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類論文範文

  畢業論文作為高師美術畢業生最後一門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一方面是檢驗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習效果,評價教學質量的標杆;一方面是培養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能力的有效手段,是科學研究的初步成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美術類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美術論文

  開放式的美術教學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主,培養學生的人為精神和審美能力,教師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結合開放性的教學手段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趣和認知特徵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為此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應緊緊把握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連,結合採取開放式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在美術教學中我結合六年級美術課《我設計的服裝》一課來談一下怎樣實施開放性的課堂教學。

  一、 培養開放式的師生關係。

  開放式的師生關係就是改變教師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教態,和學生保持一種謙虛合作的態度,蹲下來與學生交流,以關愛的心態走進學生,理解學生,當學生不舒服時你能關心的摸摸他的額頭及時陪她到衛生所就診,冬天給每一位學生倒一杯熱水噓寒問暖,給困難學生買幾個作業本、幾枝畫筆、幾盒水粉,美術課幫學生鋪鋪紙、涮涮筆、調調色,學生都會投給你無限的感激之情。課外活動時和他們一起做遊戲、捉迷藏、搞運動、練舞蹈,成了學生中真正的孩子王,和學生無拘無束的相處、自由自在的交往才能深入的瞭解學生,瞭解他們的困難和需要,瞭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瞭解他們的苦惱和歡樂等,

  以自己的寬容走進學生,思想上成為學生的知心姐姐,生活上成為學生的父母,學習上成為學生親密合作夥伴,這種開放性的師生關係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消除了師生間的隔閡,培養了師生間的感情,他們在老師面前,心無所忌、事無所隱、敢想、敢說、敢爭論、敢探究,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合作的精神。

  一、 創設開放式的匯入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時我會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課件、範畫、多媒體,甚至故事、遊戲、音樂及小舞臺劇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體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參與美術學習活動的興趣。如《我設計的服裝》一課,教師先播放“時裝秀”片段,其中模特們形象生動的表演會把同學引入情景,教師適時拿出幾塊簡單的布,幾枚曲別針,把自己裝扮起來,穿上“晚禮服”放音樂,走幾遍模特步,學生觀看並作出評價,自由發言如:教師的顏色搭配不合理,模特步應誇張些等。在評價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力和想象能力為服裝的設計奠定了基礎。同時模特人物的欣賞使學生產生了新奇感和求知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提供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能創新”的成功感。

  教師不失時機的再出示十幾塊花布和其它裝飾品,讓學生現場設計,現場表演,從而過把“小設計師”的癮。教師播放輕音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充分發揮群體作用,自由選材,根據布料的顏色不同,

  大小不一和人物形體特點裝扮各組的“模特”。從中把死板的師“教”生“學”改為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從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教師此時在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自己喜歡的服飾。教師的輕音樂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氛圍中自由創作,此時學生的思維處於興奮狀態急於創作,此時奧特曼服,甜美服,淑女服,休閒服等構思出現在各小組中間。學生小組內進行交流,並結合各自模特的特點,介紹服裝設計的方案,這樣同學之間有交流、有碰撞、有互助後的提升,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想象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四、開放式的評價引匯出開放式的拓展活動。

  根據小學生的好奇、好勝、好表現的心理特徵,學生設計完時教師及時播放模特走T臺的音樂,讓“模特”們不由自主的走起來展示自己,再走幾趟模特步,秀出自己,讓學生通過觀看、鑑賞互相作評價,打破了過去教師只評價學生的一貫做法。在開放性的師生關係下,他們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審美觀,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在巧手的裝扮下,短小精悍的肚臍裝;溫文爾雅的淑女裝;個性張揚的休閒裝;奇形怪狀的時尚裝等相繼而出,“模特”們都身不由己的走起模特步,他們惟妙惟肖的表現讓我讚歎不已。這樣開放性的活動,給同學們提供了更多參與的機會,學生自然而然被吸引過來。始終處於主動參與的角色,激發了學生自求發展不斷創新的內在動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

  總之,開放性的美術教學是教師轉變教學觀,重視教材內容的整合、開發和利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形成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氛

