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時事春節政治論文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對中國人意義非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篇一

  春節文化研究綜述

  摘 要: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對中國人意義非淺。過去學術界對春節的關注是將其置於節日民俗***特別是歲時節日***這個大的節日研究背景中,作為歲時節日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來考察的。21世紀初始民俗學、民族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眾多社會學科才注意將春節作為獨立物件來研究。民俗學側重於收集和記錄春節的具體形態,描述和挖掘其文化內涵及原始意義,社會學與人類學則側重在春節的功能上做文章,文學界與歷史學界側重於對春節節日語言及其歷史演變的探究。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田野調查和文獻法相結合的方法,重點在田野考察和對史料、地方誌等文獻資料的研究上。筆者試圖從學術界各學科對歲時節日研究的歷程中去回顧中國春節文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關鍵詞:春節文化;傳統節日;民俗學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120-03

  一、20世紀初至80年代以前的研究

  中國民俗學產生於上個世紀初“五四”時期,對節日民俗的探索也始於此。從“五四”時期到八十年代以前,學術界主要做的是對節日民俗資料的調查、收集、整理。就相關研究成果來說,不得不提兩本書: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1923***與婁子匡《新年風俗志》***1935***。《中華全國風俗志》是胡樸安在二十年代初編成的一部有廣泛用途的全國風俗百科全書,書中對各地方誌和古今筆記、刊物中所載風俗進行了彙編,其中涉及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人們過節習俗。就節日民俗總體研究來看,還處於初步探索階段,人們開始嘗試運用新方法、擴大新視角來挖掘節日民俗中的文化內涵,為八十年代以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20世紀80年代的節日及春節文化研究

  在“雙百”方針號召下,各種傳統文化藝術重新受到重視。節日文化研究,與其它人文學科的興起一樣,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羅啟榮、陽仁煊,較早關注中國傳統節日的學者,在1983年出版的《中國年節》[1]一書中,將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按季節進行分類為“孟春節日”、“仲春節日”、“季春節日”、“孟夏節日”、“仲夏節日”、“季夏節日”、“孟秋節日”、“仲秋節日”、“季秋節日”、“孟冬節日”、“宗教節日”。

  韓養民、郭興文1987年共同編寫的《中國古代節日風俗》[2],系統地介紹了除夕、元旦、元宵等傳統節日萌芽、定型、發展的過程及其特點,以及節日相關各種活動、軼聞趣事、故事傳說。書中還提出了不少經得起推敲的創見,如神祕的原始崇拜、鬼神迷信與古代禁忌是節日產生的最早淵源;先秦是節日風俗的起源萌芽階段,漢代是中國節日風俗的定型時期,這一點獲得後來的學者的普遍認同。[3]

  陳久金、盧蓮蓉***聯合出版了《中國節慶及其起源》[4],是較早介紹中國節日文化的書之一。書分十一章,重點寫了20餘個節日,介紹了這些古代傳統節日活動的內容、發展歷史,重點研究和探討了這些節日的起源。

  八十年代是中國節日文化研究的起步階段,從這個時期的研究成果看,有以下特點:第一,政治意味突出,學術意義不明顯。初期的研究,多是政府號召下以普及文化為目的的編寫的一些綜合性知識讀物。第二,以節日民俗的整體研究、漢族節日研究為主,單一節日研究、少數民族節日很少。就春節文化研究而言,專題性研究成果幾乎還沒有。第三,多數均是利用部分文獻記載、或田野調查蒐集到的民間傳說故事、彙編而成的青少年讀本,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學術性和研究性不強。

  三、20世紀90年代的節日及春節文化研究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中興起的“文化熱”方興未艾。九十年代的節日文化研究,逐漸回到“學術意義”的位置,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研究重心集中在節日文化的整體研究上,節日文化一般理論研究架構在這個時期建立、成熟起來。

  ***一***巨集觀的一般理論研究

  範勇、張建世繼承八十年代末一些學者對於節日文化理論關注的學風,1990年在龍文化大系列叢書《中國年節文化》[5]一書中對節日的型別、起源、變遷、傳播、傳說、內容、社會功能及心理等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探討。

