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產業發展對策的文章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泰山茶文化與泰山茶產業發展策略

  文化的發揚光大無疑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而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終究要上升到文化層面並得到文化的凝聚和引領才能進入良性迴圈。泰安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就務必要藉助泰山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和吸引力來獲得發展的後勁和潛力。茶文化將自然、社會和人文科學融為一體,泰山文化包含山水、帝王、宗教、民俗、風水、飲食、健康文化等,不僅自成體系更有其它山嶽無法比擬的獨特之處。泰山茶文化則滲透在這些文化之中,成為泰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茶這一物質載體,泰山茶產業的發展必然要藉助於泰山茶文化的強大精神動力來帶動與促進。

  一、泰山茶產業的發展瓶頸

  當前泰山茶產業的經濟效益還處在較低的層次上,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瓶頸。

  ***一***茶產業鏈各環節產能與效能不足

  泰山茶產業鏈條的主要環節有種植、加工、茶產品與技術研發、產品銷售、品牌塑造等,目前這些主要環節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產能與效能不足的問題。

  1.茶葉種植環節

  ***1***泰山茶的種植存在著嚴重的產能不足問題。種植基地大體分為大津口、小津口、滿莊、曹家莊等4個區域,目前種植面積和產量相對於快速提升的市場需求嚴重不足。

  ***2***種植面積擴大受限。泰山是中國最北的茶區,茶樹自然品質形成好,香高味濃。但是茶樹休眠期長,採摘期短,受自然、氣候條件和泰山作為自然、文化、地質三世界遺產保護區對經濟作物種植的諸多限制的影響,從未來泰山旅遊產業發展的長遠戰略上看,種植面積提升空間是非常有限的。

  ***3***茶葉種植技術、茶葉鮮葉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泰山茶種植還缺乏成熟的系統技術,種植過程受自然條件限制較大,產量隨氣候變化有較大波動,茶葉鮮葉質量也較難保證。

  2.茶葉加工環節

  受上游種植環節的限制,成品茶葉總體產量有限,生產工藝相對國內其他知名茶葉獨特性不強,水平有限,產品品種單一,生產過程缺乏統一、嚴格、標準化的控制,茶葉品質不齊,這些都使本來有限的產能空間進一步縮小。

  3.產品研發、營銷等其他環節效能較低,缺乏競爭力

  產品研發、營銷等多為各生產企業自我進行,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援,缺乏高階的產品研發人才,缺乏創新產品,尤其缺乏高附加值產品;營銷手段缺乏創新,市場狹小,產品整體競爭力不足。

  ***二***缺乏自身產業鏈整體營銷的理念

  縱向經濟聯合與橫向經濟聯合幾乎沒有,更談不上與旅遊產業鏈的整體融合,突出表現在已有品牌知名度不高。目前泰山女兒茶有“六和”、“碧霞”、“津口”等近20個註冊品牌,品牌知名度都不高,各環節都呈現分散狀態,環節多、成本高、損耗大,營銷上各自為政,尚未建立合理

  的、有特色的茶葉品類品牌體系。

  ***三***缺乏與泰山茶文化的有機融合

  1.茶文化資源利用思路狹窄,層次膚淺,對於茶文化的應用僅僅停留在利用泰山女兒茶的民間傳說和泡飲方法來吸引消費者注意的層面上。

  2.茶文化品味有待提高,產品與營銷形式有待進一步開發

  未能充分挖掘泰山文化中的茶文化本身以及其與山岱宗學刊第13卷水、帝王、宗教、民俗、飲食、健康文化等的內在聯絡,文化品味還有待創立與提升,以進一步激發茶產業的發展潛能。

  二、泰山茶產業的文化發展策略

  情況表明,沿著產業鏈自然向下遊延伸,茶產品研發、銷售、品牌塑造環節將倍受上游產能的限制。面對市場需求增大,戰略看長此以往必然會對品牌塑造與提升帶來負面影響。因此,要想辦法擺脫源頭產能不足的限制,贏得更大、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就要在戰略上通過茶文化與茶產業的融合,提高茶產業的價值創造能力,藉助泰山茶文化,更藉助泰山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和吸引力來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後勁和潛力。

