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風險及防範

  信貸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主要內容,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路收集整理的。

  

  一、修訂、完善各項信貸管理制度,保證各項制度之間的協調、配合和制約,確保各項信貸管理制度的貫徹落實。首先,從制度上完善信貸檔案管理。儘快制定、實施《信貸檔案管理實施辦法》,就信貸檔案的收集、交接、檢查進行明文規定,指派專人負責,並定期檢查、考核執行情況。對企業財務資料虛假問題,可以考慮建立"四相符稽核"和"財務報表審計失實責任賠償制度"。具體來說,就是:一方面銀行本身對借款企業的總賬、明細賬、原始憑證和重要實物進行核對,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與會計師事務所簽訂合同,委託事務所對銀行貸款申請人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並出具審計報告,作為銀行審批貸款的依據,並同時在合同中規定,如因其報告不實而致使貸款損失,註冊會計師本人及其所在事務所負責全額賠償銀行因此而受到的損失。

  其次,進一步完善以貸款風險管理為核心的授權授信、審貸分離、分級審批、集體審批、貸款"三查"等風險控制制度。包括:在辦理信貸業務時嚴格按照業務流程、崗位許可權以及行使許可權的條件進行運作,加強不同崗位、部門之間的相互監督、制約作用,實行對業務全過程的風險控制,杜絕各種違規行為的發生;制定貸前調查、貸中審查及貸後檢查的辦法和實施細則,規定應該包括的內容、調查方式、核實手段等,以避免流於形式。同時,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將信貸管理責任落實到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崗位和每一個人,嚴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現象的發生。

  二、建立健全信貸專門管理機構,防止信貸權力的過分集中,實行信貸決策民主化、科學化。首先要真正落實審貸分離制度,儘快將貸款的審查和批准權分別落實到不同的職能部門,明確貸款審查部門的工作範圍、工作職責和工作目標,規範貸款審批部門的工作制度、審批內容、審批許可權、審批程式和審批責任。

  其次,對大額貸款和疑難問題貸款,應建立專門的貸款管理委員會,具體負責貸款審批決策問題。該委員會可以是一個非常設的機構,但應當由行政領導和業務專家組成,業務專家負責提供貸款申請人的基本資訊、貸款風險分析報告及專家意見,貸款審批實行民主決策。

  第三,將貸款風險評估具體落實到一個獨立於信貸業務部門的職能部門。貸款風險定期評估是監測貸款風險度的一項具體工作,需要獨立、科學、客觀地對每一筆貸款生命週期中的風險狀況作出量化評估,達到一定風險水平的貸款,就需要有關部門採取有效措施化解、轉移風險。因此,為了保證貸款風險評估的客觀性、科學性、時效性,這項工作需要一個獨立於信貸業務部門的其他部門來獨立完成。設立專門的信貸管理機構是為了防範信貸權力的過分集中,利用機構的相對獨立性在信貸權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牆"。但為了保證資訊的流動性,保證各個部門都能充分佔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資信資訊,還應該建立資訊在有關部門流動的制度,防止劃地為牢、公共資訊被一個部門私自佔有的情況發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資訊共享制度。上述兩項措施旨在解決商業銀行單個分支機構的信貸管理問題,但是由於單個分支機構的業務領域僅限於某一地區,不可能全面掌握現有借款人,特別是未來借款人的資信情況。因此,商業銀行還應該在其系統內建立借款人信用資訊系統,讓其所有的信貸業務部門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資信狀況、地方經濟執行狀況、國民經濟執行狀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巨集觀或微觀經濟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統可以收集有錢不還、無力償還到期債務或者企業執行狀況較差、貸款風險度過高的借款人的資訊,通過在系統內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單"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機構向不良借款人發放新的貸款,並採取有效措施及時收回舊貸款。

  信貸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一***資訊不對稱

  資訊經濟學認為,在經濟執行中的任何一項交易中,如果交易雙方所擁有的與該項交易有關的資訊是不對稱的,就會引起“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資訊不對稱發生的時間來看,不對稱資訊可能發生在當事人簽約之前,稱為事前不對稱,也可能發生在簽約之後,稱為事後不對稱。事前不對稱資訊會引發“逆向選擇”;事後不對稱資訊會導致“道德風險”。而授信活動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導致信貸風險形成的重要因素。