  宋兆麟、李露露1991年出版了《中國古代節日文化》一書,這部著作主要介紹了包括春節、立春、元宵節的20個古代節日。他們認為節日起源於多種歷史原因;節日的發展經歷分為四個階段:發生期***遠古時期***、發展期***秦漢***、融合期***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豐滿期***宋元明清***,並具有幾點規律:節日的發展由不定型到定型,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不像政治、經濟、軍事那樣大起大落,而是比較緩慢的、潛移默化的;節日的形成是長期的,在發展中有變異,在傳承中有發展;農業文明的連續性和歷代統治階級的提倡使中國傳統節日具有頑強的生命力。[6]這些頗有見地的觀點,為後來學者們關於“如何確定節日”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參考。[7]

  關於節日的特徵與功能,也有很多學者進行研究。楊景震1998年發表論文《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形成及其特徵》[8],將節日風俗的特徵歸納為八大特徵:禮儀性、理想性、時代性、民族性、傳承性、變異性、群眾性、地方性。關於這一點,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朱宜初在《民族節日的基本特徵》一文中認為,節日大約有下面幾個特徵:節日的文娛性***休假性***與勞動性、節日習俗具有最大的複合性、民族節日的簇新性與守舊性、傳統節日的宗教性與新節日的非宗教性、節日的全民性與階級性、節日的獨特性。[9]金毅1992年在其論文《淺析民族節日文化的社會功能》[10]中歸納出民族節日九大功能:民族凝聚功能、人際調節功能、心理制衡功能、生產導向功能、文娛體育功能、教育宣傳功能、文化傳承功能、文化傳播功能、商品紐帶功能,他還分別進行了細緻的闡釋。

  ***二***春節文化研究的狀況

  這個時段春節文化研究基本上延續八十年代的研究路術,將春節置於節日總體研究或文化史研究的背景下作為節日文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展開的。   提到方法論,不得不提1998年簡濤用德文寫成《立春風俗考》[11],他運用法國結構主義與英國功能主義理論方法對立春禮俗進行探究,他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優秀範例,而且在方法論上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這個時代對春節文化的研究,除了對春節習俗事象的資料展示外,關於春節起源的研究上三種較流行的代表性觀點已經形成。

  1.臘***蠟***祭說

  “臘祭”據說原是神農氏時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事之”的年終祭祀習俗,主要內容是感謝百神上一年的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同時伴隨著人們為祈求驅疫禳災而舉行的祭祀活動。範玉梅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說“春節,大抵是從原始公社時代的‘臘祭’演變而來的。臘祭期間,人們聚飲會替,歌舞戲耍,盡情歡愉。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眾多的春節習俗。”[12]王景琳、徐匋《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春節”條:“關於春節的由來,或說源於上古社會的臘祭,臘即歳終祭眾神之名,因而春節乃是由一年農事畢後為報答深的恩賜而來。”[13]段寶林《中國古代的狂歡節——春節、蜡祭與儺》也認可上述源於上古蜡祭的觀點。[14]

  2.巫術儀式說

  王娟1995年在中國文化講座叢書發表了《中國的春節》,筆者從春節儀式活動內容角度來探,認為“春節應該源於古代的巫術儀式,是古代人原始信仰之一——巫術的具體表現。人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和表演等來驅趕或避開邪惡,並得到平安和幸福。隨著社會的發展,春節逐漸失去了其巫術的內涵而演變成一種慶祝活動。”[15]

  3.鬼節說

  徐華龍1997年在《春節源於鬼節考》[16]一文中說“古時候人們由於科學知識的貧乏和生產力的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常為冬天的寒潮所侵擾,又為糧食的匱乏所提心吊膽,早春更是青黃不接、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老人和兒童首先會因飢餓、寒冷及其他各種惡劣的原因而相繼死去。看到這種情景,人們會恐懼,會以為是鬼神的作祟。”

