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皰疹的治療方法

  口腔皰疹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下面我們具體瞭解下。

  :全身治療

  1.板蘭根製劑:2ml,2/d肌肉注射,小兒可酌情減量,或用沖劑1包,2/d沖服。 2.病毒靈0.1,3/d口服,兒童每日每公斤體重10mg。3.全身及時補充維素素C和複合維生素B等。

  4.反覆發作者可用轉移因子、左旋咪唑、干擾素等治療。

  :區域性治療

  1.保持口腔清潔,可塗2.5%金黴素甘油、2%四環素液,皰疹淨***0.1%滴眼劑***,成人可貼各種消炎藥膜,疼痛劇烈者以1%普魯卡因液含漱。2.脣瘡疹早期區域性可塗10%樟腦酊或2%碘酊;或用0.025%硫酸鋅溼敷。

  :中醫治療

  中醫理論認為,本病的病因為外感溼熱疫毒。當溼熱之邪傷及肺脾兩髒時,造成肺衛失和或毒邪蘊積於脾,使脾主四肢及開竅於口的功能失調,出現上述的臨床特徵,同時可伴有發熱、流涕、微咳等類似夏季感冒的症狀或流涎、拒食、煩躁等症。中藥治療本病療效頗佳,既能消除、緩解症狀,又可縮短病程。在發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熱解毒、化溼涼血療法,常用的藥物有銀花、連翹、黃芩、梔子、生苡仁、牛蒡子、蟬衣、紫草、蘆根、竹葉、生石膏、黃連、燈芯草、六一散等;在發病的後期,若見手足心熱、食少、煩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麥冬、白薇、玉竹等養陰清熱之品。“口腔皰疹”是一種小兒常見的傳染病,西醫尚無理想的特效藥物。以清熱解毒、涼血去溼、調脾助運、養陰生津為治法,將長期行之有效的經驗散劑加以比較、補充,最終篩選出三散聯合應用。經臨床2000餘例患兒應用,達到了症狀迅速減輕、病程明顯縮短、治癒率高的可喜療效。

  小兒口腔皰疹是上世紀80年代新發現的一種發疹性傳染病,年齡一般在5歲以下,尤以嬰幼兒多見,夏秋季節易於大範圍流行。此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足、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或潰瘍。齊市中醫院兒科現為國家級重點專科、黑龍江省兒科疾病診療中心。儘管小兒口腔皰疹歷代中醫典籍未曾記載,但根據辨證應將其列為溫病的範疇,病機是風熱病毒蘊於肺、心、脾、胃,蒸騰氣營所致,病邪在衛氣營之間。故治療應以消熱解毒、運脾養陰為總則。

  :飲食療法

  單純性皰疹中醫稱為“熱瘡”、“熱氣瘡”,是單純皰疹病毒經口--呼吸道或直接接觸皰疹傳染所引起的一種疾病。一般多發於口腔粘膜;咽喉部、口腔周圍與顏面部面板及生殖器面板粘膜。口腔粘膜或脣周面板出現成簇狀針頭大小的透明小水泡,很快破潰形成潰瘍,周圍充血、水腫,有自發性灼痛,刺激時加重。可為原發感染,也可繼發於流感或其他發熱性疾病之後;一般7~10天自愈。這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治療時支援療法和對症處理很重要。必要時應臥床體息,必須供給足夠的營養。高熱時可以口服小兒退熱片,也可選用板藍根沖劑、大青葉合劑,口服病毒靈、口炎沖劑等,並口服複合維生素B、維生素C。 要注意清潔口腔,每於飯後漱口;對於發生在脣部的皰疹,區域性可用5%碘苷***疤疹淨***或5%無環鳥苷軟膏塗擦,每日4~6次,或以0.025%硫酸鋅液溼敷;如繼發感染;可塗抗生素製劑,如2.5%金黴素甘油、新黴素或桿菌肽軟膏等;全身給予適量抗菌消炎藥物,必要時,口服一定量的止痛藥。一定要注意禁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製劑,以免病毒擴散而發生嚴重後果。

  生活上,應鼓勵進食及飲水,尤其是兒童要防止脫水。飲食方面應禁止刺激性強的煙、酒、咖啡、濃茶等,忌辛辣魚腥及雞肉、狗肉、蝦、蟹、豬頭肉、鵝肉、甜膩品等發物。宜進食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清淡之品,如:綠豆芽、冬瓜、黃瓜、西瓜、絲瓜、小白菜、鮮藕、馬蘭頭、薺萊、芹菜等。

  另可以用如下方法進行食療:

  ①魚腥草、生山楂各15克,水煎飲;

  ②綠豆30克,蘆根50克,水煎飲;

  ③多飲綠豆湯或赤小豆湯;

  ④綠豆衣、金銀花泡水代茶飲。此外,可用馬齒莧30克,煎水待涼,用紗布疊5~6層;浸透作溼敷,每次20分鐘,每日2~3次。還可用中藥***紫草12克,板藍根30克,連翹30克,生苡仁30克***,煎水口服,每週2次,以防復發。

  一般治療飲食以清淡為宜,可進食微溫的流質或軟食,多飲水。發熱時,宜臥床休息;熱退後,可適當活動。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基本藥物治療

  ①區域性治療:保持口腔清潔,區域性可塗皰疹淨抑制病毒,亦可噴撒西瓜霜、錫類散等。可塗2.5%~5%金黴素魚肝油,1次/1~2h,防止繼發感染。利巴韋林噴口腔,疼痛嚴重者可在進食前用2%利多卡因塗布區域性。

  ②抗病毒利巴韋林:10~15mg/***kg·d***,分2~3次服用。

  ③對症治療:發熱時,可用退熱劑如對乙醯氨基酚,10mg/***kg·次***,1次/4~6h,口服或用冰袋等物理方法降溫。合併細菌感染可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