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

  茶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受經濟和政治等環境的決定或者約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 進入者的因素

  茶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產業, 由於其產品和服務是面向人的精神生活的, 因此, 消費者對此類產品或服務的滿意度和接受度帶有很大的感性傾向因素, 也就是說, 一旦消費者感覺該產品或服務可以給他帶來放鬆和歡愉的話, 他會毫不猶豫的接受。所以, 經營者儘管有先入為主的優勢, 但並不明顯。而且, 新進入者帶來新創意, 並有對現有市場格局提出重新分配的強烈要求, 這必將給現有企業帶來相當大的衝擊。比如, 臺灣茶文化產業最早進入大陸的是 “天福茗茶”, 當時大陸石家莊一些城市的茶藝館開業需要“臺茶”或進行“臺式泡法”的培訓, 基本上都是與 “天福”做生意,而“天福茗茶”的連鎖經營氣勢有一統大陸的格局。目前,臺灣天福集團經過十年的發展,已在大陸開設500餘家連鎖機構,其銷售佔全國茶葉零售的1%,但隨著臺灣 “天寶祥”“雙金天龍”“杉林溪”“順記”“清香園”“東眼山”“上茗”等眾多臺茶的進入,市場格局形成了重新分配;再如, 茶藝館的重新進入, 因其品飲環境、佈局、主題、理念發生了改變,也將威脅到“老” 茶藝館經營,帶來相當大的衝擊。於是就出現了一部分“老”茶藝館難逃厄運, 一部分“新”茶藝館重新進入,使消費者的心態立刻發生了傾斜。此外, 同為茶文化產品, 其代替性非常強, 這就更可能使現有的茶文化產業面臨著威脅因素。

  當然, 應當說, 茶文化產業是具有一定的進入和退出障礙的行業, 一方面, 產業大的經營者可以大刀闊斧地進入。有些房地產行業為了多種經營, 也投入到了茶文化產業界之中;另一方面, 一般經營者不敢輕言進入。就目前而言, 能做到不賠錢已經算是成功一半。

  從進入障礙來說, 首先, 茶文化產品的差別使新進入者面臨一種兩難的選擇: 一是提供於市場已有的茶文化產品, 但在質量上超過它, 這一點可能性不大, 就算能做到, 也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起碼在研發這一塊投入成本較高***; 二是提供不同於市場已有的茶文化產品, 這必然對新進入者有這樣的要求:

  1、有實力通過傳媒等手段使消費者接受你的產品;

  2、有實力提供滿足消費者某方面需求。其次,新進入者會面臨分銷渠道的問題。新進入者一開始便建立自己的渠道可能會使自己的茶文化產品佔據市場的最好方式,但這樣必然要求有充分的資金支援,這對於一個剛剛摸門道的新進入者來說並不現實,而通過已有渠道為自己產品服務的話,一方面會受到因進入時間慢而引起的品牌歧視,另一方面同樣會增加自身的費用,減少利潤。最後,新進入者還將面臨不受規模支配的成本劣勢,比如,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茶文化產業已經提早進入並牢牢佔領著市場。

  相對於進入障礙,退出障礙倒是不高,但同樣經新進入者考慮進入時帶來壓力,一來,假如需要固定資產投入的話,那麼專業化程度肯定很高。二來,一旦新進入者進入並有一定的知名度時,地方政府和社會就不會輕易讓你退出市場,最其碼,它也是該地區茶文化產業培育設一大成果。比如,過去人們把不正宗的“西湖龍井”習慣上稱之為“新昌龍井”,並對之冠以冒牌的稱號,但“新昌龍井”並不示弱,它把“茶禪一味”的內涵深入其中,新創了“大佛龍井”的品牌,尤其是國民黨主席連戰在老舍茶館品嚐之後,揮筆寫下了“弘揚茶文化,祥和兩岸情”,一經在全國媒體亮相,名聲大振。從此,人們對“大佛龍井”產生了良好的認知。