  相對於八十年代的研究而言,九十年代的研究隊伍迅速壯大、研究領域得到擴充套件,研究方法也相對多樣化。絕大部分論文都是在理論上對節日的起源、分類、特徵、內涵、功能、變遷及其原因探析等方面,論文成果尤為顯著,理論研究相當成熟。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偏頗,節日文化理論研究充分,對各民族單一節日研究仍然不多,而且多數僅僅流於一般的簡要的介紹,挖掘力度不夠;其次,可以說,這一階段對於春節研究仍尚未得到充分地開展,真正專門研究春節的不多,除個別專題研究外,多數還是僅限於八十年代資料彙編狀態,或者只是隨感式的記述。

  三、21世紀以來的節日及春節文化研究

  21世紀前十年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時代。一些學者以前人研究為基礎,將節日文化理論深入到底,另一類學者則另闢新徑,著力於個案和專題研究。百節之首的春節,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物件,快速進入了學界研究的視野,成為一門顯學。

  ***一***巨集觀的一般理論研究

  楊琳2000年出版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17]一書,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理論研究成果的卓越代表,它“為二十一世紀節日文化研究提供了集大成的研究成果。”

  趙東玉論著《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研究》[18]也是比較突出的成果之一。他以獨特的文化史和民俗文化視角相結合,圍繞“闡發傳統節慶文化的型別和特徵”“釐定傳統節慶文化的要素和影響因素”“分析傳統節慶中的男女角色”“探討傳統節慶文化的時代意義”等四個方面展開論題,全書分中華傳統節慶文化概論、文化要素論、文化影響因素論等七章,提出了許多新穎紮實的理論觀點。

  劉魁立的《文化內涵——傳統節日的靈魂》[19]一文,指出節日的核心是節日本身所具有的、自傳統以來就已經形成的文化內涵,文化內涵才是節日的靈魂所在,該篇論文對於把握春節習俗的內在本質提供了理論支援。

  ***二***非物質文化保護語境下的春節文化研究

  1.理論上的研究內容多涉及春節起源、文化內涵***文化意義***、社會意義***社會功能***、變遷等方面。

  對春節起源問題的探討,基本上被九十年代形成的上述三種說法佔據。需要補充的是,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一書中對上述三種說法分別進行了分析論證,認為,由於文獻不足,很難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但是他根據前人的研究和現有文獻,做出了推斷,“我國早在夏代之前已有‘年’的時間概念是不成問題的,有年自然就有過年的習俗,所以春節可以說是一個極其古老的節日。”[20]陳連山基本贊同楊琳的觀點。[21]

  而關於春節民俗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春節內涵和原始意義的研究上。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闡釋出不同的內涵與意義。

  陳連山2004年發表《春節民俗的社會功能、文化意義與當前文化政策》一文,文中對春節習俗的社會功能和文化象徵意義進行了總結分析,認為春節作為最普遍的超越政治、超越階級、甚至超越國界的民俗節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全民族的認同感。而且,春節是一筆現成的文化則一富,利用它可以更加順利地進入大眾生活,有利於建設新的全民族各階層共同享有的節日文化。[22]

  吳正彪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獨特視角解讀春節習俗的文化內涵,2005年他在《春節習俗的文化人類學解析》中,提出自己看法“春節習俗與其說是一種文化行為,不如說更是一種文化需要。”因此,“春節作為一種文化,對中華民族而言就有獨特性和充分的價值。”[23]

  蕭放的《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現代語境下的春節習俗意義》 “以春節為例,分析現代語境下的春節的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價值。”認為“春節在長期的歷史傳承中已經內化民族的心結,我們享受春節,就是集中體驗、傳承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這種以節日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是一筆豐厚的文化財富。我們應積極開掘春節的文化資源價值,對這一特殊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將有助於民族文化的保持與和諧社會的建設。”[24]   除了上述學者以外,李俊群在其文《論春節的傳統意義》中提出“傳統春節的核心意義正在於它是維繫傳統宗法血緣共同體和熟人社會得以和諧運轉的一種節日儀式,它為具有強烈的宗法觀念和情感的人們提供了一種親情交流的契機和紐帶。”[25]劉守華《春節的文化精神》[26]中則用《周易》的一句哲言來概括春節的文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朱華穎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過年是中國人的一種文化身份”。[27]還有,黃濤等學者也對春節的文化內涵、社會功能進行過研究。

