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進管理創新

  管理創新是解決企業內部資源如何組合,使之儘可能多地產出的問題,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場的內部組織框架,形成產品開發活力、行為激勵體系及高效運作的機制。通過思路與制度創新使企業成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經濟細胞,為推進企業管理創新提供良好的基礎,增加推動力。

  ?

  思路與制度創新促進管理創新

  企業曾推廣和創造了許多成功的管理方式、方法,其中不少仍然需要我們堅持。但新時期和新階段,管理的內涵和實質發生了變化,必須與時俱進,勇於創新。

  1、轉變觀念是實施有效管理的前提。

  一要從靠工作量、增加投資來完成生產任務,切實轉變到以效益為中心,以效益求發展上來;二是從事後算帳,轉變到事前預測和加強過程控制上來;三是資金籌措上,要從眼睛向上轉變到多渠道、多方式籌措;四是在資產管理上,要從強調帳面資產管理轉到實物資產管理上來,“座失”和“流失”同樣可怕。

  2、集中財權是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財權才能使企業資金不出現紊亂和失控現象,使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要實行資金統一管理,做到收入進“一個門”,支出走“一個口”,審批要“一支筆”,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控制資金外流,確保收入及時回收,使生產經營處於良性迴圈狀態。

  3、加強投資管理是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內容。加強投資專案的前期管理,保證投資方向的正確性和投資收益。建立切實可行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誰投資、誰負責、誰收益、誰承擔風險,責、權、利統一,確保投資行為在合理、合法、有序的軌道進行。

  4、加強資產管理是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徑。一是對固定資產實行有償使用,對閒置不用、利用率低、淘汰報廢的裝置進行調劑,或者按程式進行拍賣、租賃,盤活存量資產。運動是資產最本質的特徵,資產在運動中擴大規模、體現價值、實現利潤,“座失”同樣是“流失”。二是建立資產經營責任制,確保資產保值增值。三是嚴格控制購置新的資產,不斷優化資產結構,不斷提高資產的利用率。

  管理多重性,人才是關鍵

  創新經濟學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企業家是最具有創新能力和影響力的人,他們不墨守陳規,不遵循迴圈流轉的軌道,卻常常創造性地改變這種軌道。目前企業管理創新效率不佳與企業家缺乏不無關係。因此,要推動企業管理創新,必須注重企業家隊伍建設,培育和造就一個主導管理創新前沿和領導市場競爭潮流的“企業家階層”。

  1、在責、權、利一致的原則下,完善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建立一套科學、公正的考核、晉升體系,使經營者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經濟效益掛鉤。

  2、引進競爭機制,建立經營者人才市場,使企業家這種生產要素,過市場機制合理配置。

  3、建立企業家人才交流市場、資格認定系統、繼續教育培訓機制等,以促進我國企業經營者職業化。

  4、調整組織結構的目標,通過破除傳統的自上而下垂直多層的結構,減少管理層次,壓縮職能機構,增加管理幅度,建立一種緊縮的橫向組織,加快資訊傳遞和反饋的速度,以提高管理效率。

  5、通過建立臨時性組織來擺脫原有組織形式束縛,實現靈活性與多樣性的統一,以增強企業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的能力。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知識量的僅僅是獲得知識和資訊,更重要的是它高度重視建立職業化的企業家隊伍後,使企業管理成為企業家們衷心共有的目標、價值觀和經營使命。

  控制好成本是管理創新的關鍵

  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目標,市場價格企業不能左右,控制成本的主動權卻在企業自身。沒有一個成功的企業,是管不好成本的。相反,管不好成本的企業,沒有一個是成功的。講提高核心競爭力,人才、技術、裝置固然重要,但關鍵的還是看你的成本,成本往往是衝定企業興衰的關鍵。

  要多渠道、多方式控制成本。依據市場導向,建立“市場開發、生產執行、財務管理”“三位一體”動態成本控制體系,切實把成本、費用控制的責任和指標落實到單位、崗位、人頭,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降低成本、降低費用機制,不斷擴大降低成本的廣度和深度,實行“成本一票否決”制。

  管理創新需要構建“文化”氛圍

  企業要實現管理創新,需要靠文化滲透,需要建立一個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業文化。知識經濟的競爭,必須改變傳統的以物為本的企業文化,建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建立人本文化,首先要注重情感管理,即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通過塑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

  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即重視培養人,提高員工的知識和技能素質;重視激勵人,運用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激發人的積性和創造性;重視使用人,給員工提供發展的機會和創新的舞臺,使個人的才華能夠得到充分施展。

  為此,要培育企業強烈而持久的創新價值觀,形成強烈的創新認同感;構建企業管理創新的軟環境,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設計創新文化禮儀以及創新文化網路,宣傳創新的價值觀念並以此感染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