  ***二***替代品的因素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或服務只會越來越多的替代其它產業或服務成為消費者的消費物件。現在大多數茶文化產品人們之所以認可它、喜歡它,其實是茶文化產品內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附加值在吸引和“吊”消費者的胃口。畢竟,有著文化含量的茶產品是不可能“再版”的,是受地域保護的。像武夷山天心岩九龍窠的“大紅袍”,西湖四周的獅峰山、梅家塢“龍井”,蒙頂山皇家茶園的“蒙頂甘露”,宜興的紫砂壺、景德鎮的茶瓷器、臺灣的茶瓷器等,就是屬於原產地文化。現在的茶文化產品喜憂參半,如茶葉類、茶器類等大多有替代品的出現,有的是一種革新,有的是因為要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出現的冒牌替代品,以達到迎合一些人的消費心理。替代品的出現,有相當一部分是適應市場的需求。比如壺具類,就有“仿時大彬壺”“仿孟臣罐”等。還有一些所謂的茶,有的本身不屬於茶科類的植物也在向茶文化靠攏,眾多的“非茶之茶”出現,值得茶文化產業界應該充分注意。任何茶文化產品的替代品都是在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要,其間的競爭將激烈而頻繁。那麼,作為茶文化產業的經營企業,從人力資源、財務、生產作業、市場營銷到深層次的企業文化等方面不斷的修正和提高,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求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三***購買者的因素

  在進入買方市場的今天,購買者已成為茶文化產業革命一股強大的競爭力量,極大程度上左右著茶文化產業的決策、發展。簡單的劃分,購買者大致有兩種:一是最終購買者,即消費者;二是經銷商。這兩種跟茶文化產業競爭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但對茶文化產業的影響卻同樣是大的。

  消費者作為出錢買滿意,其目標很明確,花最少的錢買最大的滿意。比如,一把有文化附加值的紫砂壺,期間砍價的過程要高於成交的過程,因為消費者要考慮產品的增值空間還有多少。當然這裡的最少和最多,顯然是對比的結果,即比較於提供同性質茶文化產品的企業和個人,你的茶文化產品讓消費者支付多大的成本又取得多大的收益。所以這便要求茶文化產業形成自己的優勢。西方營銷學中有一種思路:一是成本領先;二是產品獨特;三是重點出擊。對於茶文化產業來說,應該重點著眼於產品獨特性的培養。比如,現在市場上有一些茶文化產品的包裝就很有個性,很有文化品味,又比如,一些造型獨特的茶飲千姿百態、惹人喜愛,即有實用性,又有觀賞性,所以說,只有不斷的改進茶文化產品中的消費因素,使之領先於市場,才能保證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現有市場狀況下,從事茶文化產業的經銷商在向消費者提供茶文化產品時,確實對茶文化產業中的企業和廠家造成一種不確定因素:

  1、現有很多商家因達到一定規模而具有很大的一次性購買能力,這種購買力的集中,必然使之購買成為茶文化產業中的生產企業不敢輕易得罪商家,從而增加了商家的侃價砝碼,最終給廠家收益的減少。

  2、市場上同類的茶文化產品,總會出現大量的供應商,茶商、壺商對某一個生產企業的產品購買與否,對其銷售額的變化影響不大,也即對他取得的利潤影響不大,故而,商家會取得競爭的主動權。

  3、現在的大多數茶文化產品均進入微利時期***個別文化附加值高的產品除外***,那麼,相同於以前的銷售額,商家取得的利潤就會自然下降,商家必然千方百計壓低購買費用。

  4、在進入資訊社會的今天,買方不需化很大投入便可以詳細而真實的瞭解到茶文化產業市場供應狀況,甚至在北京的馬連道市場,就可以瞭解全國茶文化產業的行情。這同樣使得買方在競爭中取得主動地位。

  5、某些買方,已十分注重茶文化產業的品牌效應,在積累了一定的技術、資金、經驗等條件後直接向一體化邁進。

  ***四***供應商的因素

  茶文化產業作為一個特殊的產業,生產企業能否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服務目標所依賴的茶文化產品的文化內涵,而產品內涵有來源於原產地和原材料的文化內涵,如,西湖龍井與浙江龍井之間的區別,吳縣碧螺春與江蘇碧螺春的區別,安溪鐵觀音與福建鐵觀音的區別,思茅普洱與雲南普洱的區別,蒙頂甘露與雅安甘露的區別——而這種區別取決於“原材料”——產地文化本身。去年,一塊裝在竹簍裡的50年天尖黑茶,走進中央電視臺鑑寶欄目,以48萬元的天價讓人刮目相看。所以,作為茶文化產業還將面臨供應商幾乎決定性的因素。具體的說,茶文化產業面臨著供應威脅有以下幾個方面:

