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如何促進生長

  由於寶寶從出生到1歲生長髮育特別快,這樣新陳代謝也很快,故如不注意體內會缺鈣鐵鋅,如何給寶寶正確補鈣,什麼鈣寶寶最易吸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僅供參考。

  :正確補鈣的方法

  1、藥物鈣:需含碳酸鈣成分的鈣最好,在補鈣的同時需服維生素A+D濃縮魚甘油滴劑。0-6個月寶寶的每日鈣量為400毫克;6個月-1歲的寶寶日需要量是600毫克。

  2、輔食補鈣:牛奶、蛋黃、魚泥、蝦泥、紫菜、海帶湯、豆漿等,

  3、輔食補鋅:肝泥、瘦肉末、雞、鴨、鵝、肉泥、魚泥、蘑菇、貝類等;藥物可服葡萄糖酸鋅,硫酸鋅等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4、輔食補鐵:多吃蔬菜、西紅柿、油菜、芹菜等,杏、桃、李子、橘子、大棗、瘦肉、蛋黃、動物肝臟、腎臟等,由於食物中的鐵質不易吸收。故需同時服用維生素E。

  首先,要明確寶寶是否缺乏營養素。對缺鈣的孩子最好先了解他的飲食情況,是否缺乏魚肝油***維生素D***,含鈣較多的食品如牛奶等是否攝入得足量?寶寶有貧血現象,不是馬上補鐵,而要先排除是不是地中海貧血***一種先天性血紅蛋白異常性疾病***,是不是缺鐵性貧血,是不是炎症引起的,或者是鉛中毒導致的。現在食品極其豐富,含鐵食物也很多,如果寶寶是缺鐵性貧血,完全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從食物中獲取。

  其次,各種營養素吸收有其特異性。給寶寶補充營養,要抓住不同營養素的吸收規律才能見效。鈣的吸收主要在近端小腸,是一個需要能量的主動吸收過程,而活性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當飲食中含鈣較低或機體對鈣的需求增加時,腸道會立即活躍起來,主動吸收鈣。鈣的吸收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小,鈣的吸收率越高。鐵的吸收也在近端小腸。鐵吸收的特點是受三種反饋機制的影響,間歇性,小劑量補鐵,再加點維生素C和B2,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設法排除營養素吸收的干擾因素。不同營養素進入體內,機體吸收時,可能會互相干擾,所以要提高營養素的吸收效率,應該設法排除營養素在吸收時受其他因素的干擾。過去認為高磷食物會影響鈣的吸收和丟失,所以先進的配方奶粉大都調整了鈣磷比例,使之有利於鈣的貯留。無機鐵和無機鋅之間有較強的競爭作用,互有干擾吸收作用。鈣、鐵、鋅都是以二價離子狀態被吸收的,腸道吸收時它們之間會互相競爭,最好不要同時服用。

  另外,在補充鈣、鐵營養素時,還要注意避免有些飲食和藥物因素的影響。如含草酸和植酸多的蔬菜會影響鈣、鐵等礦物質的吸收;膳食纖維,乙醇***酒類***,四環素、肝素等藥物干擾鈣吸收;機體處於應激狀態時,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也不利於鈣的吸收。蛋黃中的卵黃高磷蛋白乾擾鐵吸收;茶和咖啡含有多酚類物質,不利於鐵的吸收;抗酸藥物會中和胃酸,有礙於鐵的吸收

  寶寶每天需要多少鈣

  寶寶對鈣的需求是隨年齡、性別、生理狀況的不同而有差異的。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2001年修訂的推薦每日膳食中鈣的供給量是:

  *.1~6個月:母乳餵養的寶寶每天需要約300毫克,人工餵養的寶寶約400毫克。 *.7~12個月:每天需要約500~600毫克。

  *.1~3歲:每天需要約600~800毫克。

  如何知道寶寶是否攝入了足夠的鈣

  建議你給寶寶做一段時間的飲食日記,計算他每天鈣的攝入量,時間久了,你的心裡就有數了。對於袋裝食品,你可以看包裝上的成分表,如果含鈣是40%,那此袋食品鈣的攝入量就以400毫克計。但如果是散裝食品,計算鈣的含量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你也可以上網或查詢有關的教科書,一般都會有標註。將查詢的鈣攝入量相加,如果低於寶寶每天鈣的所需量,就證明寶寶每天補充的鈣是不足的。