  ***一***品牌提升戰略

  當泰山茶產業鏈自身已經具備了一定綜合競爭能力時,首當其衝的將是提升品牌影響力,建立合理的有特色的茶葉品類品牌體系。這就必須依託泰山茶文化,實行品牌提升的差異化戰略。

  1.藉助泰山文化大背景,依託泰山茶文化,消除與其他名茶的差距

  雖然經過多年的品牌塑造,僅“泰山女兒茶”在綠茶品類中與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等傳統名茶相比還太“年輕”,目前的知名度還有很大差距。要想盡可能地消除差距,可以從自身的獨特性上尋找突破口,泰山茶文化具有的獨特性與其他傳統名茶的相應茶文化相比毫不遜色,有泰山文化這一更加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使以“泰山女兒茶”為代表的泰山茶與山水、帝王、宗教***神***、民俗、飲食、健康文化等都相關聯,為品牌提升的策劃、實施與實現都提供了無限的空間與力量。在泰山文化這一平臺之上,借泰山舉世聞名之高知名度來推介泰山茶,必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縮小泰山茶與其他名茶的“年齡”差距

  說起茶的“年齡”,其他各名茶無不是藉助於歷史文獻和神化傳說等,來追溯與塑造茶的“年齡”。泰山茶最早的正式記載見於明代文學家李日華所著《紫桃軒雜綴》。泰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秦始皇時期,傳說當年秦始皇滅六國後,派人到全國各地尋找長生藥,一個叫盧生的人在泰山上發現了這種能夠飲用的植物。泰山松葉茶與泰山“五大夫松”封號一起產生,秦始皇封禪泰山登山途中染病,在松樹下夢見泰山神送上松葉,醒後煎飲得以病癒,將那棵樹封為“五大夫”。今後可以藉助各種適當的宣傳媒體,大力宣傳泰山茶的歷史淵源,提升泰山茶的歷史厚度,從而縮小與其他名茶的“年齡”差距。

  ***2***挖掘、提升泰山茶的文化內涵

  挖掘、提升泰山茶文化的內涵,絕不能僅僅侷限在“泰山女兒茶”的範圍內。泰山是一座植物物種的寶庫,在民間有更多的泰山植物被作為茶的原料,為泰山茶的產品研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赤靈芝茶、松葉茶、青桐女兒茶、菊花茶等。各種泰山茶原料的背後都有一段或數段美麗的傳說,或與山水本身相聯,或與帝王、宗教***神***文化相聯,形成泰山茶文化獨特的文化內涵,有待於我們深入地挖掘與利用,以提升泰山茶的文化內涵。

  2.加強以泰山女兒茶為龍頭的註冊品牌的體系化

  “泰山女兒茶”已有了較高的茶類品牌知名度,可在此之上進行各種註冊品牌的有機組合。①以種植地名命名。如:津口、滿莊、天頤等。②以泰山景點名稱命名。如:岱宗、天燭峰等。③以泰山神名號命名。如:碧霞、萬仙等。④以其他文化內涵命名。如:六和、全福等。各種主線共同形成品牌系列,擺脫狹小地方市場上的惡性競爭,共同在全國市場及至國際市場上進行良性競爭,實現泰山茶產業的共贏。

  3.建立省級品牌體系

  藉助於齊魯文化,進一步使泰山女兒茶和日照雪青茶、嶗山茶、濟南靈巖茶一起成為山東的四大茶葉品牌。讓泰山茶從本地市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二***產業素質提升戰略

  1.進行產業系統整合,提升茶產業的整體素質

  一方面要從過去的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高轉化;另一方面要從過去產業內部相互競爭向聯合對外競爭轉化。通過產業內企業間的橫向與縱向聯合,逐步進行產業系統整合,統一生產、統一加工、統一運作、統一策劃、統一營銷、統一人才調配,實現產業資源整合,減少產業內耗,形成產業規模優勢,提高泰山茶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2.融合茶文化,超越茶產業邊界,促進茶產品研發與營銷。

