美國哲學會哲學與計算機分會的兩任會長拜納姆***T. W. Bynum***和穆爾***J. H. Moor***則對這三次大的活動起了積極和直接的推動作用。

  並非一帆風順,追溯它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a***探索階段。圖靈於30年代便開始發表關於人工智慧的文章。在以後的50年中,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人工智慧、計算科學、複雜性理論以及資訊與通訊技術等,相繼引起哲學界的關注,尤其是人工智慧。資訊的科學研究為其成為哲學中一個獨立探索的領域奠定了基礎。這期間也不乏一些力作問世,如1978年斯洛曼***A. Sloman***在他的《哲學的計算機革命》這部著作中,便宣佈了新的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哲學正規化。他大膽地預測道:“數年內倘若還有哲學家依然不熟悉人工智慧的主要進展,那麼他們因其不稱職而受到指責,便是公道的。在心智哲學、認識論、美學、科學哲學、語言哲學、倫理學、形而上學和哲學其他主要領域中從事教學工作而不討論人工智慧的相關方面,就好比在授予物理學學位的課程中不包括量子力學那樣不負責任。”***Sloman 1978*** 然而,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前,學術界卻未能提出一種成熟的,具有創新意義和影響力的研究綱領。而人工智慧的作用就好像是特洛伊木馬,將一種更具包容性的概念引入哲學的城堡。

  ***b***徘徊階段。資訊社會迎來了歷史上最快的技術增長。此前沒有任何一代人曾經暴露在如此異常的技術力量的加速度之下。資訊和計算機網路資源利用佔有絕對的地位,其現實性便是相應的社會變革和倫理責任。在主導科學和社會生活及未來的所有因素中,資訊與電腦科學和資訊與通訊技術是最具戰略意義的,資訊成為社會生產與交往的重要的資源。即便如此,資訊哲學依然被視為跨學科的***transdisciplinary***而非交叉科學的***interdisciplinary***。哲學界和科學界對其發展尚未做好準備;而文化和社會背景也同樣。資訊哲學只有在兩個領域之間搖擺不定。一方面產生許多有意義的成果,但僅限於一些研究專業,如人工智慧哲學、計算機倫理學等。另一方面,則作為方法論被其他領域所吸納。這兩方面的趨勢為促使資訊哲學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做出了進一步的貢獻。

  ***c***確立階段。上個世紀80年代末,資訊作為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開始得到哲學界的承認,如國際著名的哲學家達米特***M. Dummett***在其《分析哲學起源》中,贊同資訊是比知識更基本的概念的觀點。***Dummett 1993*** 此外,美國《時代週刊》將個人計算機評為1982年的“年度人物”。1985年,美國哲學會建立了哲學與計算機分會。同年,美國主辦的權威哲學期刊《元哲學》出版了題為《計算機與倫理學》的專號。首次由計算與哲學協會***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and Philosophy, CAP,即目前國際計算與哲學協會***IACAP***的前身***出資贊助的年會於1986年在克利夫蘭州立大學召開。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哲學界已經完全意識到資訊哲學所探討的問題的重要意義,同時也確認其方法論和理論的價值。資訊的概念、方法、技術和理論已經成為強大的“解釋學裝置”。它們形成了一種元科學,具有統一的語言,在包括哲學在內的所有學術領域暢通無阻。1998年,《元哲學》出版了《數字鳳凰棗計算機如何改變哲學》專刊,這是美國哲學會哲學與計算機分會的在1997年完成的哲學普查總結。其中首次確認資訊哲學的湧現是哲學的一股新生力量,改變了哲學家理解那些諸如心智、意識、經驗、推理、知識等諸多哲學基礎和概念的方式。***Bynum & Moor 1998***

  四、什麼是資訊哲學?