  如何發現寶寶缺鈣了

  寶寶缺鈣時,最先出現的症狀是顱骨軟、囟門大,壓顱骨有觸乒乓球的感覺。嚴重缺鈣時,可出現胸骨突起如雞胸,下肢因長時間站立造成"O"形腿或"X"腿。除骨骼的變化外,還可出現夜汗多、睡眠不安穩、乳牙萌出延遲、枕部形成枕禿等表現。

  董醫師的建議:寶寶是否缺鈣,不能僅根據上述表現來判定,但如果寶寶出現這些表現應引起家長注意。最準確的方法是到醫院監測鈣的含量,如膳食鈣的測定、血清鈣的測定、尿鈣的測定及骨礦密度的測定等。

  預防寶寶缺鈣的加減乘除法

  加——多食含鈣豐富的食物

  寶寶正處於生長髮育的重要時期,對鈣的需要量比成人多,因此,應給寶寶補充足夠的鈣。母乳是天然補鈣劑,其中鈣和磷的比例最適於寶寶吸收,所以我們提倡母乳餵養寶寶。處於哺乳期的媽媽應多食含鈣豐富的食物,這樣可以提高母乳的含鈣量,間接給寶寶補鈣。對於已新增輔食的寶寶,牛奶和奶製品是補鈣的最佳選擇,因為奶製品是目前被公認的含鈣質最豐富的食品,而且吸收率也很高。另外,各式各樣的蔬菜、水果也含有少量的鈣,堅果和海產品也是鈣源豐富的食物,同時還含有維生素D,能促進鈣質的吸收。

  減——維生素D不可過量補充

  維生素D具有生物活性,可以促進鈣質的吸收,因此在給寶寶補鈣的同時,應適量補充維生素D。但值得注意的是,維生素D並不是營養品,不可過量補充,如果寶寶過量服用維生素D,會使體內維生素D蓄積過多,出現中毒的症狀,如食慾下降、噁心和消瘦等。董醫師建議父母:最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給寶寶科學地補充維生素D。

  乘——晒太陽能夠幫助補鈣

  寶寶面板內儲存的7-脫氫膽固醇經過光化學作用可轉化為維生素D,從而促進鈣的吸收利用。而且經過陽光照射體內合成的維生素D是最安全的,不會導致維生素D過量。但父母們應注意,在炎熱的夏季不要晒傷寶寶。

  除——科學食用抑制鈣吸收的食物

  有些蔬菜如菠菜、竹筍、莧菜、毛豆、茭白、洋蔥、草頭等,含有草酸鹽,它可以和鈣結合形成草酸鈣,影響鈣質的吸收。所以 在烹調這些蔬菜前,應先在沸水中燙一下,除去其中的草酸。

  鈣劑不應與油脂類食物同食,因為脂肪進食過多時,消化後產生的遊離脂肪酸容易與鈣結合,使鈣的吸收減少,所以應避免寶寶攝入過多的脂肪。

  膳食纖維攝入過多時,其中的成分與鈣結合也會降低鈣的吸收,因此不提倡寶寶吃較多的粗雜糧。

  補鈣應注意的那些問題

  * 補鈣不能被廣告牽著鼻子走。有段時間鈣劑產品的廣告宣傳鋪天蓋地,宣傳全民補鈣,導致人們補鈣跟著廣告走。實際上,有些廠商為了增加產品銷量、擴大知名度,在廣告中加入了一些不實之詞,誇大效果。研究表明,各種鈣劑對於人體的吸收率大致在30%~40%左右,與宣傳的吸收率高達90%或以上顯然是有很大出入的。對待這些,需要在購買鈣品時有正確、客觀的判斷,不能跟隨廣告走。

  * 簡單的測試不能確定是否缺鈣。其實缺鈣的意思是非常籠統、含糊不清的。醫學上並無“缺鈣”這一名詞,只有表現缺鈣的具體疾病如佝僂病、低鈣血癥、骨質疏鬆症等,而造成這些疾病的因素不僅是補鈣不足,還有其他複雜因素。因此,單用一種儀器的簡單測試不能確定寶寶是否缺鈣。最近一項長達7年的研究認為鈣片和維生素D對治療骨質疏鬆不但作用甚微,甚至還有引發腎結石的潛在危險。可見缺鈣的診斷是複雜的,補鈣更不可隨意而行。

  * 補鈣產品要注意質量。目前補鈣產品不計其數,常人難以選擇,醫生也難以適從。媽媽們在選擇產品時,不能認為賣得越貴,含鈣量越高,吸收率就越高,效果也越好。

  有的補鈣品宣稱“沉積好、吸收快”、有的宣稱“顆粒小”,甚至還推出了“原子鈣”、“奈米鈣”,讓人們覺得鈣越細小越易吸收。實際上人體對鈣的吸收利用率和鈣產品的顆粒大小無關,關鍵要看是否具有生物活性。

