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功創業的故事

  風起雲湧的創業場,高新科技的淘金地,是無數白領、灰領、藍領人士矢志打拼的夢工場,綿延不斷地演繹著創業者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烹飪書店

  一箇中年女子竟別出心裁地在廣州開了一家“烹飪書店”,每個月都能淨賺兩萬元!“烹飪書店”到底是飯館還是書店?她究竟用了什麼辦法,竟能把一個小小的店鋪經營得如此紅火?

  顧客抱怨啟發創業靈感

  2006年1月,龐紅豔拿出2萬元積蓄,在丈夫工作的書店附近開了一家小飯館。每天都忙得暈頭轉向,可月贏利卻只有兩千元左右。半年後,龐紅豔有些洩氣了,想把飯館轉讓出去。丈夫李軍提議說:“要不咱把飯館改成書店吧?我來經營!”可龐紅豔仔細一算,發現重新裝修很不划算,而且,書店賺錢比飯館更慢,風險也更大。

  進退兩難時,丈夫李軍忽然想到了一個好點子。他在書店上班時發現,那些關於烹飪的書籍很受都市女性歡迎。一次,一位女顧客要買一本這方面的書,選了半天也沒有選到滿意的。李軍一詢問才得知,雖然這類書籍很多,可是其中關於原料製作、原輔料用量和器具用法的介紹都比較模糊,如“少許”、“適量”等詞就讓人很難把握。那位女顧客抱怨說:“每次按照書上說的去做,都做不出好味道來。你們能不能進一些配有光碟的烹飪書籍?可以在家邊看邊做,這樣更容易學會,也不浪費時間和原料了。”

  在顧客的建議下,書店老闆進了大量配有光碟的烹飪書籍,果然賣得很火!李軍從中受到啟發,有一個大膽的設想:既然烹飪光碟很受歡迎,那可不可以開一家既賣書、又教顧客烹飪的特色店呢?如果讓手藝不錯的妻子每天在店裡現場示範,肯定更受顧客歡迎!

  年輕夫妻共創“烹飪書店”

  經過近兩個月的籌備,龐紅豔選購了1000多冊烹飪書籍。她將店鋪劃分為3個區域:一是“休閒閱讀區”,高大的書櫃貼牆而立,內建舒適的長沙發和書檯,顧客可以坐著休息、看書。如果對其中一則食譜感興趣,還可以大大方方地抄在筆記本上,絕不會有人干涉;二是“烹飪示範區”,裡面配備了一套現代化廚具,店主在此示範,顧客也可以在此自己動手操練;三是“美食餐飲區”,顧客可以在這裡靜靜享用店主或自己做出來的美食。

  龐紅豔的店裡還有一個3平方米大小的電腦操作檯,既可網購烹飪書籍,也方便今後向顧客推出會員制和網上銷售等服務。2007年3月,她的“烹飪書店”正式開業,夫妻倆一起在街頭散發了2000份宣傳單,並在電視臺打了一個星期的字幕廣告。3天后,許多好奇的顧客紛紛光臨“烹飪書店”,或選購書籍,或現場學藝。如果有顧客對某道菜的烹飪方法不甚瞭解,龐紅豔就會親自示範,保證讓顧客學會。當然,顧客需要額外支付一定的原輔料費,美味食品則由顧客當場食用或打包帶回家。如果顧客買回書籍後,還學不會,隨時可以再到書店來,要求店主示範烹飪,直到學會為止。

  接連推出烹飪培訓服務

  開始,龐紅豔將“烹飪書店”的目標消費群鎖定在白領女性和家庭主婦,但她漸漸發現,這樣的定位過於狹窄。開業不久,她就發現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每天晚上都會跑來這裡看書,便主動上前與他交談。原來,這個姓劉的小夥子在附近一家飯館打工,但他並不甘心只做一名普通的洗菜工,所以在工作之餘跑到書店來,閱讀有關烹飪的書籍,想自學成為一名廚師。龐紅豔當下決定收小劉為徒弟。在教小劉烹飪時,龐紅豔又想到:何不面向打工者推出烹飪培訓的服務呢?雖然自己不能頒發專業證書,但對於那些年齡不大、又沒錢去烹飪學校學習的孩子來說,這樣好歹也算是學了一門技術,在小飯館和快餐店打工是沒問題的。

  還有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孩也是“烹飪書店”的常客,時不時地到書店來看書、買書。那個女孩一看就是從鄉下來的,連說話都很小心翼翼,龐紅豔就去主動認識她。原來,這個名叫燕子的女孩是附近小區一戶人家的保姆,剛滿18歲,初中畢業後就從湖南老家出來打工了。看得出來,燕子是個勤快、能幹又聰明的女孩,但由於她對城裡人的飲食習慣摸不透,經常被埋怨菜燒得不好。所以,她才到書店來看書,想多學些烹調技術。可是,在僱主家學終究不便,弄不好還會被炒魷魚。龐紅豔得知燕子的困難後,便讓她抽空到書店裡來學。不久,龐紅豔就面向那些年輕的保姆和想學烹飪的打工者推出了烹飪培訓服務。

  2007年8月的一天,龐紅豔無意中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報道,說如今許多年輕男女婚後的第一道關卡就是不會幹家務活,尤其是不會做飯。因此,婚後他們還在父母家“蹭飯”;但是,如果夫妻都離家在外地工作,雙方都沒有老人在身邊“搭把手”,傳授一些居家過日子的技能,那就給他們的新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因此,家政市場急需一批“新婚保姆”,其職責是幫助新婚夫婦料理家務,並手把手地教會他們做飯等生活技能。看完這篇報道後,龐紅豔心想:自己的烹飪書店完全可以提供這項服務啊!於是,不久後,她又推出了“新婚烹飪培訓”服務,顧客不僅可以親自到店裡來學,也可以打電話請烹飪師傅上門傳授。