  圍的有力措施;是努力為學生提供觀察生活、欣賞他人作品、合作交流的自由創作空間。

  二:淺談現代藝術設計與繪畫的關係

  【 論文 關鍵詞】: 藝術 設計; 繪畫; 關係

  【論文摘要】:藝術表現的外延和內涵雖然已經被拓展到一個相當廣泛的藝術領域,但那些一味"反傳統"的 現代 畫家,在藝術實踐中無論怎樣標新立異,偏向所謂求新求變的極端,最終還是不能與傳統的繪畫或者其他傳統工藝決裂的。

  人類的 歷史 有很大一部分也可以稱做是一個設計的歷史,而藝術設計在現代繪畫的基礎上,可算做是一種延伸。藝術設計運用創造性思維,從整體和具體細處都屬於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結合。對總體的安排和結構的處理運用邏輯思維為主,對造型和表面裝飾的處理運用形象思維為主,二者不可截然分開,而是相互交替進行。

  在文化 發展 過程中,繪畫與藝術設計對其影響深遠的感觸莫過於平面設計人員。設計者不但要具備繪畫的基本造型技能與審美意識,在商業文化產業的運用中也需要特殊的理解和創造性。

  一、共性與共同面對的問題

  現代繪畫與平面設計同樣都是個性的表露。回顧繪畫的發展史就會發現,無論 中國 還是西方,每一位傑出的大師都曾經創造過極端個性化的作品,他們的作品都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徵。畫家、設計師們,尤其是現代派的一些大師,他們在創作時可以完全不用考慮其作品的社會性。在某種意義上說,作品的生命力,正表現在個性化上,通過作者對美的形式法則的特殊理解而存在著。任何一個偉大的畫家、設

  計師,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個性,創作者必須把自己個人的主觀意志潛能釋放出來,最大限度地表現自我。

  然而,現代繪畫與現代藝術設計設計在這個飛速的時代所產生的弊端主要是因為早已經歷過繪畫造型的鼎盛期,而期更能突破前人的思路,求得更開闊的道路而採取個性化的創新手法上。當今是一個資訊高度發達的世界,要反映這一時代特徵,是設計工作者的主題。架上繪畫現狀低迷,而西方的藝術設計手法又繁複多樣。各種不同型別的藝術樣式結合,多樣化表現藝術性主題。而很多藝術品只考慮創新,增添怪異手段,而缺少了考慮審美的方向性問題。

  二、差異與調和問題

  設計與繪畫最大的區別是否依賴商品。設計作為商品具有包裝價值和使用價值本身就是為市場服務的。設計的最終價值來源於客戶的滿意,商品價值的實現,市場需求的滿足。設計師必須揣摩客戶的心理使方案得到通過,;另一方面,客戶可能對市場的把握、瞭解遠勝過設計師,設計師繳盡腦汁的創意想法最終還是依附於客戶的評審。設計也依附市場這根指揮棒。而繪畫的本質是實現對美的追求。繪畫與設計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運用,不僅僅體現在"個性化"與"依附性"方面,還體現在對形式美的 規律 追求的差異性上。

  三、設計借繪畫所用

  繪畫對美感的追求還表現在材質,肌理和表現手法上。現代繪畫綜合材料的運用表現在撲朔迷離的肌理運用上。繪畫也用混沌含蓄的有限筆墨表達意境,這些手法在設計中也偶爾能見到,只是借用繪畫的表

  現手法或藉助繪畫元素來完成設計的段落而已。例如有的設計作品從表面上是追求繪畫中的空靈和氣韻,更深刻的是用圖形元素溶入到現代設計原理的圖形構造中去了。這種類似繪畫的空靈美,只是設計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現代主義設計主要從意識形態出發,將之放置到現代主義運動中的大背景中去。現代主義的運動產生的影響使之不斷髮展。而設計活動的自身特質和發展變化規律,也影響到我們對其它相關設計活動的理解。設計中的技術和藝術都影響著設計史的發展。設計中的技術與藝術兩者互不可缺,兩者完美結合可以造就優秀的設計,而反之卻造成失敗的作品。