  專家提醒:直接從骨骼、牡蠣等含鈣豐富的物質中提取的鈣製劑,可能會有鉛、砷等有毒物質的汙染,一定要選購有國家檢驗認可的藥字號製劑安全產品。

  兒童易患營養性缺鐵性貧血,並且發病率較高,根據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飲食習慣不同,兒童的缺鐵性貧血患病率大約在10%~40%之間。兒童缺鐵會導致抵抗力下降,容易疲勞,面色蒼白,易煩躁哭鬧或精神不振,不愛活動,食慾減退。年長兒可訴頭暈、眼前發黑,耳鳴等。貧血診斷比較容易,化驗血常規結合病史和體檢就可初步確定診斷,鐵劑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特效藥,由於鐵劑對胃腸道粘膜具有一定剌激作用,小兒多不用片劑,而服用糖漿,配合維生素C可促進鐵的吸收,療程通常需3個月左右,以補足儲備鐵。臨床上很多孩子治療1個月後症狀顯著好轉,父母就擅自停藥,結果容易導致復發。因此,即使症狀好轉,也要繼續補充鐵劑,同時合理餵養,及時新增輔食,改善膳食結構,多增加富含鐵的精肉、動物血等食物,必要時進行驅蟲治療。 需要強調的是,鐵劑具有較強的副作用,如果孩子不存在貧血或缺鐵的情況,千萬別把鐵劑當作補藥服用,擅自購買補血鐵製劑給兒童食用,如有貧血應請醫生診治,嚴格遵照醫囑合理用藥,否則不僅可能影響兒童的生長髮育,而且可以導致鐵中毒。預防應該從日常的膳食結構和飲食搭配著手,避免偏食、挑食。

  鋅對促進兒童身體及智力發育、增強體質非常重要。缺鋅可引起食慾減退、異食癖***例如吃土、吃牆皮等***、免疫功能減低;嚴重缺鋅可導致認知行為改變,影響智力發展。但如果大量補鋅,又會導致高鋅血癥,甚至鋅中毒,同樣危害健康。因此,如果孩子存在上述的缺鋅症狀,父母懷疑孩子可能缺鋅,可以到正規醫院進行血清鋅水平測定,得到確診後根據缺鋅的程度,一般可先採用食補的方法,多吃海產品、肉類、動物肝臟、禽蛋等含鋅豐富的食物,必要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葡萄糖酸鋅等鋅製劑進行適當補充治療,療程通常在2~3個月。父母切勿盲目給孩子補充鋅製劑,尤其是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的複合製劑是不科學的。

  對鋅缺乏症的實驗室診斷,最好採用火焰法原子吸收分光光譜儀分析兒童血清中的鋅含量,而化驗頭髮鋅經常受到被檢者頭髮生長速度、環境汙染、發樣洗滌方法等因素的影響,結果往往不準確;而目前許多醫院開展的取末梢血測一滴血測定的全血微量元素的方法同樣不夠準確。所以,診斷鋅缺乏症應主要依據臨床症狀,如厭食、異食、生長髮育落後等,結合實驗室血清鋅的測定。

  服用鋅製劑時,應當與其他元素製劑分開服用,以免相互競爭轉運蛋白,抑制吸收。比如鈣製劑會影響鋅的吸收,而鋅不大會影響鈣的吸收,早晚吃鈣,中午吃鋅,應間隔3小時以上。

  含鋅的食物。含鋅量最高的食物首推牡蠣肉,其他如牛肉、牛奶、雞肉、雞肝、蛋黃、貝類、花生、穀類、豆類、馬鈴薯、蔬菜、紅糖等都含有一定量的鋅。

  食物中奶及奶製品含鈣量較豐富,而且吸收率也較高,蔬菜和豆類含鈣亦較高,但是由於受草酸、柿物酸等的干擾而使鈣吸收率減低。常見食物含鈣量:每100克食物如下;大米9~14毫克、小米29毫克、麵粉38毫克、黃豆367毫克、綠豆80毫克、豆腐277毫克、毛豆100毫克、黃豆芽68毫克、大白菜41毫克、小白菜163毫克、油萊140毫克、芹菜160毫克、黃瓜19毫克、大頭萊357毫克、芹菜300毫克、海帶1177毫克、柑桔56毫克、蘋果11毫克、草莓32毫克、香蕉9毫克、人乳34毫克、牛乳120毫克、羊乳140毫克、雞蛋55毫克、魚類24—43毫克。人乳雖然含鈣量低,但由於鈣磷比例適宜,吸收率高,故人乳餵養者很少發生低鈣血癥。