  龐紅豔越做越得心應手了。她發現,只要不斷地用心挖掘新的市場需求,顧客就會日益增多,生意也會日益興隆起來。

  預定原輔料的“自助式”烹飪

  “烹飪書店”營業半年後,龐紅豔發現,一到晚上或週末,常有一些白領階層的男男女女光臨。他們其實都是烹飪愛好者,都有自己的“拿手好菜”。閒暇時候,他們就想借這裡的場地,向朋友們炫耀一下自己的廚藝——這裡不但工具和材料齊全,同時也省卻了事後收拾廚房的麻煩。注意到這個現象後,龐紅豔又針對這類顧客提供了自助式烹飪服務:如果顧客想自己炒菜,便可提前打電話向書店預訂所需的原料和作料。然後,她就會事先將所需的原料和作料切好、配好,由顧客親自到書店來掌勺炒菜。炒好菜後,顧客便可以在“美食餐飲區”享用了。這樣一來,喜歡烹飪的顧客不但展示了自己的廚藝,頗有成就感,而且形式也非常新鮮、獨特,顧客真正享受到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樂趣!

  儘管龐紅豔相繼推出了越來越豐富的服務,但她的店鋪既然叫做“烹飪書店”,重點當然還是在賣書。其實,她讓顧客自己動手烹飪,不僅挑起了顧客的食慾,往往也激發了她們購買書籍的慾望。店裡“見縫插針”地擺滿了書架和書櫃,分門別類地擺放著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烹飪書籍。龐紅豔把這些書籍分為中國名菜、地方風味小吃、現代家庭菜譜、西方食文化、養生食譜、減肥食譜、美容食譜、嬰兒食譜、藥膳食譜、廚房藝術和美酒系列等

  篇二:茅永紅:湖北第一社群的開創者

  身為一名房地產老闆,黃金地段不建房子建廣場,為居民提供娛樂場所;身為億萬富豪,在社群當志願者,撿菸頭,拾垃圾。

  這就是茅永紅,百步亭集團董事長、百步亭社群黨委書記。他開創的湖北第一社群——百步亭社群,成為全國文明社群示範點。

  在社群,人們經常看到,茅永紅笑眯眯與居民聊家常。他的口頭禪是:“我是農民的兒子。”

  騰出中心地段建公園

  上個世紀50年代,茅永紅出生於江夏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住房十分簡陋,一直盼望著能住上大房子。上學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讓他產生了一個夢想:建很多房子,讓老百姓來住。

  改革開放後,茅永紅下海賺了錢。1995年回到武漢後,他就想建房子。當時的百步亭,到處是臭水溝、爛泥塘。7家公司都因條件太差先後閃人。唯獨茅永紅留下,並將公司命名為武漢安居公司。別人看到的是髒、亂、偏,他看到的卻是便宜的地價。

  為建好百步亭一期,茅永紅多次赴國外考察,並在湖北率先提出了“社群”概念。為讓居民住得舒適,他寧可少建房10%,將房屋設計成南北朝向,通風采光。1998年,住的人多了,活動場地不夠了,茅永紅當即召開股東會,提出中心地段的一個住宅組團不建,騰出土地,改建社群公園。

  此議一出,頓時炸了鍋。“這可是黃金地段啊,人家是剷掉公園建房子,你卻捨棄住宅建公園,至少少賺1億元,瘋了嗎?”兩名股東強烈反對,並翻臉退出。茅永紅頂住壓力,把已經規劃的6萬平方米房屋,改建成4萬平方米的社群中心公園。

  拿出儲備地建保障房

  從事房地產開發多年,茅永紅始終堅持“老百姓居住第一,利潤第二”。

  2006年底,正是武漢房價起步騰飛之際。看到日益飆升的房價,很多開發商都不願接保障房。茅永紅卻沒有推辭。

  他沒有選擇偏遠地段,而是從百步亭儲備的土地中,拿出800多畝地,建起9000多套保障房,其中廉租房2834套。“如果全部建成商品房,按當時的市價,我們至少要多賺6億元。”面對如此巨大的損失,茅永紅笑稱,比起3萬多名低收入者住進保障房,這損失,值得。當看到94歲的李聲英老人祖孫三代,從一間住了30年的破舊小房搬進百步亭廉租房的高興模樣,他更堅定了這個想法。

  12萬人的好班長

  如今,百步亭社群開發到了第七期,居住人口超過12萬人。

  “當時提出‘社群’這個概念,就是希望讓更多人住得舒適、開心。”茅永紅所說的舒適、開心,不僅是住房上,更是精神上的。

  記得首批居民入住百步亭不久,正好是大年三十,物業員工放假,回家吃團年飯。初一上班時發現,小區到處是菸頭、紙屑。“一天不管理,衛生就出了問題。我感覺,小區僅靠物業管理,少數人管理多數人,解決不了問題。”茅永紅想,要把居民發動起來,共同參與社群管理。

  於是,他帶頭做一名志願者,經常在小區撿垃圾、拾菸頭。在他的帶動下,小區居民紛紛響應,鄰里、樓棟之間相互結對子,相互幫助,共同維護小區環境。

  今年3月,一位80歲的老人突發疾病住院,兒子在外打工,一時間趕不回來。鄰里間得知後,大家輪流做飯,去醫院照顧他。老人的兒子趕到醫院時,發現自己完全插不上手,最後他含著眼淚,放心地趕回工地。

  現在,百步亭社群志願者已有2萬多人,沒有發生一起大的鄰里糾紛。這是因為他們有一個以身作則的好班長——茅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