  開拓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內容,包括茶的歷史發展、茶區人文環境、茶業科技、千姿百態的茶類和茶具、飲茶習俗和茶道茶藝、茶書茶畫茶詩詞等文化藝術形式,以及茶道精神與茶德、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諸多方面,使得茶產業與市場競爭中的多個產業和系統有著內在的文化聯絡,這就為泰山茶產業從品牌提升到產品研發到市場營銷,都開拓了超越茶產業邊界的更多價值空間和利潤的輸入渠道。

  ***1***產品研發

  藉助茶文化,研發高附加值的產品,甚至突破茶葉這一實體產品形式,開拓與創造泰山茶產業鏈各環節的價值空間。

  ①從原料上進行開發。泰山茶原料的豐富多彩為茶葉產品研發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②從茶葉產品形式和包裝上開發。茶葉產品還有散條茶、餅狀茶、茶飲料、茶點等多種形式,包裝業已經是十分成熟的產業,尤其在實現文化內涵與產品包裝的有機結合上提供了較高的設計平臺。

  ③突破茶這一實體產品的侷限。與茶的歷史發展、茶區人文環境、茶業科技等文化形式相結合,可以開發茶產業鏈上各環節基礎資源的更多應用形式,同時文化的內涵也給予產品更多的附加價值。

  融合茶文化,擺脫種植與加工環節的產能不足限制的產品開發策略:

  第一,結合生態文化,以泰山茶的歷史發展和茶業技術為主線,將茶葉種植與加工流程及技術作為產品,以旅遊為媒介推向市場。

  具體做法可以有:將茶園闢為生態園,遊客可以參觀泰山茶文化與泰山茶產業發展策略參與茶葉採摘;向顧客展示茶葉的炒制過程和加工技法,顧客也可參與等。例項:泰山櫻桃園有魯氏老宅,極富文化內涵,可以開發此類景點。魯氏先人在清代辭官歸隱,專事茶業,宅後即有茶園,宅右有舊時炒茶作坊,宅中有鑑我泉,泉水清沏,均為魯氏後人所有,宅左為峽谷深澗,宅前有百年白玉蘭樹兩棵,花開時節香氣四溢、聲名遠播。第二,與茶具、飲茶習俗和茶道茶藝、茶書茶畫茶詩詞等文化藝術形式相結合,在茶葉種植與加工地以茶社、茶館、文化館等服務的形式,將茶葉這一產品以更為複雜的組合產品形式,直接推向消費者。同時還可以結合其他產業***如茶具製造業***的產品優勢,給原本產能有限的這兩個環節,開拓更多價值和利潤的輸入渠道。

  因為茶文化本身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多樣,從而可以使茶產品有更多的營銷化形式。而經營的主體可以是單一主體,也可以是多種主體共存在同一空間當中。

  ***2***營銷環節

  ①利用大型節慶活動、宗教、民俗活動等多種綜合活動,提升品牌、促進營銷。

  ②利用數字化、網路化技術,進行茶文化創意,提升品牌知名度。

  泰山茶文化的文化形象具體化藝術設計、音樂創作、電影電視劇創作、動漫遊戲創作等,從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③立足本土市場,開拓更大市場。

  目前泰山茶產業受產能限制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盲目地向全省乃至全國推廣,只能進一步加劇產能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品牌提升和產業素質的提升也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應當重視本土市場的鞏固與開發。在本土市場上贏得消費者的由衷喜愛,才能真正成為本土文化中的一部分,才能具有文化獨特的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三、提升泰山茶產業鏈各環節基本產能與效能

  立足茶產業自身的產業鏈,這是泰山茶產業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1.提升種植環節產能和效能

  ***1***研發茶葉種植技術

  在有限的種植面積上,從種植產量上要產能。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取得的可喜成果基礎上,還應當加速研發適合泰山茶種植的系統技術,突破自然條件的限制,獲得更高的產量。但是從長期的效益上看,這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2***注重茶葉鮮葉的內在質量