  動物性食物中含鐵量最高的是豬肝,其次為魚、瘦豬肉、牛肉、羊肉等。在植物性食物中,以大豆的含量為最高。新鮮蔬菜的含鐵量較高的依次是菲菜、薺菜、芹菜等,果類中桃子、香蕉、核桃、紅棗含鐵量也較多。其它食物中黑木耳含鐵量也相當高,海帶、紫菜、香菇等也不小。人乳與牛乳中含鐵量都很低。

  在上述食物中,動物性食物和大豆不僅含鐵量高,而且鐵吸收率很高。食物中含鐵量與鐵的吸收率並不一定成正比,如蛋黃中含鐵量較高,但因為蛋黃中鐵常與磷的有機物結合,故吸收率降低。母乳中含鐵量雖低,而鐵的吸收率高。食物的搭配對鐵的吸收也有很大影響,如蔬菜、穀類中含有草酸、植物酸,因此與這些食物同時吃時抑制鐵的吸收,食物與維生素C同時吃時,能促進鐵的吸收。

  家長應該選一些即含鐵量豐富,又為鐵吸收率高的食物,同時注意食物間的搭配,這樣防治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效果才最好。

  由於寶寶從出生到1歲生長髮育特別快,這樣新陳代謝也很快,故如不注意體內會缺鈣鐵鋅,如何給寶寶正確補鈣,什麼鈣寶寶最易吸收:

  1、藥物鈣:需含碳酸鈣成分的鈣最好,在補鈣的同時需服維生素A+D濃縮魚甘油滴劑。0-6個月寶寶的每日鈣量為400毫克;6個月-1歲的寶寶日需要量是600毫克。

  2、輔食補鈣:牛奶、蛋黃、魚泥、蝦泥、紫菜、海帶湯、豆漿等,

  3、輔食補鋅:肝泥、瘦肉末、雞、鴨、鵝、肉泥、魚泥、蘑菇、貝類等;藥物可服葡萄糖酸鋅,硫酸鋅等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4、輔食補鐵:多吃蔬菜、西紅柿、油菜、芹菜等,杏、桃、李子、橘子、大棗、瘦肉、蛋黃、動物肝臟、腎臟等,由於食物中的鐵質不易吸收。故需同時服用維生素E。

  首先,要明確寶寶是否缺乏營養素。對缺鈣的孩子最好先了解他的飲食情況,是否缺乏魚肝油***維生素D***,含鈣較多的食品如牛奶等是否攝入得足量?寶寶有貧血現象,不是馬上補鐵,而要先排除是不是地中海貧血***一種先天性血紅蛋白異常性疾病***,是不是缺鐵性貧血,是不是炎症引起的,或者是鉛中毒導致的。現在食品極其豐富,含鐵食物也很多,如果寶寶是缺鐵性貧血,完全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從食物中獲取。

  其次,各種營養素吸收有其特異性。給寶寶補充營養,要抓住不同營養素的吸收規律才能見效。鈣的吸收主要在近端小腸,是一個需要能量的主動吸收過程,而活性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當飲食中含鈣較低或機體對鈣的需求增加時,腸道會立即活躍起來,主動吸收鈣。鈣的吸收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小,鈣的吸收率越高。鐵的吸收也在近端小腸。鐵吸收的特點是受三種反饋機制的影響,間歇性,小劑量補鐵,再加點維生素C和B2,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設法排除營養素吸收的干擾因素。不同營養素進入體內,機體吸收時,可能會互相干擾,所以要提高營養素的吸收效率,應該設法排除營養素在吸收時受其他因素的干擾。過去認為高磷食物會影響鈣的吸收和丟失,所以先進的配方奶粉大都調整了鈣磷比例,使之有利於鈣的貯留。無機鐵和無機鋅之間有較強的競爭作用,互有干擾吸收作用。鈣、鐵、鋅都是以二價離子狀態被吸收的,腸道吸收時它們之間會互相競爭,最好不要同時服用。

  另外,在補充鈣、鐵營養素時,還要注意避免有些飲食和藥物因素的影響。如含草酸和植酸多的蔬菜會影響鈣、鐵等礦物質的吸收;膳食纖維,乙醇***酒類***,四環素、肝素等藥物干擾鈣吸收;機體處於應激狀態時,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也不利於鈣的吸收。蛋黃中的卵黃高磷蛋白乾擾鐵吸收;茶和咖啡含有多酚類物質,不利於鐵的吸收;抗酸藥物會中和胃酸,有礙於鐵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