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中的故事概括

  上下五千年以故事講歷史的傳統,不粉飾、不戲說、講述真實可信的過往,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故事,令人拍案驚奇。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扶不起的阿斗

  鄧艾滅了蜀漢以後,後主劉禪還留在成都。到了鍾會、姜維發動兵變,司馬昭覺得讓後主留在成都總不大妥當,就派他的心腹賈充把劉禪接到洛陽。

  劉禪本來是一個昏庸無能的人。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全靠諸葛亮掌管著軍政大事,他也不敢自作主張。諸葛亮死後,雖然還有蔣琬、費褘、姜維一些文武大臣輔佐他,可是他畢竟不像諸葛亮在世時候那麼謹慎了。到蔣琬、費褘死去後,宦官黃皓得了勢,蜀漢的政治就越來越糟了。

  到了蜀漢滅亡,姜維被殺,大臣們死的死了,走的走了。隨同他一起到洛陽去的只有地位比較低的官員郃***音xì***正和劉通兩個人。劉禪不懂事,不知道怎樣跟人打交道,一舉一動全靠郃正指點。平時、劉禪根本沒把郃正放在眼裡,到這時候,他才覺得郃正是個忠心耿耿的人。

  劉禪到了洛陽,司馬昭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司馬昭這樣做,無非是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但是在劉禪看來,卻是很大的恩典了。

  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漢的大臣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差點兒掉下眼淚。只有劉禪咧開嘴看得挺有勁,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裡一樣。

  司馬昭觀察了他的神情,宴會後,對賈充說:“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話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姜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您還想念蜀地嗎?”

  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周處除“三害”

  西晉時期,除了像王愷、石崇一類窮奢極侈的豪門官員外,還有一批士族官員,吃飽了飯不幹正經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胡亂吹牛,盡說些脫離實際的荒誕無稽的怪話。這種談話叫作“清談”。這種人,往往名氣很大,地位很高。這也可見當時風氣的腐敗了。

  但是在官員中,也有比較正直肯幹實事的人。像西晉初年的周處就是這樣的人。他擔任廣漢***今四川廣漢北***太守的時候,當地原來的官吏腐敗,積下來的案件,有三十年沒有處理的。周處一到任,就把積案都認真處理完了。後來調到京城做御史中丞,不管皇親國戚,凡是違法的,他都能大膽揭發。

  周處原是東吳義興***今江蘇宜興縣***人。年青的時候,長得個子高,力氣比一般小夥子大。他的父親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沒人管束,成天在外面遊蕩,不肯讀書;而且脾氣強悍,動不動就拔拳打人,甚至動刀使槍 義興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義興鄰近的南山有一隻白額猛虎,經常出來傷害百姓和家畜,當地的獵戶也制服不了它。

  當地的長橋下,有一條大蛟***一種鱷魚***,出沒無常。義興人把周處和南山白額虎、長橋大蛟聯絡起來,稱為義興“三害”。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頭痛的還是周處。

  有一次,周處在外面走,看見人們都悶悶不樂。他找了一個老年人問:“今年年成挺不錯,為什麼大夥那樣愁眉苦臉呢?”

  老人沒好氣地回答:“三害還沒有除掉,怎樣高興得起來!”

  周處第一次聽到“三害”這個名稱,就問:“你指的是什麼三害。”

  老人說:“南山的白額虎,長橋的蛟,加上你,不就是三害嗎?”

  周處吃了一驚。他想,原來鄉間百姓都把他當作虎、蛟一般的大害了。他沉吟了一會,說:“這樣吧,既然大家都為‘三害’苦惱,我把它們除掉。”

  過了一天,周處果然帶著弓箭,揹著利劍,進山找虎去了。到了密林深處,只聽見一陣虎嘯,從遠處竄出了一隻白額猛虎。周處閃在一邊,躲在大樹背面,拈弓搭箭,“嗖”的一下,射中猛虎前額,結果了它的性命。

  :白痴皇帝

  晉武帝和他祖父、伯父、父親都是善於玩弄權術的人,可是他的兒子——太子司馬衷偏偏是一個什麼也不懂的低能兒。朝廷裡裡外外都擔心,要是晉武帝一死,讓這個低能兒繼承了皇位,不知道會鬧出什麼亂子來。

  有些大臣想勸武帝另立太子,但是不敢明說。有一天,在晉武帝舉行宴會的時候,大臣衛瓘***音guàn***假裝酒醉,倒在晉武帝的御座面前,用手撫摸著座位,嘴裡含含糊糊地說:

  “這個座位太可惜了!”

  晉武帝馬上懂得他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是假裝聽不懂,說:“你在胡說些什麼,準是喝醉了吧。”接著,吩咐侍從把衛瓘扶起來送走。

  打那以後,誰也不敢向晉武帝再提這件事。

  晉武帝畢竟也有點猶豫。他想試試他的兒子到底糊塗到什麼程度。有一次,他特地送給太子一卷文書,裡面提出幾件公事,要太子處理。

  太子的妻子賈妃,是個機靈的女人,見到這卷文書,連忙把宮裡老師請來,替太子代做答案。那個老師很有學問,寫出一份卷子,引經據典,答得頭頭是道。

  賈妃挺滿意,旁邊有個略懂文墨的太監卻提醒她:“這份卷子好是好,可是皇上明知太子平常不大懂事,現在寫出這樣一份卷子,反倒叫他懷疑。萬一查究起來,就把事情弄糟了。”

  賈妃說:“對,虧得你提醒一下。那麼還是你來另寫一份吧。寫得好,將來還怕沒你的好處!”

  那個太監就另外起草了一份粗淺的答卷,讓太子依樣畫葫蘆抄寫一遍,送給晉武帝。

  晉武帝一看,卷子雖然寫得很不高明,但是總算有問必答,可見太子的腦子還是清楚的。俗話說:癩痢頭兒子自己的好,能將就也就將就過去了。

  公元290年,晉武帝病重。太子司馬衷已經三十多歲。按理說,三十多歲的人已經可以處理政事了。但是晉武帝到底不放心,立個遺詔,要皇后的父親楊駿和他叔父汝南王司馬亮一起輔政。晉武帝臨死的時候,只有楊駿在身邊。楊駿為了想獨攬大權,和楊皇后串通起來,另外偽造一道遺詔,指定楊駿單獨輔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