  一個新的哲學研究領域一旦浮出水面之後,便成為一個邊界明晰的研究領域,具有鮮明的研究綱領。弗洛裡迪認為,新領域可以具有交叉科學的性質,但卻必須是自主的,而不是跨學科的,即它必須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要達到這一點至少需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Floridi 2002a***

  ***i***它不僅能夠對正統哲學的主題做出詳盡、明確和清晰的解釋,而且還要對經典的“ti esti”做出同樣的交代,從而使之成為一種特殊的“××哲學”***philosophy of***;

  ***ii***新領域能夠成為有效的收斂吸引子,即在這個領域產生的成果足以吸引大量的資源,包括人力的和財力的等等。這說明此領域富有生命力,使得大家樂意為之獻身;

  ***iii***新領域要有足夠的影響力,能夠將各種資源聚攏起來形成合力,而且還要能夠從已經成熟研究領域“挖”資源,而不是相反;

  ***iv***最後,新領域研究內容要極為很豐富,這樣便可以組織起涇渭分明的子領域或下屬學科,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專業化的需求,這包括研究隊伍、教學隊伍以及應用領域的合理人才配置。

  那麼資訊哲學是否滿足上述四個條件呢?下面我們便具體來看一下。哲學基本上以兩種方式介入“ti esti”問題,一種是現象學方式,一種是元理論方式。語言哲學和認識論是“現象學”或現象的哲學的兩個例子。它們的話題分別是意義與知識,而不是語言學理論和認知科學。另一方面,物理學哲學和社會科學哲學則明顯屬於“元理論”的例子。它們所探討的問題來自有組織的知識體系,這些知識體系同樣也研究自然或社會現象。然而,其他一些哲學常常把現象學和元理論的旨趣相結合。譬如,數學哲學和邏輯哲學。而資訊哲學,雖然它的話題很古老,但是在思想史上,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卻是非常晚近的事。資訊哲學像數學哲學一樣,偏向現象學。它首先關心資訊世界、計算和資訊社會所呈現出的一階現象的整個領域。但是,之於其自身資源的方法論批判方面,它更傾向於一種元理論方法,也就是說,它在現象學和元理論之間保持著一種必要的張力。

  那麼究竟什麼是資訊哲學?根據弗洛裡迪的意見,資訊哲學涉及兩個方面,即***a***資訊的本質研究和及其基本原理,包括它的動力學、利用和科學的批判性研究,以及***b***資訊理論和計算方法論對哲學問題的詳細闡述和應用。***Floridi 2002a***下面我們分別考察一下這兩個方面。

  定義的前半部分涉及一個新的哲學領域,它要對“ti esti”問題做出詳盡、明確和清晰的解釋,即追問“資訊的本質是什麼?”這是一個新領域的首要標誌。資訊哲學不同於資料通訊的定量理論***資訊理論***的研究。從整體上看,它的任務不是要發展關於一種科學的統一理論,而是一個整合的理論體系,目的是分析、評價和解釋資訊的各種原理和概念,資訊的動力學和利用。特別關注的是來自不同應用背景和與其他主要哲學概念,諸如存在、知識、意義等相關係統的問題。定義中“資訊的動力學”指的是***i***資訊環境的構成和模式,包括其系統的性質、互動的形式,內部的演化等;***ii***資訊的生命週期,即各階段資訊的形式和功能的活動,從資訊發生的初始到它最後的利用和可能的消失;***iii***計算,一方面指圖靈機意義下的演算法處理,一方面指更廣意義下的資訊處理。

  定義的第二部分表明資訊哲學不僅是一個新的領域,而且還提供了一種創新的方法論。對資訊的概念本質及其動力學和利用的研究,則由資訊與計算科學和資訊與通訊技術所提供的方法論和理論得以繼續。這一視角也同樣影響了其他哲學話題。資訊的理論和計算方法、概念、工具和技術已經開發出來了,而且在許多哲學領域得到了應用,這些應用下面還要談到。