  實施茶葉標準化生產,加強鮮葉產品質量管理,從源頭上保證泰山茶的高質量,為提高市場知名度,為高附加值產品研發奠定堅實基礎。

  2.提升茶葉加工環節產能

  研發更高的加工技術,提升工藝水平和成品質量,爭取有限產量上的高效能。從成品茶葉內在品質上給高附加值產品研發打好堅實基礎。

  3.提升茶產品研發、茶產品銷售、品牌塑造環節的效能

  在前兩個環節的基礎上,做好這三個環節,打造泰山茶產業鏈在一定範圍內的綜合競爭力。

  今天,泰山茶產業僅著眼於產業鏈自身已經不能適應日趨激烈與複雜的競爭環境,必須要融合茶文化,使得茶產業的發展擺脫產業鏈的束縛,越出茶產業的邊界,成為文化產業中的一個相關產業鏈,同時也成為旅遊產業中的一個相關產業鏈;以價值為紐帶,成為更多產業的相關產業鏈,開拓更多價值和利潤的輸入渠道,贏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2

  我國茶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情況研究分析

  ***一***國內茶文化旅遊發展初露端倪。

  國內雖然茶文化旅遊發展迅速,但仍然處於初級階段,這主要表現為:產業規模較小,知名度不高,旅遊產品稀少。目前,我國開展茶文化旅遊的地區主要是較大的產茶區,這些茶葉產區雖然茶產業的規模較大,但是與茶相關旅遊產業的規模卻相對較小,沒有形成專門開展茶文化旅遊的大型旅遊景區和旅遊公司,這樣就不能適應當今旅遊業飛速發展的速度。我國茶文化的知名度舉世聞名,但是與此相關的茶文化旅遊知名度卻不高,如很多旅遊者只知道杭州的西湖龍井很有名,卻很少有人知道與龍井相關的旅遊產品。縱觀國內的茶文化旅遊市場,茶文化旅遊產品開發十分不足,產品不但稀少而且形式太單一,沒有形成一條與茶有關的旅遊產業鏈條。

  以上幾點說明我國茶文化旅遊開發十分不足,還處於水平較低的初級階段,要想發展我國茶文化旅遊,必須擴大產業規模,提升旅遊產品的知名度,大力開發適合我國茶文化旅遊的產品。

  ***二***茶文化旅遊重“茶”輕“旅”。

  我國茶文化旅遊產業普遍存在重視茶產業發展輕視旅遊產業發展的現象。由於我國茶文化旅遊是在茶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又加之以茶為主的旅遊收入沒有茶產業收入高,導致在開展茶文化旅遊的過程中旅遊一直處於從屬地位。再者,我國的茶產業發展和旅遊產業發展都是政府導向性,以政府為主導的產業模式中,政府在開發的過程中只重視茶產業發展,輕視與茶有關的旅遊發展,有的地方政府之所以發展茶文化旅遊無非是為了豐富茶產業的內容,這種發展模式勢必影響茶文化旅遊的健康發展。

  ***三***節會旅遊帶動茶文化旅遊發展。

  近年來,節會旅遊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特別是我國的一些茶葉產區開展的茶文化節,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參加。鑑於此,這些地方政府改變了過去“茶葉搭臺,經貿唱戲”的老傳統,紛紛在茶文化節時把旅遊要素也整合進去,這樣達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性迴圈,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茶文化旅遊的發展。如,上海市把以前的茶文化節名稱就改成了“茶文化旅遊節”,旅遊元素的加入豐富了茶文化節的內涵。但是,這些節會旅遊還是以“茶”為主,以“旅”為輔,不能使二者有機地結合。

  結語:茶文化旅遊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在行業發展態勢上都處於起始階段。要促進茶文化旅遊的發展,就要加大對其的理論研究,提高理論研究水平,從理論高度上指導行業的良性發展。

