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團隊案例具體分析

  進入21世紀以來,創業活動在全球範圍內活躍起來。那麼大學生有哪些團隊創業的案例呢?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大學生創業團隊案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大學生創業團隊案例1:蔣沈雄:北大學子建太空翼足球教育作兒童足球培訓

  北京四中、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經濟學方向……一路從名校走來的蔣沈雄今年才23歲。這個將《我國網際網路理財產品對保險業的影響分析及政策建議》作為畢業論文的90後畢業後沒有選擇去投行、諮詢、保險公司工作,而是選擇了自己創業。

  認識的人都知道他對於足球教育的熱愛,連他微信的個性簽名都是“足球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畢業後他創辦了一家名為“太空翼足球教育”的機構,將自己的愛好和事業真正結合在一起,還得到學校和學院的大力支援。“我們90後似乎都喜歡自主性強一些的工作。學校裡的創業氣氛也特別濃厚,老師們都幫我們出謀劃策。”

  蔣沈雄介紹說,“太空翼”這個名字源於動畫片《足球小將》中的主人公“大空翼”,只是“多了一點”。這部動畫片剛播出的時候,日本足球還明顯落後於中國,但目前,中國足球卻和日本有了差距。“這個名字寄託了很多年輕人對於足球的夢想,而我們現在的夢想是要超越日本,並且要做超越足球本身的全面教育。”

  “太空翼足球教育”的教練團隊全部畢業於北大、清華、人大等著名高校,不少還是省市狀元,不僅是校隊成員,還擁有豐富的國內外培訓經歷,是支名副其實的精英團隊。“其實足球和學習並不矛盾,甚至是相互促進的關係。因為足球從來不是一項僅僅依靠身體和技術的運動,智慧起到的作用絕對不遜於以上兩者。”蔣沈雄說。

  “初創時期,總會有家長和朋友問及我們為什麼要創辦太空翼,這家機構與一般的足球俱樂部有什麼不同。”面對這樣的疑問,蔣沈雄選擇用北京大學老校長蔡元培先生的一句名言來回答,“那就是‘完全人格,首在體育’。我們創業的宗旨就是在中國普及以足球運動為載體的、完全人格的理想主義教育。”

  他希望“太空翼”能成為一座連線足球和人格的橋。“我們像重視球技一樣重視學生每一個恰當或不恰當的行為,我們力爭用每一次觸球引導學生的思考和決策,我們通過每一次競爭培養學生的自信和堅韌,抑制自負和孤傲。”

  球場上,蔣沈雄和其他教練們就是孩子們的榜樣。訓練中平等交流、比賽時淡化結果,在與孩子們一起享受足球快樂的同時,教練們更多地會讓小球員面對決策情景,提高實戰和思考能力。同時,在球場下,教練們還舉辦了《博雅講堂》,把自己感興趣的天文、化學等知識教授給小球員,全方位地引導孩子成長。

  一名叫傅泳豪的小球員在參加了“太空翼”組織的足球特訓營後寫了一篇日記,透露了這樣一個細節。“第四天,正在踢比賽,忽然下起了大暴雨。我想:‘下雨了,衣服都溼了,趕快回去吧。’但是教練卻說比賽還沒有結束,繼續努力……”就這樣,他們一直踢到比賽結束。

  不僅鍛鍊了毅力,足球這樣注重團隊合作的運動還能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有家長這樣對蔣沈雄說,“兒子本來很內向,但是接觸足球后有了很大變化,不僅在比賽中敢搶敢拼,與隊友鼓勵互助,還在比賽間隙和對方球員聊天說笑,這太讓我們欣慰了。”

  儘管創業才一年多,“太空翼足球教育”執教過的小球員已經逾1000人,年齡段跨越4歲到14歲。蔣沈雄希望通過團隊的努力,讓更多孩子走入球場、感受足球、享受比賽,得到身心全方位的成長。“真希望有更多家長願意把孩子帶進足球的世界,眾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中國青少年足球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大學生創業團隊案例2:三個大學生拍畢業照賺錢,兩個月入賬40萬