  1、儘管市場上還沒有出現控制供應的供應者,但由於供應的茶產品各自的文化內涵不同,其實幾乎是各自為陣,從國內有些地方舉辦的茶文化活動會上不難看出,地域性茶文化各成陣營。這樣一來,茶文化產業不是受限於那個陣營,就是受限於那個陣營,必然不可能跟供應商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2、在滿足消費的精神需求方面,幾乎所有的茶文化產品有可代替性,但為表達某一內涵,使其滿足特定的消費者,原產地茶文化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其它產地所不可代替的,這表明,當茶文化產業中某些廠家為了面向某個目標市場時,就算成本稍高,也只能成之。

  3、由於茶文化產品內涵的各不相同,供應商不必擔心原產地文化含量高的茶產品會無人問津,於是,在同購買廠家的討價還價中,會顯得無所謂。更由於茶產品質量因氣候條件而出現不穩定性,這同樣牽制著茶文化產業的發展。

  4、相同於購買者,當茶文化產業中一些品牌化企業向一體化邁進的時候,對茶文化產業中的其他一些非品牌化企業會帶來更為直接的威脅。更有甚者在二年前,福建大紅袍被人以“武夷紅袍”搶注為茶商標並標價百萬元出售,直接威脅當地的生產企業。

  茶文化產業發展的障礙

  中國茶文化產業是一個尚待進一步開發的產業,其潛力之巨大,足以令國內外茶產業界虎視眈眈,而事實上,已有不少其他企業以不同姿態開始進入茶文化產業界,參與業內競爭。由於大陸對臺灣農產品關稅的取消,更是在不久的將來,由於兩岸直航,臺茶將不必經過第三地而大舉入陸。一些品牌化的茶文化產品,也將以企業的一體化佔領市場。還有像一些從事罐裝、瓶裝茶飲的外資企業,以茶文化為先導,將利用中國茶葉產地優勢,就近加工、就近開拓市場運營戰略,也開始雄心勃勃地走向中國茶文化產業市場。這些都意味著中國茶文化產業的競爭將異常激烈。

  目前,中國的茶文化產業,幾乎都是由中、小企業和個體茶農、茶商組成,企業與企業之間同樣的茶文化產品是有差別的,其中,有的文化內涵不同引起的差別,也有的因廣告、包裝、品牌、服務和銷售渠道的不同引起的差別。國內與國內企業之間也好,國內與國際企業之間也好,都存在這兩方面的差別。中國茶文化產業面臨最大的競爭將是同國際企業的競爭。“立頓”也好,“立亨”也罷,已是世界茶產業市場的高手,其觀念、管理、技術、資本等方面均有絕對的優勢,這已是國內茶文化產業界在直面這些些競爭對手時,顯得弱不禁風,因為中國至今還沒有一個在國際上信譽高的茶葉品牌。這同樣和中國在茶葉出口中,一方面,存在多頭運作、低價競銷、自相殘殺、“窩裡鬥”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存在“品牌”缺乏國際知名度,價格上不去的問題。正如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會長曹緒民介紹說:“中國茶及茶飲料企業市場營銷、國內外市場開拓能力亟待提高,自主品牌競爭不強,特別是國家將陸續放寬出口的限制,大批茶葉生產、內貿流通企業正準備進入國際市場,但他們對國際市場較為陌生,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不暢通,急需行業組織為他們搭建進入國際市場的平臺”。但畢竟,作為提供中國茶文化思想的茶文化產業界,瞭解地域性文化,價值觀,飲茶習俗,審美觀,亞文化等方面會非常重要,而在這些方面,中國茶文化產業界有著天然的優勢,問題是,中國茶文化產界能否把這種優勢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轉化為競爭優勢。如果說,在八十年代末臺灣茶葉和茶器開始進入大陸市場,大陸茶產業界還不以為然時,那麼,從1994後開始的英國“立頓”、“立亨”茶進入中國時,中國茶產業界還不以為然時,那麼,百事可樂與聯合利華進行門當戶對的合作,將開始進軍中國茶飲料市場,應該是向中國茶文化產業界敲響了警鐘。

  隨著國民經濟不斷髮展,一個新型產業——茶文化產業浮出水面,並逐步發展和壯大。所謂茶文化產業,是指從事茶文化產品和茶文化服務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為這種生產和經營活動提供相關服務的產業。基本上有以下內容:茶葉經營、茶具經營、茶藝館經營、茶藝師培訓、茶文化茶品廣告傳媒和各類茶文化活動***包括茶文化旅遊、茶文化藝術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