  3

  陝西茶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一、茶文化及其產業的興起

  1、茶文化的內涵

  ***1***茶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無論是最早發現茶、飲茶、種茶都是從中國開始。從古至今,茶根植於悠久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在千年的歷史長河的滌盪之下,茶已經由物質文化上升到了精神文化,是融多種科學於一體的文化體系。在實際生活中,以以下幾種形態構築成為茶文化,即分為物質形態文化、心理勢態文化、行為藝術文化以及相關法律制度文化。物質形態文化主要是從研究茶產業的基本品種栽培、相關產品製造、專業加工技術、運輸過程儲存、品種化學成分及成品療效價值等有關方面出發,專指人們進行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當然也涵蓋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如:品茶時所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心理勢態形成了茶德,造就了茶道,充分體現了人們在應用茶葉的同時從中提煉出超越茶葉本身意義的價值觀念;行為藝術文化將端茶待客之禮表現的淋漓盡致,使茶葉在其生產過程和消費環節中,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相關法律制度文化則在法律法規方面為茶葉的生產和消費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2***茶文化的典型特徵。茶文化是典型的以物質文明為基礎,著重渲染精神層面文化上的產物,是高雅與通俗的結合。從陸羽的茶經開始,就不難看出,他不僅從自然現象方面講茶之源、之出、之造、之具,而且在談茶的生長、烹煮時又融進了辯證思維,提出哲理。茶造型千姿百態,命名豐富多彩,其滋味、色澤、香氣各具特色,人們又可通過品茶、飲茶來達到雅志、修身、交友等的一些高層次追求,成為精神的象徵。茶文化是實用與娛樂的結合。茶,可解人煩渴消人處暑,可養人性情怡人情操,可醫人病症可入人藥方,可娛人以樂進而放鬆身心。在茶葉文化之旅中,可品味茶的芬芳,享受茶的內涵,更可以體會大自然的美麗,擁抱久違的鄉土氣息。

  ***3***茶文化的功能。發揚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茶文化隸屬於傳統文化,儒、釋、道的哲學思想都介入茶文化。儒家的飲茶之人在品茶的過程中將茶葉與人們的道德修養結合起來,認為飲茶能夠修身平氣護心元、陶智養德增心智、修品煉行廣心胸。道家的飲茶之人認為茶的自然本性中含有“靜、虛、清、淡”的一面符合道家的核心思想 “虛靜自然”、“無為而治”,以及“道法自然”。佛家的飲茶之人認為,飲茶之後能滌煩去燥,內心寧靜,這是參禪悟道最佳的狀態,因此,茶事也就成為了佛家禪事活動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的傳統文化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有著深刻而積極的作用,做為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之一的茶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容納包涵了譬如堅忍謙虛、節儉奉獻等等的傳統美德,推廣茶文化,必能使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蘊含“最中國”的別樣美麗!

  整合社會關係,加強社會交往。禮俗生活與茶緊密聯絡。在百姓生活中,以茶待客是一種基本的禮節。在婚姻禮俗中,茶也被當做媒介物和吉祥如意之靈物。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就帶去了茶,也將漢族飲茶習慣帶到了邊疆。茶也用於喪葬禮儀和祭祀禮儀中,在產茶區,喪者要枕茶枕,手中要拿茶包等。茶也具有良好的交際功能,一杯清茶飲下去,能使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思維清晰;待人以茶常被視為高雅之舉,也表示友善與尊敬他人之意,在現代的一些外事活動、招商引資、親友聚會等活動中都能夠藉助茶來增強會晤交往時和睦融洽氣氛。

  提倡清廉儉德,倡導社會風氣的好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提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一些人在精神層面和心態層面出現了用功力去衡量一切現象、去評判一切事物。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奉為人生信條。而茶文化中清廉儉德的教化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茶聖陸羽在其著作《茶經》的第一章中就寫明飲茶對自重操行和崇尚清廉儉德之人最為適宜。在當代,中國、日本、韓國的茶文化都體現出“重義輕利”、“德治教化”等價值觀。以茶為伴,在飄渺的茶香中使人忘卻名利之爭,在微澀的口感中發現人生的真正意義所在。

  以茶為媒,擴大對外交流。茶文化具有國際性,不光是在亞洲範圍內流傳,也傳到世界各地,融入本地的生活方式,讓當地的風土人情更具典雅之氣,從而發展成為風情各異的飲茶風俗。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就是茶葉。18世紀,我國茶葉的出口貿易就在世界茶葉貿易中占主導地位,是當時中西貿易的核心商品。茶葉也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世界各國的茶葉愛好者聚在一起,共同探討茶文化的歷史與現狀,茶文化的交流已經超越了國界、種族、流派,必將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2、茶文化產業的興起及特點