  大學畢業只有一次,而千篇一律的畢業照,已無法滿足現在追求個性的大學生的胃口。當你看到網路上一張張充滿創意的畢業照時,卻有三個小夥子為了這精彩的一瞬間付出了兩個多月的努力,而且也收穫了巨大的回報。安慶師範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的大四學生楊凱、姚其義和宋若敏,在畢業之際利用創意畢業照這一商機,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就賺得40萬元。

  4月份是學校大四畢業生集中返校論文答辯和拍攝畢業照片的時候。從這一時間開始,楊凱每天早上都被電話叫醒——畢業班的同學紛紛找他諮詢和聯絡拍照事宜。召集攝影團隊之後,從早上七點半開始,按照流程單上的班級逐個拍攝畢業照,擺造型、想創意,每天幾乎從日出拍到日落,晚上分類整理完拍攝服裝已經快零點,然後整個團隊還要商量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凌晨才能睡覺。“就這一段時間,整個人感覺像打了雞血一樣在工作。”楊凱說道。

  畢業季開始後,安慶師範學院100多個畢業班級中,有73個班級找到楊凱團隊拍畢業照。不僅僅提供服裝拍畢業照,他們三個人還負責將照片製作成相簿,同時還將其中一些照片製作成紀念品,最後還承擔班級畢業聚會的拍攝任務。“整個***,忙完一個班級,已經累得不行了。”姚其義說道,最忙的時候他們一天拍了20個班級的畢業照。在安慶師範學院,他們每個學生收費120元,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他們三個人已經收入30多萬元。不僅如此,他們三人還到黃山學院去拍攝畢業照,掙得10多萬元。

  “雖然那段時間異常辛苦,但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桶金。”楊凱說,隨著畢業季的逐漸離去,生意也會迎來淡季。去年他給畢業十年後回到母校的思政專業校友做過服務。今年他也從中受到啟發,想到了校友服務這一新業務,把業務範圍從“在校時”拓展到了“畢業時”和“畢業後”,去做校友們的回校“接待員”,給他們安排衣食住行遊購娛***。

  大學生創業團隊案例3:劉思源:90後“小鮮肉”掘金阿拉迪小切糕

  一提到切糕,你會想到用核桃仁、葡萄乾、芝麻、玉米飴等原料熬製而成的西域美食,但真正吃過的人並不多。90後襄陽小夥劉思源為了讓美味平價的正宗西域小切糕成為大眾小吃,奮鬥了整整3年。

  他和團隊裡同樣年輕的90後小夥伴,憑藉著自主研發的“阿拉迪小切糕”在2015年湖北農村青年電商創業大賽上脫穎而出,奪得了初創組冠軍。

  當“小鮮肉”愛上“小切糕”

  春夏是休閒食品的旺季,劉思源和小夥伴們也格外忙碌。週末時,他帶著幾十盒“阿拉迪小切糕”在武商襄城購物廣場的超市裡試銷。穿著萌噠噠真空“外套”的“阿拉迪小切糕”讓人眼前一亮,顧客沒見過,更沒吃過,好奇地駐足觀望。

  此前在襄陽,市民們見到的都是商販用推車沿街出售的大塊切糕,有需要就切下一塊論斤賣。可這是一款改良後的全新產品,劉思源和小夥伴們不知道市場如何,更不知道如何定價。因此,只要有顧客駐足試銷臺,他們就會馬上推介:“這有一款正宗西域小切糕,您願意購買嘗一嘗嗎?”

  顧客們肯定地回覆後,讓已為“阿拉迪小切糕”奮鬥了整整3年的劉思源極為高興。

  試吃之後,許多顧客直接付錢買走切糕。“顧客給出的心理價位在30元至50元/盒,而我們預售價是39.8元一盒。”劉思源對市場的判斷相當敏銳。

  作為一枚“小鮮肉”,怎麼會“愛”上女孩子喜歡的甜點切糕?

