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的方法與技巧有哪些須知

  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是每一種食材的烹飪方式方法都已經掌握了,但是如果好的食材沒有應用到對的烹飪方法,那麼可能就會摧毀了這一到食材,都有哪些烹飪方法可以掌握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烹飪的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烹飪的方法

  1.蒸。蒸是最原始的烹飪方法之一,特點是食材原有的分子結構破壞較少,利於保留食物原有的蛋白質、纖維素等營養成分。從美味的角度講,蒸保持了菜餚的原汁原味,帶出食物天然樸素的新鮮味道。蒸為無油烹調,溫度平穩***保持在100℃***。蒸的食物較爛,比煎炒烹炸的菜餚更容易消化,對腸胃系統非常好。如食品原料中富含油脂***如肉類等***,還會隨著蒸汽的溫潤逐漸析釋多餘的油脂,減低油膩度。

  2.煮。煮的方法能讓食材裡的營養物質釋放出來,使其最大化保留,減少烹飪時食材有害物質的產生,讓食物變得透爛,容易消化。

  3.涼拌。是一種冷菜製作的烹飪方法,把生的原料或晾涼的熟料切成小型的絲、條、片、丁、塊等形狀後,加上各種調味料拌和成菜即可。這種做法適合於蔬菜和一些熟肉類。它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食材的原始成分,並且調料和用量都可很好地控制。涼拌菜裡都會有醋、蒜蓉、辣椒,這樣的做法不僅少油少鹽,而且有利於生津開胃和殺菌。但這種烹飪方式需要注意衛生,生熟案板要分開,以免沾上細菌汙染食物。

  4.白灼。用煮開的水或湯,將生的食物燙熟,稱之為灼。製作方法是先以蔥白、薑片放鍋裡幹炒,倒入少許白酒,再加入適量清水;等水滾後,下入食材燙熟;最後調製一碗醬汁,蘸著燙好的食物吃。這種烹飪方法少油少鹽,口味清新,保持了食物大部分原有的營養素。例如:白灼蝦、白灼生菜、白灼芥菜。

  烹飪食材的手段

  渣餅:又叫豆渣餅。將小米、綠豆或黃豆去皮泡粉,用小磨拐成稠糊,用小勺挖糊,在鐵鏊上煎成核桃形的小餅,兩面都煎成黃色時剷下來,在清油中炸成柿黃色,即為渣餅。

  渣泥:將煎好的疙渣剁碎,加入冬菇、冬筍、火腿等配頭,炒成泥食用。

  疙渣:綠豆泡軟後磨成糊狀,過羅去皮後,將麵糊攤成圓片,折成約7釐米長、5釐米寬的餅。

  花下藕:本省7月份荷花盛開的時候,蓮池下結的嫩藕。

  鮮核桃:本省7月份結的核桃,去皮後的鮮核桃仁,可以涼拌和炒菜用。

  蝴蝶蘿蔔:將紅、白蘿蔔豎著劈開,刻成蝴蝶形的長條,然後用偷刀切成片,即為蝴蝶蘿蔔,可做糖醋蘿蔔或做烤鴨碼***即配頭***。

  菊花蔥:將蔥白切成7釐米長的段,左手持蔥段的一頭,另一頭露出,右手持小刀豎著將蔥露出部分刻***本地說“砍”***4~7刀,深度約6釐米,放清水中泡一泡,蔥即捲成菊花狀。

  蘿蔔芽:頭年的蘿蔔,經過冬儲到來年春節後發的嫩芽。

  本糟:即本地區做成料酒的酒糟,再下入一些花椒及鹽,用料酒泡住。經過夏天日晒成為淺棕黃色。

  南糟:一般指的是白糟,產於杭州、紹興,用小麥和江米發酵製成。

  毛豆子:是指灌滿漿而不成熟的毛豆子,碧綠且嫩。

  大配頭:指的是5釐米長、1.5釐米寬、1.5毫米厚的長方形薄片。如原料不夠長度,按其本身長度或片或原個用都可。也有些配料需要切成段或切成絲的。總而言之,大配頭要美觀大方,根據菜餚和盛器酌情而定。大配頭多用於扒、燒、清湯類的菜餚。

  小配頭:小配頭可分為絲、片、丁等,絲不過3釐米,片不過1.5釐米,丁不過1釐米。如玉蘭片、蔥、姜、蒜、木耳等,經過刀功處理切成小雪花片、象眼片、馬牙段、大小骰子丁或加工成花、米、茸等。