  茶文化產業,它是一種文化活動,更是一種有效的經濟活動,它開發了茶文化所蘊含的商品價值,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生產領域,創立了一個廣闊的經濟領域。茶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是以具體的茶文化產品和有形的茶文化服務為依託,體現了精神性和商品性相結合的雙重屬性,茶文化產業是介於茶文化元素的概念和茶葉經濟產業的概念兩者之間,其著眼點在於產業的建設、側重點在於企業的經營管理,注重點在於取得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

  茶文化產業是一種休閒文化產業,人們可以從茶文化產品和服務中獲得身心的舒適自由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茶文化產業是一種審美文化產業,由於文化的參與和渲染,茶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日常品茶、包裝、茶具,以及茶葉的選購、沖泡,乃至整個過程,無不體現出中國美的創造和鑑賞,品茶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到盡善盡美、無可指責,臻於極致。顯而易見,茶文化產業體現了一種中國式的養生文化產業。伴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進一步提高,老百姓普遍追求健康的自然的生活方式,茶的自然品質也符合當代社會崇尚自然、迴歸自然的風氣。   
         二、陝西茶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1、陝西茶文化產業發展優勢

  ***1***生態條件優越,無汙染。陝西是秦巴茶文化的發祥地,是黑茶的發源地。陝茶始於西周,明清時期,曾為貢品。據有關材料表明,目前僅全陝西省就有21個縣、區種植、生產多品種的茶葉。各地茶園總面積已經達到62942公頃,年茶葉總產量高達12827噸。茶葉生產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該產業已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成為農民致富的主渠道。

  陝茶的自然生態條件優越。茶園全部在秦巴山區,屬江北高緯度茶區,溼度大,陽光照射率高,常有水霧籠罩,綠植覆蓋率為50%左右,特別符合茶樹生長特性。受當地的生態環境氣候溫度的影響,茶芽生長緩慢,嫩度非常好。又因為生長週期長,微量元素涵蓋率高,茶葉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較多,茶多酚含量甚至可以達到28%以上,咖啡鹼含量達到4.5%以上,氨基酸含量達到3%以上,水津出物達到43%;而江南茶區的上述各值分別平均為23%、2.5%、1.8%和37%。

  ***2***產量增多、品質提高。有資料表明,2003年陝西產茶量為7952噸,2006年陝西產茶量為12827噸,而到了2013年陝西省茶園面積達到162萬畝,茶產量為4.3萬噸,產值55.9億元,陝西的茶產業處於良性迴圈發展階段,目前,省級標準化茶園24個,其中國家級茶葉標準化示範園9個。這為茶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企業勢頭強勁、品牌建設穩步推進。陝西省近年來茶葉行業資源整合已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湧現出了相當數量的省級龍頭茶業,建立了“茶葉基地+龍頭茶企+養茶農戶”的新型特色產業鏈發展的規模經濟。已經重點打造了“午子仙毫”、“寧強雀舌”、“紫陽毛尖”、“秦嶺泉茗”等大品牌。

  2、陝西茶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茶樹品種老化、技術落後、裝置陳舊。陝西茶園整體品種混雜,退化嚴重,茶園鮮芽萌發時間不同,葉片顏色不一致,芽葉大小不等,種植技術落後,廣種薄收,單產低。茶葉加工裝置陳舊,加工技術落後。受地理條件限制,茶葉初加工還依賴於半手工操作,現代機械化利用率不高,據調查,大多數茶農還都使用的是傳統機械加工茶葉,產能嚴重偏低。

  ***2***經營分散、管理混亂。長期以來,陝西省內的茶葉從生產到經營,始終都是各自為陣,分散經營,並沒有穩紮穩打的形成以強有力的龍頭企業為連結,將銷售市場和產茶基地連線起來的生產經營銷售的一體化模式。並且大多數經營者沒有接受過專門管理經營培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往往難以招架,從而使茶企業的優勢潛力難以發揮。茶葉經營的營銷網路不健全,產業鏈不完善,注重基地建設,從源頭上抓起的人少。而且,茶葉品牌多但是沒有名牌產品,對茶葉的副產品開發不足。

