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茶與禪精神

  日本的額茶與禪的文化和中國的有所不同,日本的茶道與茶有什麼聯絡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與禪日本茶道精神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不象中國茶文化那樣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體的中國文化綜合影響。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國傳入的。在7世紀之前,日本人沒有喝茶記錄。而在這一文化傳入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侶們。他們去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將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帶了回來。其中之一便是飲茶與茶禮。由此,日本茶文化自開初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飲茶習俗傳入日本的初期,飲茶活動是以寺院、僧侶為中心展開的。據史料記載,公元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園”。從那以後,弘法大師空海於806年把從中國帶回來的茶獻給了嵯峨天皇,他還從中國帶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遊近江時,在唐代生活了長達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親自煎茶獻給天皇,嵯峨天皇對此大為欣賞,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園。至榮西為止,茶與禪宗的關係可以說是以禪為主,以茶為輔。茶為坐禪修行時的飲料、禪案的素材、行道之資、救國之助等等。這些都只能說明茶與禪宗生活的密切關係,仍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法嗣關係。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聖典《南方錄》中說:茶道的技法以臺子技法為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為學習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見,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為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禪文化佔有很大比重,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現象。禪的思想及禪宗的形式影響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築、園林、音樂、茶道、書畫、武術等。

  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著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說,茶人雖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獨立性,是獨立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如果把禪寺裡的宗教活動叫做“寺院禪”的話,那麼茶道與禪宗就是一組平行並行的關係。

  在日本,最純正的茶道被稱之為“草菴茶”。草菴茶的茶道是對高貴、財富、權利的徹底批判,以及對低賤、貧窮的新的價值發現與價值創造。

  至今,茶道已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為追求茶道而終身不嫁的女子,為追求茶道而辭去公職的男人屢見不鮮。現在,茶道被認為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釋主要使用三個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會;***三***獨坐觀念。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是相聯絡的。

  “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裡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由此可見,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精神安樂窩日本茶道

  茶道為日本人提供了另一個世界。這裡禁止戴手錶,也沒有鍾;這裡不許談論金錢、女色、生意,不許說長道短,話題僅限於藝術自然。

  點茶的過程,其莊嚴的程度不亞於牧師主持一場小型宗教儀式。在這個過程中,喝茶本身彷彿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喝茶的形式。其中擦拭茶具特別重要。在沏茶之前,主人要擦拭所有茶具,擦拭之前,還要先進行絹巾的操演,主人從腰裡拿下白色的絹巾,仔細打量一番,折成三角形,再折小,然後開始擦拭茶罐,擦完茶罐後擦茶勺,橫擦一次,豎擦兩次;接下來擦清水罐;最後擦茶碗,其程式是:先用熱水清洗,然後用絹巾擦乾,擦三圈半,最後將茶碗的正面轉向自己一方。

  日本的茶道,興盛於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它的起源與發達幾乎與日本的武士道同步。這種“茶與刀”互補的現象,從一個角度深刻地揭示了茶道的文化內涵。對於日日征戰,生命朝不保夕的武士來說,寧靜的茶室是他們心靈的綠洲,在這裡他們可以忘卻戰場的廝殺,生死的煩惱。統治者看到茶道的神奇功能,武將出徵時,經常在陣地前沿舉行茶事,鼓舞士氣。武士們上陣廝殺之前,有一碗茶墊底,就能消除內心的緊張與狂亂。

  還是應了那句老話:缺什麼,補什麼。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風景優美、天災頻繁的島國,由此培養了日本人動盪不定的心性,用日本學者的話來說,日本人的性格就像颱風,具有“忍從”與“發作”的雙重性。茶道為日本人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精神安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