  資訊經濟學把在交易中擁有資訊優勢的一方***知情者***稱為代理人,將不具備資訊優勢的一方***不知情者***稱為委託人。在商業銀行授信活動中,借款人對其自身的情況以及貸款專案的風險擁有更多的資訊,而商業銀行對借款人的情況以及信貸用途和風險可能缺乏瞭解,這種商業銀行與借款人在信貸合約簽訂之前擁有資訊的不對等,有可能導致“逆向選擇”。因為商業銀行在這種現實情況下,要獲取較高收益率,必須提高利率水平。由於它無法瞭解所有專案的風險程度,銀行只能根據市場上各個專案的平均風險程度決定貸款利率。這樣,低風險專案由於借貸成本高於預期水平而退出借貸市場,而那些願意支付高利率的都是高風險專案,“逆向選擇”由此產生,而貸款的平均風險隨之提高。即使商業銀行採取了抵押貸款這一風險防範措施,逆向選擇依然會存在。這是因為,達成抵押協議的抵押物很可能是低質量資產或是資產淨值低於抵押金額的資產。這樣,當銀行貸款不能正常收回時,抵押物不能補償資金損失,銀行不良資產就形成了。

  在信貸合約簽訂之後,企業在貸款執行過程中,由於商業銀行對貸款資金的實際使用狀況、投資專案的風險和收益等資訊的瞭解肯定少於借款人,同時由於受到成本控制和信貸員素質、經驗等事後監督成本高昂的因素制約,商業銀行對隨時追蹤借款人貸款使用情況的資訊所需花費的大量人力和費用力不從心,於是貸款企業就可能產生機會主義動機,隱藏資金使用的真實資訊,採取不完全負責的態度,從而可能導致信貸資產損失的發生。

  總之,如果商業銀行對借款人的篩選和監督是高效率的,並且是無成本或低成本的,通過縮小資訊不對稱的缺口,就可以有效地分配信貸資金並確保資產質量。如果資訊不對稱的缺口在擴大,就會導致商業銀行對借款人篩選和監督的失誤,從而使銀行信貸資產質量趨於惡化。

  ***二***信貸合約的不完全性

  信貸合約是一種典型的不完全合約。由於信貸合約不可能是完全合約,從而導致信貸風險出現的可能性。

  信貸合約的不完整性與人的有限理性有關。一方面是由於影響授信活動的因素是複雜的、多方面的和不確定的;既有巨集觀的,也有微觀的;既有企業內部的,也有企業外部的;另一方面是銀行信貸管理人員對影響授信活動的因素的計算能力和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對有關授信活動的資訊的收集、篩選、分析和加工整理以及資訊的驗證等會受到限制。

  由於有限理性與影響授信活動的因素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商業銀行既不可能在簽訂授信合約前把與合約相關的全部資訊寫入到合約的條款中,也無法預測到將來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同的偶然事件,更無法在合約中為各種偶然事件確定相應的對策以及計算出合約事後的效用結果,同時也會增加授信合同的監督費用和維護費用。由此而導致的不完全信貸合約就意味著信貸風險可能發生。

  ***三***信貸資產的專用性

  資產專用性概念是威廉姆森首先使用的,“是指在不犧牲生產價值的條件下,資產可用於不同的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它與沉入成本概念有關”。其涵義是有些投資一旦形成某種特定資產***物質資產或人力資產等***就難以轉向其他用途,即使能夠再配置也要以重大經濟價值損失為代價。與資產專用性對應的概念是資產通用性,它可以被表達為資產專用性接近和等於零。

  金融交易中資產的專用性一般是指金融資產的流動性程度,流動性高、可轉換能力強的金融資產,其專用性就差、通用性強;而流動性低和可轉換能力差的金融資產,其專用性就強、通用性就差。現金和活期存款是流動性極高的金融資產專案,其流動和轉讓的成本就低。股票、債券的流動性較差,其轉換與變現所支付的成本相對較高。銀行的信貸市場是一個協議市場而非公開市場交易,貸款大都具有固定的期限安排,資產的專用性特徵明顯、轉換能力差。要保證貸款的安全、防止違約的發生,必然耗費大量的資訊收集、分析費用以及談判、簽約、事中檢查和事後監督等費用。信貸資產的專用性容易引發機會主義行為,形成信用風險。

  ***四***高負債經營

  商業銀行的突出特性是高負債經營,即使按《巴塞爾協議》規定,資本充足率也僅為8%,其中核心資本僅為4%。所以,商業銀行資產形成的資金大部分來源於存款。與銀行信貸資產相比,存款具有高提取性、高流動性和短期限性,導致商業銀行的資產與負債在流動性與期限性方面往往不一致,不匹配,一旦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惡化,不良貸款大量形成,就會加劇商業銀行資產與負債在流動性與期限性的不對稱、不匹配,從而有可能導致銀行擠兌風潮出現,甚至銀行倒閉。因此,銀行高負債經營的特點要求銀行加強信貸資產的風險管理。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