  從我們目前的研究來看,資訊哲學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能夠滿足上述四個條件。我們僅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之。2001年11月6日,德國洪堡基金會在柏林舉行了頒獎儀式,將高達200萬美元的保羅獎***Wolfgang Paul Award***授予美國布法羅大學的哲學家史密斯***Barry Smith***,旨在資助其形式本體論***formal ontology***的哲學方法和理論在資訊科學領域中的應用。據信,這是哲學家迄今為止得到的金額最高的一項研究獎金***Donovan 2001***。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資訊哲學的方法論已經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

  總之,作為西方新興起的一個哲學思潮,資訊哲學被定義為批判性研究的哲學領域,它涉及到資訊的概念本質和基本原理,包括資訊的動力學、利用和科學以及對哲學問題的資訊理論和計算方法論的提煉和應用。它代表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獨特的話題***;它能為傳統的和新的哲學話題提供一種創新的方法***原創性的方法論***;它能與其他哲學分支比肩並立,為資訊世界和資訊社會的概念基礎提供系統論證***新的理論***。

  五、資訊哲學的研究綱領

  資訊哲學既然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它的研究綱領又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資訊哲學的研究綱領強調的是“資訊轉向”***information turn***,即強調資訊的基礎性地位,弗洛裡迪甚至提出資訊哲學將成為未來的“第一哲學”***philosophia prima***的口號。***Floridi 2002a*** 縱觀西方哲學的發展軌跡,可以清楚的看出哲學研究背景的幾次大的轉向。先是17世紀的科學革命使哲學家將其注意力從可知客體的本質轉移到客體與認知主體之間的知識關係,因此從形而上學轉向認識論,即從探討“存在”轉向“知識”。接下來則是“語言轉向”,其顯著特徵和重要結果是將傳統哲學的存在論和認識論研究均放到語言的層面上進行考察,即從探討“知識”轉向“意義”企圖通過分析語言達到對世界的認識。那麼,資訊科技革命的浪潮終於使資訊哲學的地位凸顯出來並逐漸走向前臺,則預示著哲學研究背景的再次轉向,即從“意義”轉向“資訊”這一更為基礎的分析概念,將人類理解帶向更基本的層面。資訊社會的發展以及資訊圈***infosphere***的出現,已經使資訊上升為一個基本概念,與諸如“存在”、“知識”、“意義”等基本概念同等重要。***Floridi 2002b*** 可以預見,資訊哲學的問世對基本的哲學觀會產生很大影響。

  實際上,早在80年代初,英國哲學家埃文思***G. Evans***便提出,知覺經驗先於概念內容,概念內容是基於知覺經驗的判斷,但是知覺經驗僅僅是一個資訊狀態,只具有非概念內容。***Evans 1982***後來,埃文思的觀點得到國際著名的哲學家達米特的贊同,他在《分析哲學起源》中評論道:“……有一個比知識更天然和更基礎的概念……這個概念便是資訊。資訊由知覺傳遞,由記憶儲存,儘管也通過語言傳遞。在恰當地達到知識之前有必要集中在這個概念上。例如,獲得資訊無必要理解使其具體化的論點;資訊流的運作層面要比知識的獲取和傳播更為基本。”

  在我們看來,達米特的意見是值得重視的。這不僅因為他是世界級的哲學家,更因為他抓住了西方哲學走向的大脈絡。分析哲學在經歷了上個世紀的興衰之後,基本上已經淡出,退入背景,化為春泥。另一方面,資訊革命的成功極大地影響了哲學,在形而上學、認識論、邏輯學和倫理學等哲學的主要領域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計算機不僅改變了哲學家的職業活動,如研究、合作以及教學等,更為重要的是,還對哲學的一些基本概念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心智、意識、推理、邏輯、知識、真理等等。作為分析哲學的重要人物,達米特不會對這些基礎性的變革視而不見,因而,資訊哲學能夠在分析哲學的重鎮牛津大學問世,有其內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不僅如此,美國著名哲學家丹內特***D. C. Dennett***甚至提出:“資訊的概念有助於最終將心、物和意義統一在某個單一理論中。”***Dennett 1987***也就是說,資訊的概念有可能將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統一在一個理論之內。這一觀點也可以從資訊哲學主張的研究綱領看出來,因為資訊哲學的核心目標便是尋求統一資訊理論***Unified Theory of Information,UTI***。