  技藝的完美結合成就了手 工業 時代藝術設計的輝煌。新藝術運動打破了維多利亞時期的矯飾風格向大膽創新的方向發展。 "新藝術"也同樣在藝術和技藝方面找平衡點,保持傳統藝術的精髓。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客觀化也得益於繪畫,這種趨勢始於塞尚,發展於立體派和抽象主義。而藝術觀點的要旨是結構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塞尚認為什麼外部條件和結構都不能改變事物的結構,而藝術家必須把事物納入這個秩序中來,使事物成為結構中的有序。他嘗試用結構的觀點去認識和概括一切物件。立體主義的現代運動也受益於此思潮。他們將幾何方式推向及至也屏棄了空間透視,強調理性規律在真實中的表現力。畫家自身的繪畫語言具有的抽象張力創造了新的世界。

  現代藝術設計遵循理性主義,用幾何形體和簡約抽象的色彩概括客觀物件,成為大機器生產的必然和最佳選擇。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誕生了現代主義設計。荷蘭"風格派"和俄國構成主義。嚴格遵循

  幾何式樣,追求那種來自於機械的嚴謹與精確。努力尋求與工業化時代相適應的藝術語言和設計語言。從荷蘭"風格派"和俄國構成主義設計中我們能看到,技術和藝術達到了最佳的結合, 同時,也正因為這種最佳結合,現代主義設計成為二十世紀上半葉最穩定、最具影響力的設計風格,以至在後期發展為風靡全球的"國際主義"風格。 "國際主義"風格的形成就可以看做是國家大工業化形成的衍生形態。設計與繪畫藝術的平衡也是動態的,而技術的發展和日趨成熟也促成

  了藝術多元化的發展。

  作為設計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響力的設計活動, 現代 主義設計的形成的內因和外因,它的確切定義、面貌特徵、持續時間和波及範圍等等,都極其複雜,而現代 藝術 本身、現代繪畫藝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的互動關係中也有許許多多細緻的問題等待我們的分析整理。設計中技術與繪畫藝術是互為的關係,它們互相滲透和吸收對方的精髓。現代藝術中的客觀化趨勢與現代主義設計的聯絡,現代主義產生的內在動因,這些都可以讓我們對現代繪畫與設計之間發現更多千絲萬縷

  的聯絡。 中國論文聯盟

  中國 傳統繪畫藝術在 自然 物的描繪中往往融入了一種圖形化的抽象符號語言。而現代藝術設計不同於架上繪畫,它是需要一目瞭然,簡潔明瞭概括性極強的。現代設計運用多元手法突出重點,將不同比例、時間空間所寸的元素相結合,運用象徵予人啟迪。構思超載現實,構圖概括,形象誇張鮮明,醒目地渲染主旨事物,賦予畫面更廣意義。而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空靈之感,以無形表達有形也在設計

  中被極好的利用。現代平面藝術設計大師也以意念為先,用形得神韻;不斷創新;靈活取用為創意原則,和中國山水畫的表達方式類似。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西方的現代理念相得益彰。更有作品運用了中國的水墨技法和現代 電子 技術特殊的肌理效果,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和文化感染力。中國傳統藝術講究的衡和內在的節律,強調變化中的均衡,也符合藝術上形式美的 規律 。中國傳統藝術講究的衡和內在的節律,強調變化中的均衡,也符合藝術上形式美的規律。在我國的藝術設計作品中,動與靜、疏與密、虛實相生、縱橫曲直、黑白對比、重疊交錯等傳統構圖法則中也屢見不鮮。現代招貼藝術設計也大量的運用了古代或現代的民間工藝。概括多變的形式之美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從而也給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豐厚的養分來源。而複雜到單純,豐富到簡練的提煉過程,也是我們從傳統繪畫中走出所造就的。

  四、設計規則蘊含著動態生命的整體表現

  多元與凝聚、東方與西方、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都不要獨舍一端,明白融合的要義,才能產生出更具涵義的藝術張力。反觀 歷史 ,藝術設計與架上繪畫直到今天仍然相互影響與交融共進。從架上繪畫之象徵到設計中意念的傳達,從空間處理到圖形設計的空間感與虛擬性,和建築設計裡的含蓄意寓。設計與繪畫在衝撞與交融中得以更好的 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