  ***3***投入不足、產業化程度低。茶葉生產商的資金投入與產業開發的實際需求差距很大,在茶園建設上,新建和改造茶園步伐比較緩慢,企業規模小,雖然引進了一些名茶加工機械,但也是杯水車薪,在更新裝置和擴大生產規模上緩慢,影響著茶葉開發步伐。

  ***4***專業人才缺乏,宣傳不夠致市場佔有率低。從一定程度來講,相關茶葉技術推廣人員的從業率極低,並且在這一群體中,受過正規茶文化教育的人員更加稀少,所以茶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相關技術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陝西雖然有著久遠的茶葉歷史,但是,對茶文化的提煉不夠,只能通過整理民間傳說,來作為佐證茶文化的歷史資料,使得拓展陝西茶歷史工作難度較大,以至於陝西茶文化提煉和宣傳滯後於全國其他省份。

  三、陝西茶文化產業發展對策

  1、提升低產茶園產能,打造茶園優質生態環境

  對於低產茶園,最有效的改造方式就是提升其產能,加大推廣先進茶葉技術,不斷引進新茶品種,全面有效提升低產茶園產能,建立健全無性系良種繁育基地,並增加專項研製多花色品種的茶葉門類,將烏龍茶、花茶、和特種保健茶不斷推向市場,促進茶葉的產品多樣化,從而提高產值。加快茶葉加工體系升級換代,延長產業鏈,淘汰落後的裝置,有效增強精細加工的技術工藝能力,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不斷減輕勞動強度,繼續嚴抓茶葉產品質量,以期做到勞動效率和經濟效益雙提高。

  2、深入研究茶文化,加大茶文化的宣傳與拓展,進一步豐富茶文化內涵

  陝西省做為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厚重廣博,具體在南宋時期,中央政府專設茶馬司於漢中,負責該區域茶事。應進一步加大陝西茶文化素材的挖掘工作,加快推進茶產業與茶文化的融合,走茶產品與禪文化一體化的經營道路,要認真提煉和宣揚茶文化,以茶文化為載體,開發茶旅遊產業。可以根據茶文化的特點,推出茶園生態遊,努力打造以茶產地為主的休閒遊;茶葉節慶遊,依託茶葉節,展開“茶與文化;茶與健康;茶與城市;茶與旅遊”為主題的活動,以提升陝西茶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其他如茶文化旅遊,各地根據自身所具備的條件,如人文環境、歷史淵源、獨有特色等等,再結合遊客的需求偏好,如探祕心理、增廣見聞需求、愛茶成痴狀態等等,建立和組合出別具特色、市場競爭力強的旅遊線路和產品,如:茶鄉夏令營,茶鄉健康遊等等。

  3、加強從業人員生態文化技術培訓,提升生態化生產水平

  茶農是茶產業文化中組織化程度低的單一個體,他們主要憑藉的是傳統經驗對茶樹進行栽培,以及對茶葉進行進一步加工,要加強對企業員工和茶農的培訓,將茶農的傳統制茶經驗與現代化生態科技相結合,培養茶文化產業專門人才,調整目前茶文化行業內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和引導,調整其知識結構,儘快發揮這些人才在茶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4、完善產業政策,實施系統工程

  產業政策是茶產業文化的有效保障。基於我國茶葉品種多樣化,地域之間的競爭激烈,同行業和各部門壁壘難以打破等原因,在茶產業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尋求政府的支援,尋求政策方面的支援。從而使茶產業文化體系中的各方參與者準確定位自身屬性,明確產業主題,兼顧產業交叉,推動產業輻射,堅持走國家、集體、社團、個人一起興辦茶文化產業之路,制定投融資政策,運用經濟調節手段,將多種所有制成份引導進來,豐富茶文化產業建設的經濟多樣性,打造茶文化產業的規模化。