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名勝古蹟推薦

  無錫地處太湖之濱,風景絕美秀麗,歷史千年悠長,是在江南濛濛煙雨中孕育出的一顆璀璨的太湖明珠。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推薦一些江蘇無錫名勝古蹟,歡迎大家閱讀!

  :薛福成故居

  欽使第——薛福成故居始建於1890年,建成於1894年,是清末無錫籍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的宅第。故居中軸線前後共6進,由門廳、轎廳、正廳、房廳以及轉盤樓等組成,另有藏書樓、東花園、後花園、西花園等。佔地總面積21000平方米,現恢復12000平方米,修復建築面積6000餘平方米。整組建築氣勢雄偉,規模恢巨集,體現了清末西風東漸的時代特徵,中西合壁的建築風格,填補了中國建築史上的空白。2000年起,無錫市政府斥巨資全面修復故居。2003年1月1月,主體建築群、東花園、後花園修復開放。2001年,薛福成故居建築群被國務院頒佈為第5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路線:旅遊觀光二線到八佰伴下車,再往西步行。

  門票價格:25元/人

  開放時間:8:30-17:00***夏季夜遊開放至21:00***

  :東林書院

  楊時,號龜山,曾受學於理學家程頤,在無錫講學達18年之久。他當年講學的場所,稱為“東林書院”,又稱“龜山書院”。楊時離錫後,書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廢。

  直到明萬曆年間,無錫人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等捐資,在舊址上重建東林書院。此後,東林書院名聲極大,一度成為左右全國輿論的中心。當時無錫的顧憲城、高攀龍、顧允成、安希範、劉元珍、葉茂才和武進的錢一本、薛敷教,人稱“東林八君子”。

  抗日戰爭勝利後,無錫著名人士因東林書院歲入失修 ,集議恢復舊觀,發起重修。 院內現存石碑坊、儀門、麗澤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築。書院裡有一幅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表達了顧憲成為學治世的積極態度。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位於徐霞客鎮南陽岐村,始建於明代,佔地116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現有房屋三進兩側廂。花廳布展介紹徐霞客的生平事略及其對岩溶地貌、水道地理的研究成果;正廳名“崇禮堂”;天井有徐霞客手植羅漢松一株。故居東南有始建於明代的勝水橋,相傳徐霞客每次乘船出遊,徐母都會在此送行。故居西南的晴山堂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壁間嵌砌石刻76塊,其中有倪瓚、宋濂、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黃道周等大家手跡。晴山堂後園有徐霞客墓。

  晴山堂在馬鎮南腸歧村。初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崇幀十七年***1644***毀於兵燹。石刻倖存,後移于徐氏宗祠壁間。1978年,在村南璜溪河畔重建晴山堂。堂坐西朝東,三面環水,佔地538平方米。仿明式建築,3間敞連,10架進深,古色古香。正中“晴山堂”匾額,為朱穆之所書,前置1.8米高徐霞客母子塑像,南、西、北壁間嵌砌著晴山堂石刻76塊、《晴山堂帖敘略》木刻2塊。

  :寄暢園

  寄暢園又名“秦園”,園址在元朝時曾為二間僧舍,名“南隱”、“漚寓”。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的秦金得之,並在原僧舍的基址上進行擴建,壘山鑿池,移種花木,營建別墅,闢為園,取名為“鳳谷行窩”。秦金死後,園為其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樑繼承。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秦瀚加以修葺,並改稱“鳳谷山莊”。秦樑卒後,園改屬其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廣巡撫秦耀所有。秦耀系東林黨人,萬曆十九年***1591年***,秦耀因其師張居正被追論而解職歸鄉,回無錫後,因朝政失意,罷官回鄉,心情鬱悶,所以就寄抑鬱之情于山水之間,改園名為“寄暢園”。清康熙初年,園主聘請當時著名的假山工匠張漣***字南垣***和他的侄兒張軾精心佈置,疏泉疊石,園景愈加精美。

  現在寄暢園的面積為14.85畝,南北長,東西狹。全園大體上可以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以水廊為主,西部以假山樹木為主。東部的“錦匯漪”,南北狹長,波光瀲灩,形成園中開朗明淨的空間。池中有一座九脊飛簷的方亭,名“知魚檻”,遊人可倚欄觀賞魚藻。池的周圍山石嶙峋,建築林立,各種景物點綴配置,勾勒出了曲折窈窕的水面輪廓。在水池的北段,七星橋、廊橋將池水分成兩個不同情趣的小水面,顯得深邃不盡,幽深無限。七星橋平臥水面,池水輕拍,倒影如畫。西部的假山造型,模擬惠山九峰連綿逶迤之狀,構成一幅九獅圖。假山高3~5米,與水池的比例相稱,又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假山間為山澗,引惠山泉水入園,水流宛轉跌宕,淙琮有聲,猶如八音齊奏,取名為“懸淙澗”,又名“三疊泉”、“八音洞”,澗道盤曲,林壑幽深,是江南園林中的獨具之景。

  :龍池山澄光寺

  江蘇宜興市龍池山澄光禪寺***又名禹門禪院***,地處茗嶺龍池村,距市區35公里。 據稱,澄光禪寺建於宋鹹淳年間,有上中下三院。上院在山上玉陽X旁,憑虛閣右,內供觀音大士像。中院在龍池山之畔,由邑令丁懋建修茸。永樂年間御賜大藏經一部,慈仁太后賜金觀音一尊,金藍一隻。下院背山臨峁。明隆慶初年由僧慧澄重建,名士萬士和撰記,萬民表書,文彭鐫碑,時稱“三妙碑”。清康熙南巡遊龍池山御筆親書澄光禪寺,後製匾額藍底金字與山門照壁牆五個大字“面南看北門”相呼應。澄光禪寺鼎盛之時有常住僧人達千餘單,時稱江浙八大業林之一。由於歷史諸多原因,澄光禪四亦幾經興廢。“***”時期,拆廟毀像,僧人被掃地出門,除留下一堆堆碎石瓦礫外,原貌早已消失無存。

  追溯已逝之歲月,緬懷古德龍池弘揚靈鷲之道,令人肅然起敬。自宋入明,即有禪門高僧棲居龍池,紹佛隆種,續佛慧命。其主要人物首推正傅幻有。幻祖乃溧陽呂氏子,年十九從宜興善權寺樂庵剃度,繼赴北京寶禪參祖臨濟第二十八世園通禪師。服勤數載,禮辭南歸,通書“從上源流”付之,臨行復送一笠曰“無露圭角”,付示法印。幻祖應兩京太常少卿凝庵之請入主龍池山澄光禪寺。隆慶九年,園通禪師示寂,幻祖嗣繼臨濟第二十九世,繼開禹門堂上中興第一代。時幻祖門下有嗣繼四人,即密雲園悟、天隱園修、X嶠園信、抱朴園蓮是也。時道風歧異,誤導學子枯坐。幻祖力排時弊,倡揚參禪學道“在作務裡辦”,力戒業林呆靡之風。萬曆四十二年二月十二日,幻祖圓寂。時隔兩年,幻祖身骨入塔,賜進士出身周汝登撰塔名,王季鶴書。今靈塔猶在,位於靈池古道進山左側。幻祖生前有語錄、信札、文稿等,由密雲、天隱彙編《幻有禪師語錄》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