  具體來說,資訊哲學的理論旨趣有以下四個方面:

  ***a***核心。尋求統一資訊理論,這是資訊哲學研究綱領的“硬核”。其基本問題就是對資訊本質進行反思;同時對資訊的動力學和利用進行分析、解釋和評價,重點關注在資訊環境中引發的系統問題。

  ***b***創新。以***a***為基礎,其主要目的是為各種新老哲學問題提供資訊理論的哲學方法***Information-theoretic Philosophical Method,IPM***。創新是資訊哲學最具特色的,也是使資訊哲學得以在哲學殿堂確立地位的關鍵所在。其中包括諸多哲學領域,這將在下一節具體討論。

  ***c***體系。屬於原資訊哲學***proto-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理論體系的根基。它以***b***為基礎,為上述創新目標的各個分支提煉理論分析框架。利用資訊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技術來對傳統和新的問題進行建模、闡釋和提供解決方案。

  ***d***方法論。這一目標屬於傳統的科學哲學,它以***b***為基礎,對資訊與電腦科學和資訊與通訊技術及其相關學科中的概念、方法和理論進行系統梳理,為其提供元理論分析框架。

  六、當前資訊哲學的重點研究領域

  一個學科之所以能夠吸引眾多的資源,除了要看學科本身,如看它是否古老、是否有經典、是否有大家等,更要看這個學科所討論的話題是否能夠產生有說服力的成果。資訊哲學之所以具有極強的生命力,除了它的話題可以上溯到古老的傳統***如普遍計算的思想源於大哲學家萊布尼茲***之外,關鍵還在於它利用計算機拓展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法論,即我們所說的創新的方法論。正是由於有了新方法,傳統的話題才能獲得新的視角,獲得新的生命,而新的話題也會隨著新的方法論的廣泛應用不斷問世。

  新的視角的引入同樣也影響了其他哲學話題。資訊理論和計算方法、概念、工具和技術已經開發出來了,而且在許多哲學領域得到了應用,這才是它迷人之所在。例如,對人和動物的認知和語言能力以及智慧的人工形式可能性的理解,這其中就包括人工智慧哲學、資訊理論語義學、資訊理論認識論、動態語義學;分析推理和計算過程,包括計算哲學、計算科學哲學、資訊流邏輯、情景邏輯等諸多方面;解釋生命和代理的組織原則,而人工生命哲學、控制論和自動機哲學、決策與博弈論等遍落入這個範疇;發明新的方法來為物理和概念體系建模,上面提到的斯密斯博士的形式本體論便屬於這個領域,另外資訊系統理論、虛擬實在哲學等也是該領域要涉及的內容;再就是以模型為基礎的科學哲學、科學哲學的計算方法論等以闡釋科學知識的方法論為目的的領域;由於計算機和網路的廣泛應用,產生了相應的社會責任和新環境下行為規範的問題,因此,計算機和資訊倫理學、人工倫理學等倫理學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顯學”;美學是古老的,但數字美學作為存在語義化的新階段,可以為當代社會的知識體系提供系統性處理,可以使人類更進一步理解社會並負責任地建構這個數字世界,因此數字多媒體/超媒體理論、超文字理論以及文學批評等無疑將成為虛擬環境下的首要問題;還有體現資訊社會以及在數字環境下關於人類行為的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現象等。***Floridi 2002***這些分支領域的存在證明資訊哲學足以滿足進一步專業化的要求。資訊哲學作為一個新的學科,它提供了一種統一的、收斂的理論框架。

