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高效閱讀方法

  閱讀學習要有一個逐步的過程,我們要引導學生有意識,有目的的進行閱讀,避免盲目的自學閱讀,應付式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到知識,得到創新,從而逐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讓學生熟讀課本

  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將自己課本上的知識熟讀,吃透,而後才能在此基礎上拓展到課外閱讀層面。我們所學的課本教材,收錄的大都是名家精品之作,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橫生,因此,丟開課本去尋找閱讀的捷徑,豈不是枉走了彎路嘛?

  我們以《觀潮》中的章節為例:“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米多高的水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通過由遠到近的細節描述,生動動形象,恰到好處的比喻,讓人有種深臨其境的感受。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中,不僅僅是要學生因學習而閱讀,更應該讓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生動形象的感受到課文中的對於洶湧澎湃潮水描述。

  二、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只要形成了習慣,要改也更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所以,我們要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認為;除都學大綱規定學習的課文外,其餘的課外閱讀都應進行閱讀的訓練,即每個單元,重點,講解,研討一兩篇,其餘都進行篇章的閱讀訓練,而對於學生而言,要養成他們在生活中的自覺閱讀習慣,如報紙,雜誌,故事等,蘇東坡的“通讀,精讀,出神入化”,這三個階段我們也不妨拿來一用,讓學生們在閱讀中逐漸深入,知識面逐步擴大,從而對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

  我們不妨採用文化沙龍的形式,每週在班上舉行一次主題閱讀活動。讓學生們在閱讀之後學會思考和欣賞,在交流活動中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時的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來總結自身認識的不足,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時上閱讀課文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鼓勵。

  二年級時,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理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絡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絡。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