  花椒油:鍋內加入大油或清油,油熱八九成時下入花椒,炸出味時撈出,即為花椒油。

  蔥椒:蔥椒是將花椒用紹酒、鹽水泡軟後,和蔥、姜一起剁碎再砸成泥,即為蔥椒,放小壇內備用。

  道士帽:又叫“跟頭蒜苗”。將蒜苗裁去蒜葉部分,先用立刀解入蒜苗1/2處,再用平刀向前伸進7毫米長處,用立刀切斷。用同樣的辦法,兩次套切成兩頭尖、中間連,像兩個道士帽對著一樣,故稱“道士帽蒜苗”。因站立不住,老打跟頭,也有稱“跟頭蒜苗”的。

  水粉芡:也叫溼板芡,用作疊菜用,一部分放在水芡缽裡,放少量水。

  頭湯:也叫原汁湯。將骨頭、雞子、鴨子、豬肉等,放入清水鍋裡煮,待肉煮八九成熟,拆骨肉能剔掉時,把油撇出,盛出晾涼,即為頭湯。

  白湯:也叫奶湯等。豬骨頭和雞、肘子一起放在清水鍋裡,蓋上蓋,用武火煮制,至湯汁乳白色即成。

  毛湯:拆過肉的豬骨,再放入水鍋內煮制。此湯可邊煮邊用,邊用邊添清水和雞骨、碎料等。

  清湯:頭湯用雞帚***雞脯肉剁成泥***清一下,增加鮮味去掉雜質,可清澈見底。

  套湯:清好的湯臨時加厚,用雞帚再套清一下。 追湯:將清湯再加入雞、鴨用小微火煮制,以追補其營養鮮味。

  偷刀:是看不見、切不透。如“蜜炙方肋”,看表面是一大塊,實際裡面用偷刀解成了小方塊。還有切成夾子形,稱為切一刀、偷一刀。

  擴雞:為了便於受熱和美觀,把經過初步加工的雞子,剁去雞嘴和爪子的1/3及膀尖。有的菜餚在擴時需要把眼刺破、頭破開、爪骨剔開、元骨砸斷。

  擴魚:為了便於受熱和美觀,把經過初步加工後的魚,剁去胸鰭、脊鰭的1/3,尾鰭的裡邊修裁整齊。

  馬牙段:把蔥從中間衝開,切2釐米長的段。

  骰子丁:呈四方形,有1釐米見方,也有1.5釐米見方的。

  象眼塊:兩頭尖、中間寬,一般是4釐米長、中間寬1.5釐米、厚1.5釐米,斜度2.5釐米。其大小可根據主料、盛器的大小酌情而定。簡單地說有些類似菱形,似大象的眼睛。

  菱形塊:和象眼塊相仿,但沒象眼塊那麼規則。

  骨牌塊:呈長方形。一般的5釐米長、2.5釐米寬、7毫米厚,小的長2.5釐米。其大小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滾刀塊:採用原料滾動、斜立刀的方法,將原料切成基本相同的塊,如燒茄子等。

  綠豆丁:一種類似綠豆子的小方丁,約5-7毫米見方。

  劈柴塊:不規則的原料經過加工成為基本一致的塊,一般長5釐米,寬、厚各1釐米。用別或先刪後切的刀法均可。

  雪花片:形似雪花的薄片,一般1.5毫米厚,長、寬各1.5釐米。

  柳葉片:形似柳葉,大部分用筍尖、茭白尖製作,一般長5釐米、厚1.5毫米,一頭尖,一頭寬。

  鬆裡:熟原料的面不動,裡邊的大塊肉撕成小批,放平。如鍋燒鴨、清蒸整面鴨等。

  臥刀片:又稱坡刀片。操作方法是左手按原料,右手執刀,刀背向外,刀背略高於刀刃,使刀身呈坡斜狀,成品呈斜茬片狀,如片腰片、片海蔘、片肚片等,都採用臥刀片的方法。

  刪:為使原料內部鬆開,破而不碎,滑拍一下為刪。如炸都胗等。 解:即不能切透,一般是深入原料的2/3或3/4,如解腰花等,但在操作中,採用的刀法各不相同。

  拉瑪絲:即比較粗的絲,長5釐米,厚、寬各7毫米。

  麻一下:即把主料放入作料內浸漬,多用於幹炸菜餚,烹製前臨時浸漬一下,使原料入味,時間比較短。

  養住:將發好和未發的原料通過不同的方法,保養起來,延長其使用時間。

  提一下:放入鹼加速原料的發制速度。有的上下加熱,使其發暄,也稱為提。有的原料為了使其肥、暄嫩、光滑,除去異味,放入適量的鹼提一下,再把鹼味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