  從另一個角度看,專業社團對學術共同體的影響無疑也是巨大的。例如,在資訊哲學得以確立的過程中,美國哲學協會哲學與計算機分會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另一個例子便是計算與哲學協會。在過去的16年中,該協會每年都圍繞一個計算和哲學相關的主題舉行年會。回顧過去各年會所討論的議題,可以發現有三個方面的內容是值得關注的。首先,是哲學教學的計算機應用,這包括以計算機為中介的計算、遠端教育和電化教育、電子出版、邏輯與邏輯軟體、網路哲學資源建設等範疇;其次是計算機的社會方面,如資訊與資訊科技哲學、計算機倫理學、計算機文化與社會、虛擬實在等;第三,與哲學的創新相關,其中人工智慧/認知科學、人工生命/生物學中的計算機建模、形而上學等是重點關注的問題。***IACAP 2001***計算機和網路的出現,改變了哲學家對哲學基本概念的觀念,如資訊哲學所探討形而上學問題更多地側重於分散式處理,突現的性質、形式本體論、網路結構等問題,這是傳統哲學所未能涉及的領域,因而可以說資訊哲學將哲學探究的疆域拓展了,為人類理解做出了新貢獻。

  布萊克維爾出版公司即將推出當代資訊哲學的創始人弗洛裡迪主編的一部導論性的著作,《計算與資訊哲學指南》。從中也可以看出資訊哲學的基本走向。***Floridi 2003***在他看來,資訊哲學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資訊、計算、複雜性和系統;在計算機的社會維度要討論的議題有計算機倫理學 通訊與互動作用 網路空間 數字藝術;心智與人工智慧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其中人工智慧哲學及其批判、計算主義、聯結主義與心智是主幹;現實的與虛擬的世界構成資訊哲學的另一重要維度,其中包括形式本體論、虛擬實在、資訊的物理學、控制論、人工生命等諸多話題;語言與知識、資訊與內容、形式語言和超文字理論形成資訊哲學的一極;而邏輯與概率則設計諸多邏輯,以及人工智慧中的概率性推理、決策論和博弈論等;最後是科學哲學中的計算、電腦科學的方法論、資訊科技哲學、作為一種哲學方法的計算建模等。

  2003年國際著名人工智慧雜誌《心智與機器》第一期將出版資訊哲學專刊,也是由弗洛裡迪任主編。論題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與資訊哲學相關的元理論問題;資訊哲學的方法論方面;哲學的資訊轉向以及資訊哲學的各專業領域問題,包括人工智慧哲學、計算的科學哲學、認識論的資訊理論方法、語言和心智哲學、計算機倫理學、超文字理論、資訊哲學中的重要問題的概念分析。

  七、結 語

  正如《數字鳳凰》的主編所宣稱的,“哲學領域不時會發生一些大的運動。這些運動始於若干簡單但卻非常豐富的思想棗這些思想為哲學家提供了審視哲學問題的新透鏡。漸漸地,哲學方法和問題得到了提煉並根據這些新觀念獲得理解。隨著新穎而有意義的哲學成果的獲得,運動發展成一股蔓延至整個學科的知識浪潮。一個新的哲學正規化湧現了……計算便為哲學提供了這麼一套簡單而又令人難以置信的豐富觀念棗新穎而又演變著的為哲學探究所準備的主題、方法和模式。計算為傳統的哲學活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計算正在改變著哲學家理解那些哲學基礎和概念的方式……哲學探究中的這股思潮吸收了根據計算的主題、方法或模式,正穩定地邁向前方。”***Bynum and Moor 1998, p. 1.***像鳳凰涅磐一樣,哲學獲得了新生,這門新的哲學正規化便是資訊哲學。

  概括起來,資訊的科學研究不僅為哲學提供了嶄新的資訊理論的哲學方法,為哲學貢獻了具有原創意義的方法論。另一方面,資訊的哲學反思又為資訊社會的理論基礎提供了系統論證,形成了與其他哲學分支並立的新的理論體系,引導並規範著資訊社會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根據我們的研究,西方各種後現代思潮大有收攝於資訊哲學的趨勢,並有可能出現新的理論綜合,這是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