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名勝古蹟推薦

  常州位於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旅遊資源豐富,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些江蘇常州名勝古蹟,歡迎大家閱讀!

  :常州天寧禪寺

  天寧禪寺始建於唐代貞觀、永徽年間***627―65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1983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寺院。寺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素有“東南第一叢林”之譽。清乾隆下江南,曾三次至寺拈香頂禮,並題寫了“龍城象教”匾額和楹聯。寺內還正在籌建我國最高最大的寶塔――天寧大佛塔,塔身採用唐宋閣樓式建築風格,呈八角形佈局,共13層,高138米,2004年可建成並對外開放。

  千年古剎天寧寺雄踞常州東門外,前俯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後倚常州第一大公園紅梅公園,是常州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剎。其特點是五大:"殿大、佛大、鍾大、鼓大、寶鼎大,被譽為"東南第一叢林"。“法會之盛聞名遐邇,莊嚴妙勝甲於東南”的江蘇常州天寧寺,始建於七世紀唐代牛頭法融祥師,乾隆曾三次到天寧寺拈香,併為寺題"龍城象教"匾額和楹聯。這裡終日香火鼎盛,遊客如雲,現為全國重點保護寺院和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天寧寺內主要殿宇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樓、三室、兩閣等建築,總面積過110畝之多。

  :中國春秋淹城旅遊區

  淹城位於常州市南面,距市區約七公里是我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儲存下來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據說,這也是世界上公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面積約0.6平方公里,迄今已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

  相傳商朝末年,東夷奄君為躲避周王的攻打,帶領部落南下,築成挖壕固守數年,因四周都是護城河,好像淹在水裡一樣,故稱淹城。

  淹城氣勢壯觀,遺址有土牆三重,分為外城、內城、子城,各城均有護城河環繞,只在西面有一出口通道。外城呈橢圓形,周長約2.5公里,內城和子城都為方形。城內有淹君殿、跑馬崗、甘露城、頭墩、肚墩、腳墩、玉井、搖鈴鐘聲、龍泉等古景點。城內外散佈著的百餘個土墩中,以頭墩、肚墩、腳墩為最大。近年來淹城先後出大量幾何印紋陶罐、缸、甕、缽等珍貴文物,其中有被譽為“天下第一舟“的獨木舟、造型優美的青銅器、原始青瓷器和陶器。部分出土文物曾到國外展出,受到讚譽。3000年的風風雨雨,留下的都是造化的傑作。涉足其間,猶如進入世外桃園,那江南水鄉充盈清澈的碧水,那蘊藏的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給人古老、幽靜、深厚的感受,是考古、休閒、度假旅遊絕佳去處。無怪乎這裡有“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的說法。

  :金壇三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三星村遺址位於金壇市西崗三星村,1985年省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並被確認為新石器時代一處較重要的遺址。1993—1998年5月,南京博物院聯合金壇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金壇三星村遺址連續六年進行搶救性發掘,共揭露面積64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的墓葬1001座,灰坑55個,房址4處,出土各類文物4000餘件。據碳十四測定和考古學研究,三星村遺址的年代為距今6500—5500年左右。它對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型別和文明起源等課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區域研究、體質人類學研究增添了新資料。

  三星村遺址現存總面積10萬平方米。是蘇南地區儲存好、面積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現呈低矮的圓臺形,高出四周地表0.50—1.50米,遺址附近有大小河流環繞,河網密佈,水運交通發達。文化堆積層厚2.5—6米,可以分為5層,第②—④層內分佈有大批墓葬,墓葬分佈十分密集,疊壓關係豐富,在長江下游地區實屬罕見。其中④層為大面積分佈的螺螄殼堆積層,基本覆蓋墓地的全部,厚達1.2—1.5米,這些螺螄殼均為當時人食用後形成的生活垃圾。⑤層下發現有房址和灰坑遺蹟,未見墓葬,這是該遺址最早階段人類生活的遺蹟。房址以分佈密集的圓形柱洞組成,房址內有灶等遺蹟,房址附近有規整的圓形灰坑。據分佈密集的柱洞遺蹟推測房屋應屬幹欄式建築。

  灰坑多分佈在房址附近,坑多為圓形直壁平底狀,少數為長方形和不規則形。坑內填土鬆軟,含有陶片,土經浮洗和陶洗,在其中發現有較多的炭化稻米顆粒,經初步鑑定全屬人工培稻,從粒形上觀察接近現代粳稻,但粒形較狹長細小,這對研究水稻人工栽培的農業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慼墅堰圩墩遺址

  在慼墅堰鎮,大運河的南岸,距運河僅有四五十米的地方,有一高阜土墩,這就是迄今發現的常州市區最早的先民定居地之一——圩墩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1960年至1961年,南京博物院在蘇南進行考古複查時,發現了該遺址。1972年、1974年、1978年、1985年、1992年南京博物院、常州市博物館等單位先後五次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共1900.25平方米,清理墓葬191座。遺址原為突出地表的土墩,他的範圍在十萬平方米以上,因歷年取土平整場地和基建工程的破壞,現趨於夷平,大部分在現代建築之下。

  圩墩遺址是太湖流域西部一處馬家浜文化圩墩遺存,文化堆積較豐富。經過五次的考古發掘,文化遺存主要為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兩型別。其中馬家浜文化地層堆積較厚,延續時間較長。根據出土遺物的特徵可分為早、晚兩個階段。崧澤文化地層較薄,僅有墓葬出土。

  :新崗遺址

  新崗遺址位於常州市鐘樓區五星鄉和新北區三井鄉交界處,滬寧鐵路橫貫其中。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現以來,常州市博物館考古部對該遺址進行過小規模試掘***1991年10月***和鑽探***2002年7月***,基本摸清了該遺址的面積及文化堆積情況,並於2002年和2003年先後兩次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新崗遺址的發掘,豐富了馬家浜、菘澤文化的內涵,並發現兩者的地層疊壓關係非常清晰,對研究常州地區的馬家浜文化——菘澤文化序列增添了較為寶貴的新材料。該遺址晚期有些器物與良渚文化器物極其相似,較好地反映了兩者之間的傳承關係。另一方面,新崗遺址位於太湖流域西緣,處於史前文化南北交融與江淮流域接壤地帶。從出土器物反映,新崗遺址與山東大汶口文化及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均有密切的聯絡,對推動環太湖史前文化研究有較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