  有些學者還對春節的變遷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巫肇勝在《文化社會學視野下中國春節習俗與文化變遷》[28]一文中首先解析了春節習俗的起源、主要特徵,探討了春節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還對春節衰變的具體原因進行了考察,總結出:經濟發展是文化變遷的根本動力,城市文化的傳播影響傳統文化的變革,全球化及西方文化的傳入衝擊傳統文化的變革,傳統文化自身特點影響。而覃祥菊《春節習俗的城市變遷及其文化內涵》[29]從政府行為的引導、新型習俗產生、拜年方式多樣化、旅遊等城市新潮過節方式湧現等因素探索春節習俗在城市的變遷原因。李鬆潔[30]則運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以20世紀30年代以來黑龍江地區為個案研究了春節習俗變遷。

  2.回顧二十一世紀以來,節日民俗研究的整體面貌,給人們印象最深的不只是理論探索上的收穫所得,更突出的乃是這近十年間出現了一大批具有開創性意義、以單一節日研究為物件的研究成果。

  21世紀以來,節日民俗文化研究從一個量的積累達到了一個質的突破,相對於20世紀的研究而言,這個時期理論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個案專題研究等新的研究領域正在拓展,局面一片大好。在非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學者們逐漸轉換了研究視角,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對節日民俗,特別是單一傳統節日進行重新認識、重新研究,成果卓著,這在學術史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形成了二十一世紀頭十年節日民俗研究的研究趨向。春節文化研究在這個驅動力作用下蓬勃發展。

  注 釋:

  [1]羅啟榮,歐仁煊.中國年節[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3.1986年再版時,更名為《中國傳統節日》。

  [2]韓養民,郭興文.中國古代節日風俗[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1987.

  [3]高丙中.文化自覺與民族國家的時間管理——中國節假日製度的現代問題及其解決之道[A]. 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節日文化論文集[C].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3.

  [4]陳久金,盧蓮蓉.中國節慶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5]範勇,張建世.中國年節文化[M].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6][7]宋兆麟,李露露.中國古代節日文化[M].文物出版社,1991:10,11-13.

  [8]楊景震.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形成及其特徵[J].中華文化論壇,1998***3***.

  [9]朱宜初.民族節日的基本特徵[J].雲南教育學院學報,1988***3***.

  [10]金毅.淺析民族節日文化的社會功能[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4***.

  [11]簡濤.立春風俗考[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12]範玉梅.中國的民間節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王景琳,徐匋.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2.

  [14]段寶林.中國古代的狂歡節——春節、蜡祭與儺[J].中國文化研究,1996***2***.

  [15]王娟.中國的春節[A].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文化講座叢書第二輯[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68.

  [16]徐華龍.春節源於鬼節考[J].浙江學刊,1997***3***.

  [17][20]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18]趙東玉.中國傳統節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9]劉魁立.文化內涵——傳統節日的靈魂[J].民間文化論壇,2005***3***.

  [21]陳連山.春節風俗的歷史淵源、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A]節日文化論文集[C].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23.

  [22]陳連山.春節民俗的社會功能、文化意義與當前文化政策[J].民俗文化論壇,2004***5***.

  [23]吳正彪.春節習俗的文化人類學解析[N].中國民族報.2005-3-4***6***.

  [24]蕭放.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現代語境下的春節習俗意義[J].江西社會科學,2006***2***.

  [25]李俊群.論春節的傳統意義[J].廣西民族研究,2007***1***.

  [26]劉守華.春節的文化精神[J].文明,2007***2***.

  [27]朱華穎.港客談春節:過年是中國人的一種文化身份[N].新華每日電訊,2008-2-13***4***.

  [28]巫肇勝.文化社會學視野下中國春節習俗與文化變遷[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8***8***.

  [29]覃祥菊.春節習俗的城市變遷及其文化內涵[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8***6***.

  [30]李鬆潔.春節習俗變遷的社會學解釋——以20世紀30年代以來黑龍江地區為例[J].中國民族,2008***2***.

  作者簡介:

  李翠華***1982.11-***,女,毛南族,中山大學民俗學碩士研究生,現工作單位為廣西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