  “切糕王子”新聞激發靈感

  2012年,一則新聞吸引了正上大學的劉思源的眼球,“長沙理工大學的一名大學生勤工儉學,在網際網路上賣切糕,生意非常紅火,被網友稱為‘切糕王子’,一下子成了‘明星’”。不過,劉思源的關注點是也能做成大生意的切糕。

  事實上,劉思源並非突發奇想,他在大學裡就是個“創業”達人,開了好幾個小公司,頭腦靈活,嗅覺敏銳。從“切糕王子”的創業故事中,他嗅到了商機,“我聯絡上了長沙‘切糕王子’,談到我也想做切糕的想法。他建議我去西部走走,看看正宗的切糕”。

  於是,2013年劉思源趁寒暑假去了西部大城市兩趟,找到當地製作切糕的老藝人,走進家庭作坊看製作過程。此外,他也找到當地知名的切糕專賣店,現場觀看製作工藝。

  改良“西域美食”大賽奪冠

  在考察市場的過程中,劉思源一直在思索:作為西域傳統美食,切糕很受當地人歡迎,但為何沒能進入更廣闊的市場?

  通過不斷試吃和了解切糕製作工藝,他最終確定了“把切糕改小、切薄,做成小包裝;提高果仁含量,降低糖分的比例”的改良思路。確定創業方向後,劉思源和4名與自己同齡的90後開始了追夢之旅,他們成立了湖北襄陽阿拉迪食品科技開發公司,五位合夥人之前都曾創辦過公司,也都是資深“吃貨”。

  歷經3年的研發,每塊10克左右的真空小包裝、乾淨衛生、更適合大眾消費的“阿拉迪小切糕”在今年新鮮出爐。據悉,小切糕一“出生”,就吸引了40多位全國各地的微商代理加盟。“加上蘇寧網店和淘寶網店,我們的重點銷售渠道已經就位。”劉思源這樣介紹。

  不過,劉思源的“野心”很大,“未來,我希望切糕能像大白兔奶糖一樣成為消費者的手邊零食,讓所有人嚐到正宗的西域風味美食”。

  事實上,“阿拉迪小切糕”正式面世前,就憑藉著出色的創意和產品的口感獲得評委的青睞,戰勝了200多個對手,拿下了2015年湖北農村青年電商創業大賽初創組第一名。

  大學生創業團隊案例4

  瀋陽90後女孩小雪大學畢業後,開起了自己的零食小店,不過與實體店和網店不同,小雪的經營範圍在微信和微博上。經營了大半年時間,小雪已經有了近百個固定顧客,她也經常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意經。

  小雪剛畢業時,不想去寫字樓裡打工,很想自己創業,當她把這個想法告訴父母時,得到了父母的支援,父親說,“怎樣都是工作,只要肯付出辛苦,好好經營自己的小店,我和你媽都支援你。”

  有了父母的鼓勵和資金上的支援,小雪拿著5萬元錢開始了創業。但是親戚、朋友都不太看好,他們總是認為小雪應該找個穩定的工作。“剛開店時,顧客也都不信任我,畢竟我沒有實體的店鋪,但是我做事認真,從不糊弄,時間久了,大家慢慢認可了。”小雪說,微信的朋友圈越來越多,大夥也都幫她推薦,所以生意越來越好。

  有時,為了節省運費,小雪還會騎車或者坐地鐵去送貨,“我的買家大多是寫字樓裡的白領,和我年紀差不多,或者比我大幾歲,送了幾次貨之後,我們都成了朋友,她們的聚會也會邀請我,讓我覺得自己既是‘編外’人員,又是他們中的一員。”

  由於經常有買家在微信裡諮詢問題,小雪幾乎是手機不離手,常常是一邊吃飯,一邊回覆資訊。有一次,一位買家著急收貨,小雪頂著30多攝氏度的高溫給送了過去,當看到小雪滿頭大汗、頭髮都貼在臉上時,這個買家說:“咱倆以後就姐妹相稱吧,空閒時間裡,我也能幫你賣貨!”

  小雪店裡賣出的零食,她都要親自品嚐過,才發給買家,加上她的體驗,很多顧客喜歡這樣的經營方式,“我會把自己的體會全都寫下來,並配上圖片,這樣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購買,我的圖片也都是真實的,這樣雖然我沒有實體店,但是顧客也有體驗的機會。”

  小雪說:“等以後我的客戶群再穩定些,我也打算到寫字樓裡開店,這樣距離我的顧客們更近一些,還能隨時瞭解他們的需求。”


看過大學生創業團隊案例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